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曹全碑》的字形美观,笔法灵动,是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隶书的最好教材。一位书法爱好者经过几年的学习,可以说是把《曹全碑》的字形和笔法都学得十分精巧,他自己感到这几年的功夫没有白下,对于隶书的学习也是得到了很多收获。于是,他很自信地把自己的作品拿去给一位书法老师看,希望这位老师能给他一些指导和建议。
刚开始他非常自信,认为老师一定会夸奖他。但这位书法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后并没有说出夸赞他的话,而是这样说的:你的《曹全碑》写得还是有一定功夫的,但你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如果再这样写下去,将来也不会有多大成就的,希望你不要再去写《曹全碑》了,应当转入到其它碑帖的学习上面去。
这位书法爱好者不解地问:我学习《曹全碑》是因为自己喜欢这种字体,为什么要转入到其它碑帖的学习上面去?我也知道,汉代有不少经典碑刻,例如《石门颂》、《张迁碑》等,但我觉得它们的字形不好看,所以就没有学习它们的兴趣,如果这样怎么能学好呢?
而书法老师则又问他:你现在已经把《曹全碑》写得比字帖上的字还好看了,那么今后你要怎么办?你将来所创作的书法作品还是《曹全碑》,这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你要复制一辈子的《曹全碑》吗?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就是,如果用当代书法艺术性的要求来衡量,《曹全碑》就是因为字形美观,而缺少了创作的“出口”,一般来说,用《曹全碑》去创作书法作品,根本就达不到艺术性的要求。
北宋时期有一位叫章惇的人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他每日都要认真去临摹一遍《兰亭序》,经过几年的临摹学习,自己认为写得不错,就令人将自己的临摹作品拿去请当时的文豪苏东坡去鉴赏一下,当苏东坡看了他的作品后,只说了一句话:这位仁兄还是不要学习书法了,因为他写的字永远是王羲之的,而没有自己的,因此,他将来在书法上是不会有大成就的。果然,在书法史上并没有这位仁兄的一席之地。
按照这位老师的观点,我们在学习书法时,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通过临摹,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笔法和字形等,但是,学习古人是为了吸收古人对我们今后创作作品所需要的“营养”,并不是为了把古人的作品学得精透而一成不变。书法是要自成一体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才是学习古人书法的根本要求和目的。
米芾说过:“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从这个说法中我们可以想到,自古以来,历史上的许多书家,他们都是从学习前人书法而来的,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的书法与前人是相同的。即使王献之学习王羲之书法,他也没有完全相似,而是一直在继承和创新,成功地创造了“一笔书”。元代赵孟頫也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一位名家,但他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雅气之风,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模。
上面那样书法爱好者对《曹全碑》的学习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写得了一手漂亮好看的隶书书法,但就书法艺术性和今后的创作来说,可能还会有很艰难的路程要走,大家是如何看待这样的学习方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观点,一起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