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没想去看这个片子,但最终还是耐不住吸引,坐在了影厅里。影厅里陆陆续续进来六七个观众,有个看起来40岁左右的男人一进来,就笑称:这儿坐的肯定都是山西人,来支持支持老乡拍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夜幕将至》,导演菅浩栋是山西河曲人。据说他以前是煤矿工人,但不喜欢煤矿枯燥乏味的生活,决心追逐自己的电影梦。为了拍这部片子,他欠了一大堆债,好在结果还算成功,该片在第六届平遥电影展获了奖,并能登陆院线公映。
那个男人坐了下来,跟旁边另一个人寒暄。另一个人也是男的,说自己老家就是忻州河曲的,吸引他来看的原因是,宣传片上主人公换乘好几种交通工具的历程让他想起自己十年前回家过年的旅途。
我知道这种片子一向不会有什么市场,影院排片必然非常少。事实上确实是这样,一个山西的片子,在山西本省的省会太原市,只有2家电影院有排片。倘若不是因为其中一家离我比较近,我估计也就不去看了。但我此时大为惊讶的是,虽然只有两家影院有排片,但却有不少观众专门来看,并且说是来支持家乡电影,令人感动。
影片开始,主人公登场。银幕中30岁的北漂青年梁哲站在忻州的地界上,开始等公共汽车。此前,他已经换乘过两趟交通,分别是高铁和大巴。
一辆公共汽车缓缓驶来,梁哲上了车,车上有几个认识的乡亲,开始寒暄起来。”你今年过年,没开车回来?“”在北京,一年能闹下个几十万吧?“在这个寒暄过程中,处处提现着一种尴尬,失意者面对“善意关心”的尴尬。
前排几个观众看着看着就笑了,因为那是他们熟悉的乡音和场面。其实人大都是这样,只要尴尬的主角不是自己,那么这便是一出俯视角度的笑料。生活当中大都这样,我们议论自己总是难以启齿和沉默,议论别人却可以立时滔滔不绝,因为八卦议论别人不需要担负心理压力。
所以在时代影城13号厅里,从电影还没开始,影片便已经打破了次元壁,银幕与观众产生链接。银幕上在进行剧情,银幕外的观众在不时指指点点,低声议论,诉说自己也曾这样,仿佛他们也是乘客中的一员,实际上,河曲那么小,这几个观众还真就也算是主人公的乡亲们。
那辆公共汽车,打眼一看,就像是20年前的产品。它跟公交车不一样,这种车比公交车更长途一点,中途没有固定站点,随叫随下。这种车现在很少了,但依然有一些在服役。
这是一部公路片,实际上所有剧情都是围绕主人公一路上与其他人的对话来展开和前进。当他下了公共汽车后,又偶遇了开拉煤货车的初中同学,那同学曾经跟他是铁哥们,如今早已结婚生子,开车捎了他一段,中途还路怒症与人干了一架。
然后他在县城的一个庙里烧香拜佛,又跟一算命的问姻缘。在理发店理发,邂逅了初中女同学,产生了一些暧昧情愫,却又瞬时被现实击破。
这时候还没回到家。回个家可真不容易,又坐上了面包车。最后,在一段小路上,他的父亲骑着摩托车来接他。
我觉得像这种片子,剧情并不重要,如果你是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农村大龄未婚青年,那你基本上都遇到过这些场景。导演说这是根据他自己的现实经历写的,确实也是这么回事。
人年龄大了,比猪都害怕过年。回去过年,面对亲友的关心问询,似乎总需要有所交待。在外面上班儿,就得有所成就,就得赚到很多钱。而一但到了30岁还没结婚,就会被人轻视,甚至被怀疑是不是有隐秘的毛病。
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人希望自己是主角,更希望自己是看客。在市场经济下,有钱是衡量指标的唯一线条,但一个人如果本来条件就差,那大多也混不出个优秀样儿。有时候体面也是一种毒药,表面风光与背地里痛苦总是螺旋伴随着的。
人们相信所有乌鸦变成凤凰的神话,张口闭口声称我家某某、我亲戚家某某、我认识的某某在某一行当里得到了泼天富贵,年入几十万上百万在乡村里都变成口口相传的家常便饭。而说这些的人,基本上自己不怎么成功,但可以心安理得的不成功,倘若被问询他们到底通过怎样的途径成功,便是不清楚。
人们喜欢吹着唠,议论别人不需要务实,因此在议论他人者的某种舆论中,我们实现了“大跃进”,虽然我们自己似乎没有“跃进”,却处处听到了身边有人“跃进”,并且将这种听说演化为亲眼目睹。人们用打量的目光在脸上盈出微笑,并夸张和坚定的帮你捏造和预言了光明(有钱)的未来。而倘若你此时说出忤逆欣欣向荣气氛的话,那么你将喜得一堂免费的人生指导课程。
话题再拖回到电影本身,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每个人的观影感受也必然有所不同。我很少看影评,因为我觉得电影就是个电影,看了,自己品味一种艺术和情绪就行了,很多人喜欢把片子的底裤都细细的扒个精光,那简直太变态了。而且当作品要被各种“正确”审视时,无异于只能做八股文,那将是创作的灾难。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结尾时一群乐手吹奏,这里显然有一种一语双关的意思。是为葬礼吹奏,也是为主角的青春与梦想吹奏。这个画面极具冲击力,它带有这片土地延绵几千年的文化色彩,它突然将影片立意放大,人生即是宇宙。
我自己是支持这种山西本土导演和本土电影的。影片中那煤灰弥漫的道路和一排排飞驰的半挂大货车都是我们家乡的真实写照。十四亿的火炉,烧的是我的故土,真不是说说而已,是山西人的群体情绪。
我觉得这片子做到了最起码的尊重,那就行了。而且不管怎么说,人家确实冲破重重阻碍,做出了自己的作品。希望会有越来越多山西本土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