01
我实在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心情抑郁到不想上学。
我们家境尚可,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特别多,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
从小她想要什么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都给买,吃饭都恨不得喂到嘴里,穿衣搭配都替她考虑好;
参加学校活动、兴趣比赛车接车送、全程陪伴;
选择学校也是一手操办,她什么都不用担心;
从生活到学习再到业余爱好,各方面安排得明明白白。
结果孩子到了高中,总是捧着手机刷短视频,成绩也退步很多。
我提出让她上交手机,可女儿激烈反对,甚至说,如果我们强行拿走,她就不去上学了。
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因为成绩和手机争吵,但也不敢硬逼着她把手机交出来。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原本好学乖巧的女儿,突然一下子会变得这么厌学、叛逆。
我更害怕,再这样持续下去,她真的有一天就不去上学了。
而看女儿目前的状态,这一天很可能随时发生。
也许哪天,女儿就会向我宣布这个决定!
几乎每天,这种恐慌和无助的情绪,都笼罩着我!
02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女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改变的样子,对学习越来越排斥,成绩不断下降,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
我意识到,真的不能再这样发展下去了,否则,女儿真的可能就这样“变废”了!
我就去咨询专业的人,在网上了解高中生厌学的案例,开始学习“53321心理养育系统”。
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女儿向咨询师说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特别好了,自己再怎么样也不如父母更成功、出色,自己经营的人生,不会比父母安排得更完美,找不到活着的价值和兴趣。
她说这些的时候,我感觉就是离谱,这孩子怎么这么难以捉摸,我给她排除万难,替她多想一步,我还做错了?
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自我认同早闭”这个词。
说白了,就是对自我的探索:
我是谁?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怎样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寻找这些答案的过程,就是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自我认同达成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知道自己未来会去从事自己喜爱和擅长的工作。
简言之,我所过的人生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所展现出来的我,就是真正的我。
而“自我认同早闭”就是——
本该在探索的阶段,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想法。
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快乐,没有目的,完全按照父母指定的道路去走。
人天生有蓬勃的生命之火,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的好奇心、学习动力、探索欲是天生就有的,一个人天生就有需要被主流社会价值观接受的欲望,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寻求成长和改变。
而如果我们父母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孩子就没有动力去经营自己的人生。
因为在孩子看来,自己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向父母那样完美。
其次,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带着自己的生命密码,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内在规律。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其实并不取决于父母,也不会完全依赖于父母。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只要有肥沃的土壤、适量的水和阳光,种子就会发芽,它是玫瑰还是牡丹,是由它自己决定的。
即使父母再努力,也不可能让一颗牡丹花的种子开出玫瑰花。
我希望孩子按照我期望的一样考上重点大学,选择我自认为满意的专业,将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框定在预期之内。
但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在结果、后果面前,他是主人,而不是我们。
03
默薇老师跟我说,见过许多家庭和我家类似,经济富裕的家庭、妥善安排一切溺爱包办的父母、自我封闭的孩子。
而太过严实的爱,会将一个人向外扩张的生命力束缚住。
女儿一直是比较乖比较听话,表面上我一直觉得是岁月静好,殊不知孩子的内核可能已经被破坏了。
女儿可能早早关闭了找寻自我的通道,闷声憋大招,开始向内自毁,沉迷手机,不听父母劝告,也不去上学。
没想到自认为的“无私”付出却害了孩子!
我想告诉大家,教育孩子,一定要“自私一点”!
我主要是从2个方向去调整和帮助孩子:
1、多关注孩子这个“人”,而不是成绩和学习
过去,我总是和女儿说,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负责学习就行了。
表面上是为她好,实际上把她当成了学习机器,只关注她的成绩,而不是她本身。
妈心理建议我们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一次,我给孩子写了封信:
妈妈认识到,从小到大妈妈关心你的身体,你的学习,却很少关心你是否快乐,你是否有烦恼、有痛苦、有委屈、有难过,妈妈错误的认知和做法给你传递了太多不该有的焦虑和担忧。
你有你的特长,你的喜好,你的想法,妈妈过去总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你,从未问过你内心真正的感受,这是妈妈不懂得尊重你的界限,不懂得尊重你已经长大了,是一个独立的人了,妈妈在这儿真诚的和你说一声,对不起。
你进入高中后,学习压力一定很大吧,是不是你也想学但感觉力不从心呢?
所以你才选择手机、游戏、短视频来填充自己,以此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
女儿看完我的信,红了鼻子,说:“妈妈,你从来没有过这么理解我,高中实在太难了,我太难达到你的标准了。”
我说:“没关系,妈妈知道你不容易,妈妈也有错,将来一起面对这些好吗?”
女儿用力点了点头。
2、适当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找回价值感。
所谓“自私”,并不是说要真的变得自私,而是父母从“照顾管理者”变成“守护者”,默默关心着、关注着,孩子需要支持时,及时帮助;不需要时,躲在一边,跟在身后。
我之前管孩子太多了,现在关系浓度要降低,调整和孩子的界限和距离,减少照顾管理孩子的主动性。
日常生活中,我会带着她一起做家务,在适当的时候“偷会儿懒”,让女儿承担家庭的责任。
周末早上会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回家让她帮我打下手,一起做饭,让她帮忙端菜上桌。
除此之外,女儿在我的陪伴与指导下,也学会了自己洗衣服、拖地、整理房间等生活技能。
我惊讶于她干活时的仔细与耐心,总是情不自禁地鼓励她:“这把可多亏了你,总是帮了我大忙……”
女儿的话让我泪流满面:“妈妈,之前我只要打开冰箱就会有爱喝的酸奶,原来每次都是你提前帮我准备好的,辛苦你了,现在我自己能行了!”
通过这次的经历,女儿不仅学会了独立和自主,还学会了感恩和付出。
我深感庆幸,多亏我作出了学习和改变的明智决定!
在家两个月后,女儿主动让我帮忙找老师,回到学校学习。
她变得勤快、自信、感恩,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只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起来了,学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想给所有面临和我一样问题的家长说:
别爱得太满,“自私”的父母,更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