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辅佐朱元璋建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并全力维护国家的安定,被世人比作当年的诸葛亮,其一生都充满着诸多传奇色彩。
然而,尽管他是一个王佐奇才,但最后也难逃“忠臣枉死”的命运,从最初遭猜忌,到患病归隐,最后突然离世,死因成谜。
和诸葛亮一样,刘伯温是一个富有谋略的人,直至弥留之际,他的神机妙算还令人叹服。临终前,刘伯温预感家族会因自己的逝去而迅速衰落,于是他立即给自己卜了一卦,并给子孙们留下了一则遗训,其中那一句四字的预言,在百年后竟分毫不差地应验了。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在临终前说了什么?他的预言又是怎样成真的呢?
少年时:天纵奇才刘伯温天资聪慧,不仅熟读儒家五经,还有数学、天文方面的功底。他阅读时可以做到七行俱下,一本书只需几日即可倒背如流,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神童。
12岁那年,刘伯温考中秀才。14岁,刘伯温进入府学读书,习得春秋经。17岁那年,他离开府学,师从当时的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
在少年时期,刘伯温将古今书籍都翻阅了遍,不仅练就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事,还涉猎了兵法、数学、科技等领域。或许就是这一时期的学识,为他开挂的人生打下了基础。
23岁(1333年)那年,刘伯温参加会试,一举考中了进士。在家闲居了三年后,刘伯温被元政府授予了正八品的职位。
此时的元朝,各地战火连连,兵荒马乱,已然成了强弩之末。许多元朝的官员又贪腐成性,趁机横征暴敛,百姓们是敢怒不敢言。
不过刘伯温却是难得的一股清流,在上任后,他不仅没有大肆搜刮百姓的钱财,也没有豪绅地主,反而是全力维护当地治安和经济等。在一系列举措下,他所管辖的区域的GDP、KPI还有人民幸福指数一下子就上来了。
几年后,刘伯温因出色的政绩被提拔。但后来他检举了检察御史,却无人支持,还被人发难,这让刘伯温深感元朝已到了无可救药之地,于是辞职返回了青田,决定就此归隐山林。
但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时代下,上天是绝不会让这等奇才老老实实坐在乡下等死的,它决定派一个人前来找刘伯温,以逆转二者的命运,逆转这个国家的乾坤,就像当年周文王找到姜子牙一样,像刘备找到诸葛亮一样。
这个人也在找刘伯温,刘伯温也在等着他,他就是朱元璋。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请了刘伯温出山,随后两人携手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开创了帝业,建成了大明王朝。
功名成,良弓藏有道是“自古忠臣难善终”,像刘伯温这等奇才,自然也难逃此劫。天下大乱时,作为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刘伯温就是一颗掌上明珠。
但天下已定后,他就是一棵需要尽快铲掉起来的大树,因为这颗树已经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稍不注意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朱元璋得天天盯着他。
为了限制大树的成长,朱元璋想尽办法来涤除枝条,限制它的养料,让其渐渐变成一棵枯死的树。
其实,早在封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压制刘伯温了。要知道,明朝的开国谋士将领众多,但刘伯温却只封为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伯,位居36位,每年的俸禄才240石。
而和刘伯温一样功高劳苦的刘善长,却授予了韩国公,一年的俸禄达4000石,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降低刘伯温在文武百官中的威信,这是朱元璋的第一招。
朱元璋的第二招是制造敌人。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曾让刘伯温评论胡惟庸、汪广洋还有杨宪,刘伯温则犀利地指出了每个人的优缺点。谁知,这样一番推心置腹的君臣交流,最后却传到了当事人耳中。
汪广洋、杨宪等人听闻这番评价后,倒也觉得中肯,并没因此怨恨刘伯温。可胡惟庸却记住了刘伯温对自己的批评,因此事记恨了他一辈子。事实是,杨宪、汪广洋还有胡惟庸后来都因为一些事获罪。
刘伯温是个聪明人,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所以变得越发低调起来,整个人也没有了当年的那股豪迈气魄,而是郁郁寡欢。直到洪武四年,61岁的刘伯温才终于被赐还乡。
临终前的预言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几度卧病不起。朱元璋得知后,便让胡惟庸带上御医前去探望,随后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个药方。
一个月后,刘伯温的病情依然在持续,但他还是抱病觐见了朱元璋,一是向皇帝请安,二是感谢皇恩,三是禀报御医的药方并不见效。然而,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简单说了几句宽慰词,这让刘伯温感到心寒。又过了几个月,刘伯温便去世了。
在临终之前,刘伯温对其子说,我死了以后,刘家就失去了依靠,但是你们不用担心,我们刘家经过九代之后,必定会出奇才,即“九世方兴”。同时嘱咐子孙千万不要入仕途。
果不其然,正如刘伯温临终前劝诫的那样,他的两个入仕途的儿子的结局都很黯淡。而刘家自从他死后,也开始一蹶不振,一直到了嘉靖帝登基时,刘伯温的后人刘瑜才继承了他的衣钵,而刘瑜恰好是刘伯温的第九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