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乡本溪,并非那种让人一眼就为之倾倒的绝美之地,可它却像一颗蒙尘的珍珠,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温润光泽,深深镶嵌在我记忆的深处。
这里,是战略要冲,抗美援朝时,众多志愿军从这里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带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留下了无畏的身影。
本溪,既是钢城,也是山城。
出门便是坡,我们的营房依傍着太子河。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对面平顶山上公路上的车流,反射着光芒,如同一串串流动的珍珠。本钢厂区,那是我们挥洒过汗水的地方。
部队参与本钢建设时,我们到的时候已接近尾声,庞大的 1700 车间已然矗立。
为了施工便捷,有的连队搭起帐篷,有的则直接住在车间。
战友们来自天南地北,口音各异,却都吃着高粱米,一同为建设本钢出力。
每天的早操,战友们那英勇的模样,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清晰浮现。那时候,厂房里设备先进,工人数量不算多,但我们的劲头十足,投入的精力远超工人。
中午工人休息时,他们会穿着洁白的工作服来到连队,和我们展开篮球比赛或是摔跤切磋。
我们部队有来自草原的蒙古战友和延边的朝鲜族战友,他们在摔跤场上威风凛凛。
比赛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要取胜,可结束后,又亲如兄弟。那时的军民关系,融洽得如同一家人,每逢佳节,工厂会来慰问,我们也会去厂区共同建设,军民鱼水情,浓得化不开。
记得有一年,本溪遭遇大水,针织厂被淹,情势万分危急。
我们部队迅速行动,将被困的工人和关键设备奋力抢救出来。
还有一次,本溪市里发生火灾,是我们部队冲在前面,将大火扑灭。在那些的抗洪抢险中,同样能看到我们部队战士英勇无畏的身影。
我们部队为本溪人民做了太多太多,保护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因此在本溪人民的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
回想那些年,我们还曾到拍摄《铁道卫士》的村庄附近去植树。
如今,几十年过去,我常常想,当年种下的那些树苗,或许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每次回到本溪,登上平顶山俯瞰这座城市,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已经逝去的战友的声音,他们似乎在对我说:“我们的本溪,变得更好了。”那些因公牺牲或因病去世的战友,他们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献给了本钢的建设。
我们连队曾有个副指导员,在施工中意外负伤。
大家心急如焚,好几个人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地陪护在他身边。当血库缺血时,战友们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为他献血。
还记得年轻护士为副指导员导尿时,我们这些年轻小伙子都不免有些羞涩。
但也正是那一刻,让我深深感受到,在医院里,病人没有男女之分,只有生命需要拯救。最终,副指导员转危为安,我们对护士和医院充满了感激。
在本溪的日子,每一个瞬间都刻骨铭心。从太子河旁到执行任务走过的路线,从朱家庄到南地、北地,每一步都承载着故事。
路过那有着浓郁气味的焦化厂河流时,我总会想起河里那些脊背上有着蓝色斑纹的小鱼。
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种鱼仅供观赏,不能食用。
多年后,本钢为了改善环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曾经的污染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这让那些曾经说在太空中看不到本钢的胡言乱语彻底粉碎,也让本溪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他们把最好的房屋让给初来乍到的我们,甚至把学校都腾出来给我们居住。
他们还热情地帮助部队培养各类人才,当我们考军校时,会派出最优秀的老师为我们辅导。我就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1981 年考上了军校,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本溪,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初到部队时,我懵懂无知,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
是这里的部队首长、当地群众,还有本钢建设的火热场景,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让我的世界观得以重塑,给了我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力量。我感恩本溪,它赋予了我新的生命意义,让我拥有了飞翔的翅膀。
如今,我虽未成为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但在本溪军营的锻炼让我的精
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思想得到了升华。我踏上了追逐理想的征程,这一切都得益于本溪。
谁不爱自己的第二故乡啊?我对本溪的爱,深沉而炽热。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那善良质朴的人民,都让我魂牵梦绕。我衷心祝愿本溪的未来更加美好,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