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母亲的影响力》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但是只要有一位正直、善良、勤劳、乐观的母亲,那么,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为一名母亲,我们在孩子的抚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但是我们于孩子的影响,绝对不只是生活上照顾那么简单,更是通过自己的言行,给了孩子不一样的性格。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孩子非常怨恨你,跟“仇人”一般,那么,可能还真不是孩子的问题。
因为,孩子最害怕遇到的,便是这三种妈妈。
这3种妈妈,很容易将孩子养成“仇人”,你是其中之一吗?快自查
01 控制不住情绪的妈妈
看过这样一个消息。
一个身穿白色上衣的女子,带着女儿在餐厅用餐。
但是女孩却不小心摔倒了,然后手中的冰淇淋洒了一地,重点是,将衣服给弄脏了。
按照正常的“妈妈逻辑”,可能最多训斥一下女儿怎么这么不小心,大多数妈妈,想必会安抚摔倒的女儿。
但是这位妈妈,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不但不断训斥着女儿,还出现拉扯的行为。最终,这位妈妈忍无可忍,甚至拿起了一旁的小凳子,狠狠砸向了自己的女儿。
店员原本以为是顾客之间的争执,却没想到竟然是一位母亲在打孩子,于是便赶紧前来阻止。
其中一位店员,将孩子紧紧护在怀里,避免了后续的伤害。
只是,店员保护了女孩一时,拥有这么一个难控制情绪的妈妈,女孩以后得日子,该会变成什么样呢?
有人说,妈妈情绪不好,是因为爸爸表现不好,又或者是自己压力大。
但无论何种原因,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妈妈将气,撒在了孩子身上。
在心理学上,这便是典型的“踢猫效应”。
所谓“踢猫效应”,便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内心情绪的不满,从而产生的一种连锁反应。
一个典型的“踢猫效应”故事便是:领导在老板那里受气,将气撒在员工小王身上,小王回家后指责妻子的各种不是,妻子看到孩子处处不顺眼教训了一番,孩子心里一肚子气,最终踢了家里的猫一脚。
马卡连柯在《父母必读》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打骂了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不幸,这不仅是痛苦和伤害,还会养成儿童冷淡习惯和倔强性格。
尤其是家庭中的妈妈,妈妈的情绪、表情,便是孩子的“行事准则”。
妈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便畏手畏脚,缺乏安全感,未来迷茫;
妈妈情绪非常稳定,孩子便勇敢无畏,未来一片光明。
02 掌控欲特别强的妈妈
还记得“神童”张炘炀吗?
95年出生,10岁考入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
这样一个神童,本该拥有一个璀璨的未来,但是,却在他和父母掌控欲的斗争中,丢失了这份未来。
他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梦想,从小对张炘炀极为严格,不看电视、不在家接待客人,就为了好好学习。
儿时的张炘炀听话懂事,但是,逐渐长大的他也明白:父母对他的掌控欲已经超出了他认为的合理范围。
然后,这个儿子便逐渐成了“仇人”,用各种方式去和父母斗争:要买房才去参加硕士论文答辩、要出国等等。
很多人都会觉得,是张炘炀上学升级速度太快,心智不够成熟。
但是,他心智上的不成熟,包括如今的境遇,起因不正是因为父母极其强硬的“控制欲”吗?
一生都在被控制,是什么样的感觉?
就好比,你喜欢喝汤,但是父母非要逼着你在汤里加上你闻了就想吐的香菜。
小时候,我们想要逃离,但是怎么都逃脱不掉;
长大后,我们终于逃离,但是这份控制欲所带来的伤害,却永远无法消失。
作为母亲,肯定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谁又能知道,孩子什么样的路,才是最好的?
只有自己走一遍,才知道路该怎么走。
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是引路人,但却不能是“替代”孩子走路的那个人,这样,孩子都不会走路了。
03 喜欢道德绑架的妈妈
在面对道德绑架的时候,我们有苦难言。
而孩子在面对父母道德绑架的时候,他们或许还未意识到,但三观、想法,就这么被影响了。
这些话,你有没有听过,或者你有没有对你的孩子讲过:
你考不出一个好成绩,都对不起妈妈含辛茹苦养你这么多年!
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现在翅膀硬了,不听话了是吧!
我是你妈,都是为你好,我还能害你不成?
说真的,有这样想法的妈妈,真的挺可怕的。
首先,妈妈自己已经先将自己摆放在了一个“付出”的角色上,觉得自己牺牲了很多,想要换取点回报,有什么不正常?
但是,养育孩子这件事情,本就是我们自己决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不是孩子求着我们去养他的。
我们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他便来到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
其次,作为妈妈,我们的生活,不全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对一样东西期待太大,那么便越容易失望,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为什么不多为自己考虑一下呢?
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可能还觉得他学习是为了我们父母呢!
我们不能以“爱”之名,去“道德绑架”孩子。
这样的道德绑架,会让孩子生出厌烦之心,想要逃离,但是,孩子内心却也非常容易充满愧疚感,对自己进行谴责。
这样长大的孩子,真的很不幸。
“道德绑架”太过沉重,放手让孩子飞,或许,他能飞得更高。
写在文末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讲述过一个观点:为何原生家庭,会伤人?
你给了孩子恨,但是,你却妄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爱;
你给了孩子痛苦,但是,你却妄想从孩子身上收获感激;
你给了孩子阴影,但是,你却妄想孩子永远积极向上,没有任何阴霾。
这些,是永远都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