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捞出一块石碑,内容翻译过来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伊殇雪 2024-03-13 14:55:21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一项宏大的海上探险活动,其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航海,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关于这件事情的目的许多人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朱棣为寻找朱允炆的足迹,也有人或是进行商业贸易,那么背后真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郑和七次下西洋

在15世纪初,明朝的海上航行活动达到顶峰,这主要得益于一位杰出的航海家郑和。郑和原名马三宝,明朝初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指挥官,后来奉命出海开始下西洋的传奇。

郑和的船队规模宏大,据史料记载最大的船队拥有近三百艘船只,船员达到二万七千多人。

这些船只包括宝船、战船、补给船等多种类型,其中宝船长可达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之一。

郑和的船队装备精良,不仅有先进的航海技术支持,还有完善的物资供应系统。

第一次下西洋中,船队从南京出发,经过太仓、福州,穿越南海到达东南亚的诸多国家。随后又继续向西航行,先后抵达过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远至东非的海岸。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曾七次远航,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在这些地方,郑和的船队不仅进行贸易,还传播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关于朱棣为何要派遣郑和下西洋一事,有人说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这件事情还需要追溯到靖难之役时期。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皇权采取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子孙封为藩王分布在全国各地,然而这一政策也埋下祸根。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年幼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为削弱藩王的势力开始削藩政策,这一政策直接威胁到藩王们的利益,尤其是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反抗,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便此拉开序幕,他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声称要清除朝廷中的奸臣、保护皇室的安全,实际上却是为了夺取大明江山。

在这场斗争中建文帝显得过于年轻和缺乏经验,在多次战役中败给朱棣,最终燕军攻入南京取而代之,建文帝则不知所踪。

关于这点有传言称他逃亡海外,所以朱棣希望通过郑和的航海找到建文帝,以消除政治上的威胁,这件事情也因为各种电视剧被传得沸沸扬扬,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明成祖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初,英国人从印度洋打捞一块石碑,经过鉴定确认这块石碑是明朝的。石碑上还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主要讲述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事情。

石碑为何会落入印度洋不得而知,但其上面的内容却显示着来此处的目的,即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域,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和丝绸,每到一个国家就将物品赠送给当地人,以显示明朝的大国风范。

由此观之朱棣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些航海不仅是海上探险的壮举,也是明朝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

在史书上明成祖被评价为“好大喜功”,还有人说永乐年间是中华“迈向汉唐”的时期,而之所有这样的盛况皆离不开航海贸易。

从政治角度来看,朱棣希望通过郑和的航海展示明朝的国力和威望,当时明朝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通过航海活动可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强盛。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量,当西部的丝绸之路被游牧民族阻隔,郑和下西洋则可以开辟新的贸易通道,促进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获取珍贵的商品和资源,增强明朝的经济实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郑和航海不仅促进了明朝的国力,还使得它与许多国家建立联系,并通过朝贡体系将大明朝的国威宣扬出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或许很多人会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耗资巨大,大约为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弊端要远远大于利益。

同一时期欧洲正在文艺复兴、科技崛起,郑和下西洋没有带回先进技术,使得明朝错过工业革命沦为落后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郑和下西洋带来多大的利益

郑和下西洋作为明朝的一项重大海外探险活动,其经济效益一直备受争议,主要就是因为史书记载七次航海弊大于利。

明代刘大夏就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回来又有什么用?”但真实情况是如此吗?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涉及数百艘船只和数万人员,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除此之外,船只的建造、维护以及船员的供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航海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成本。

然而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郑和的航海活动确实为明朝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通过与亚非各国的贸易明朝获得大量珍贵的香料、宝石和药材等商品。

这些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值远超其在当地的价格,贸易活动为明朝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回看朱棣五次北伐鞑靼,就不难发现每一次北伐都是在下西洋之后,不难猜测其原因是“赚钱”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郑和在苏门答蜡采购的胡椒价格为0.01两/斤,但若是运回明朝售价高达0.2两/斤,其中的利润差可是200倍,还不算其它稀罕物带来的收益。

既然如此,为何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会被描写为“赔本赚吆喝”呢?主要还是动了别人的蛋糕。

郑和下西洋的贸易官方是明朝政府,贸易所带回来的东西朱棣才是唯一的销售商,利用商品差价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却苦了沿海许多小商小贩。

郑和的贸易团队多么巨大,岂是他们这种进行小范围航海贸易的人能比拟的,下西洋前他们能够垄断这类物品,下西洋后外边的东西充斥国内导致价格下跌,更是很难赚到钱。

所以就有很多南方的官员、商人批判这种行为,朱棣耳根子硬、见识广不会受骗,朱高炽、朱瞻基耳根子软、见识相对狭隘,最终采纳这些人的意见闭关锁国,与崇祯年间的东林党何其相似。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并非赔本赚吆喝,一是为了宣扬国威符合朱棣的欲望,第二点就是为了搞钱,毕竟丝绸之路被堵死后,海上贸易才能为朝廷带来更大的收益,朱棣才能实现自己北伐大业。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1 阅读:520
评论列表
  • 2024-03-14 08:09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树立国威,觉定地盘!

  • 2024-03-14 07:29

    宋元时期已经有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阿拉伯人带黄金到中国换取丝绸瓷器茶叶,明成祖征战需要耗费巨大,其实郑和是被派去找阿拉伯人的黄金哪里来的,阿拉伯人从非洲西岸取得黄金然后陆路横跨非洲运到非洲东岸。郑和只到了非洲东岸就找不下去了。

伊殇雪

简介:看红尘多少往事,不过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