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迎来一年里最热的时光!
自古对伏天就不带什么好感,白居易写诗吐槽说「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这伏天的暑热真能把人整郁闷了,尤其是今年伏天长达40天。
而且今年是「晚伏」!以农历算,农历五月入伏为早伏,六月入伏为晚伏,今年入伏是农历六月初十,是实打实的「晚伏」。
民谚讲:「早伏凉飕飕,晚伏热死牛」
入伏晚,意味着今年三伏热起来会比较明显!
从五运六气来说,今年三伏还有点不一样,此时正值“四之气”,气候会「风气居之,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也就是刮风下雨会增多,湿热会比较重。
这种伏天最可怕最凶险,自然界容易有极端天气旱涝灾害,对我们来说更是隐藏着极容易被忽略的健康漏洞,下面这3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注意到,尤其是脾虚、气血虚的人。
一、伏天是一年中最宝贵的出汗季,但提倡出「动汗」
伏天是一年里最宝贵的「出汗季」
《传家宝》里记载:「夏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此时人体毛孔大开,出汗既可以调节体温,又能调动全身器官,改善循环,有助于排出体内的风寒湿气,让身体更清爽通透。
但现在很多人夏天离不开空调,本该热的时候不热、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违背自然规律,造成身体垃圾无法顺利排出。
所以,三伏天要适当出出汗!不过,我们提倡的出汗,叫「动汗」,就是运动、劳作、艾灸,或者吃一些辛温食物让身体主动出的汗水。这种出汗相对于「静汗」,能帮助身体气血运行,把体内更深层次的寒湿排出去,出汗完神清气爽。
「静汗」,也叫被动出汗,比如自汗(没干什么就汗流不止)、盗汗(睡着了出汗,醒则汗止),这样的汗并没有太大的养生作用,反而会伤阴耗气血。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气随津脱,出汗太多不仅消耗阴液,气也跟着跑出去,气血就这样随着汗液白白流失了,「静汗」出得越多,人越虚。
温通经络,启动阳气,让你这个伏天出「动汗」
动汗是三伏天的好汗,早晨阳气刚刚升发起来,用姜的阳气再加一把推动力,让身体的循环运动更充分,喝完全身微微出点汗,一整天都阳气满满,风寒湿气也排出去了。
二、夏练三伏,出汗后一定不能做这4件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伏天运动最好是早晨和傍晚,这时候阳光不烈,气温没那么高,同时避免剧烈运动、过量运动,可以散步、快步走、瑜伽、八段锦,工作间隙伸伸筋骨、敲敲经络都不错。
但出汗后一定不能马上做这4件事:
• 出汗后不要马上喝冰镇的饮料、吃雪糕和冰镇水果降温,特别伤脾胃伤阳气;
• 出汗后,不要马上进入有空调的地方,等汗落停了再进入,实在没办法一定要护好后脖子、肩膀、肚脐、后腰、膝盖、脚踝等薄弱部位;
• 出汗后不要光膀子对着风扇吹,也不要在穿堂风、山洞口、地下车库等地方久待,以免风寒湿邪趁虚而入;
• 出汗后不要立即洗澡,尤其是冷水洗头洗澡,先把身体头发擦干,用高于体温的水洗
三、伏天小心湿热的双重暴击,脾虚的人一定要注意
入伏之后,大多地方都会感受到长夏溽暑+太阴湿土的威力,这正是今年两股最重的湿邪。
长夏就是指整个三伏天,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湿,而7月22日开始进入五运六气的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风湿之气交争化为雨,湿气更重!
《黄帝内经》里讲,五脏各有所恶
其中「脾恶湿」,也就是说,脾最讨厌的就是湿气了。长夏的湿+三伏的热,这对脾胃而言,可谓是「双重暴击」
饮食上少吃生冷寒凉、肥甘厚味,会伤脾胃、增加脾胃负担,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陈皮、茯苓、薏米、莲子、芡实、白扁豆、怀山药、赤小豆、玉米须、冬瓜、五指毛桃等。用来煮粥、煲汤、煮水都好。
愿你这个伏天气血不被虚耗,脾胃好、吃得香、睡得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