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苹果这家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的产能布局调整,可谓是风波不断,尤其是在向印度市场转移产能的尝试上,更是遭遇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挑战和挫折。原本,苹果雄心勃勃地想要在印度复制其在中国大陆的成功模式,打造一个全新的供应链备份,但现实却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
咱们先说说富士康,这位苹果的“老搭档”,一直以来都是苹果产能外移的急先锋。想当年,富士康跟着苹果的脚步来到中国大陆,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享受着政策红利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之一。可以说,没有中国大陆这片沃土,就没有富士康今天的辉煌。但不知怎的,郭台铭似乎有点“忘本”,总把功劳往苹果身上揽,忽略了大陆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苹果呢,也是在中国大陆实现了飞速发展。这里不仅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还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了苹果产品能够按时按质交付到全球各地。因此,苹果曾将95%以上的产品放在中国大陆组装代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对中企的制裁和施压,苹果开始感受到“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于是,它决定分散供应链,加速将产能向印度等地迁移,企图打造一个“第二个中国”。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虽然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但工人的素质和效率却远远达不到苹果的要求。结果,印度产的iPhone质量问题频发,甚至遭到了欧洲市场的退货潮,大陆消费者也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再加上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零部件依赖进口、社会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让苹果的印度梦变得遥不可及。
折腾了一圈后,苹果终于意识到,大陆制造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于是,库克亲自出马,连续三次访华,与比亚迪、蓝思科技、长盈精密等大陆企业深入交流,展现出回归大陆的强烈意愿。而苹果也迅速行动,将iPhone 16的部分产能交给了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大陆代工厂。
这下子,富士康可算是傻眼了。原本以为积极配合苹果外迁就能多分一杯羹,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看着周边曾经热闹的工厂因外迁而变得萧条,富士康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它紧急宣布在郑州投资10亿元建新事业总部大楼,并与河南省签署新的战略合作协议,试图挽回失去的市场。
不过,富士康想要重回巅峰恐怕没那么容易。毕竟,在它外迁的这段时间里,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大陆代工厂已经迅速崛起,抢走了不少苹果的组装订单。但好在富士康已经开始回头是岸,未来或许能在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上找到新的增长点。
总的来说,苹果和富士康的这次产能外迁尝试,给双方都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