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三月三,拜轩辕”的说法。自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三月三拜轩辕”的活动。
▲本文图片来源郑州晚报
轩辕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郑州市的新郑市。古代史书典辖记载有熊国在河南新郑,轩辕黄帝三月三出生于轩辕之丘,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又定都于有熊。据《易经》《史记》《山海经》等记载,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
我们只知道拜轩辕黄帝,那你知道黄帝时代是怎么开创的吗?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有一位世代敬仰的人物——黄帝,他率领先民开天辟地,创立奠基了民族基业。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上,有一个彪炳千秋的时代——黄帝时代,它走出混沌,开创文明,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书写了灿烂的篇章。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看,黄帝在郑州地区起步开创了黄帝时代,黄帝时代以裴李岗文化为开端迈向了辉煌。
黄帝古国与黄帝时代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作者司马迁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黄帝为开端的。司马迁不是最早记述黄帝事迹的人,早在距他数百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左传》《管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楚辞》《山海经》等书中就已经有了黄帝事迹的记载,司马迁写《史记》应当是在遍览了这些记载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才确定从黄帝开始写起的。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黄帝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开创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怎样记述黄帝呢?“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少典是谁?史载,为有熊国国君。有熊国在哪里?历史记载很明确,就在今日郑州新郑。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皇甫谧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帝王世纪》中说得更清楚:“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授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也。”
此外,其他著述也都有此类说法。《水经注》云:“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路史》说:“黄帝开国于有熊,今郑(州)之新郑。”《通志》说:“黄帝都有熊,有熊今郑州新郑。”《资治通鉴》说:“黄帝轩辕氏,少典氏之子,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县。”《广舆记》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说:“黄帝轩辕氏,少典氏之子,生帝于轩辕之丘(在今新郑县),故曰轩辕氏。姓公孙,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国于有熊,新郑乃有熊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故以曰有熊氏。”《纲鉴易知录》说:“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因名轩辕,姓公孙。
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在今河南新郑县),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
虽然众多史册都载明黄帝是以古代郑州有熊国为都的,但是在记述黄帝活动的时候,范围又十分广大。《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这段话告诉我们,黄帝曾经不断迁徙,按照今天的概念,东边到了东海,西边到了甘肃,南边到了长江,北边到了冀蒙。
在史前社会交通并不方便的条件下,黄帝足迹范围如此广大,当是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黄帝作为那个时期的人物应当在世多少年呢?《帝王世纪》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或言三百岁”,其族先后传了十世,经历了1520年。《竹书记年》说“黄帝至禹三十世”,经历了900年。《历代帝王年表》说:“黄帝轩辕氏……在位百年,崩于荆山之阳,葬桥山。”等。在史前生活条件还相当恶劣的情况下,人们是不可能活过百岁的,应当是黄帝世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书讲黄帝古国传世千年,很有道理。如果以黄帝的影响力来看,时间甚至还要远远超越千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第一,在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黄帝这样一位开天辟地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文字产生前的悠久岁月,他的事迹口头代代相传。当中国有了文章典册以后,他便成为人类文字历史著作中的主角。有人以黄帝事迹晚在春秋战国才出现便认为黄帝是后人臆想的理想人物,这是不对的。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而甲骨文是商人用来占卜自己旦夕祸福的,极少涉及当朝以外的人与事,其中当然不会有黄帝的影子。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最早典册是春秋时期的,而春秋时期的典册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追述和记载远祖往事和当时历史事件的最早著作,而正是这些最早的史学著作,里边出现了大量有关黄帝事迹的记载。如果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黄帝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当时的社会上不流传那么多有关黄帝的故事,这么多的著作如何会同时编出那么多黄帝的故事?正因为黄帝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和时代穿透力,所以,没有文字时,人们代代口口相传,有了文字后,人们便在最早的史学著作中书写记载了那么多的故事。因此,黄帝的历史存在不容置疑。
第二,从史书的大量记载来看,黄帝是有熊国的首领,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有人提出,史书中有关黄帝在世百岁的说法不可信,而黄帝传世千年的记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黄帝或为有熊国国君的名号,是诸多国君人物的叠加代称,这有其道理。但即便如此,国君也是由具体的人担任的,他的开创者及其以后的继任者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当时尚无文字记载,他们具体的名字人们已不知道了,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都以黄帝之名载入史册,成为那段历史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的光辉符号。因此,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既是那个时期民族伟业的开创者,也是那个时期值得敬仰的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一个个民族始祖。
第三,黄帝起步的有熊国在郑州,史书记载明明白白,历史上对有熊国所在也从未产生过异议。但是,《史记·五帝本纪》也说,黄帝在发展过程中“迁徙往来无常处”,曾在多个地方安家,把先进文化传播各地,形成了范围广大的黄帝文化。正因如此,在今日中国河北涿鹿、河南灵宝、陕西黄陵、山东曲阜等地才有了大量有关黄帝的遗迹和传说,才有了今日中华民族以黄帝为始祖共尊这一历史现象。这正是中华民族枝繁叶茂、凝聚力和统一性的体现。但需要明确的是,从黄帝发展的历史顺序来看,郑州新郑为黄帝肇始之地,为黄帝故里和最早的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州新郑为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家。
第四,从黄帝率领有熊部落崛起到辗转各地开拓发展,应当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史册的大量记载到民间的广泛传说,说明黄帝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深印记,因此,从黄帝存在的久远性和黄帝活动范围的广阔性来看,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黄帝时代是毫无疑问的,并且,黄帝时代为我们创造和留下了灿烂的黄帝文化。
黄帝时代与黄帝文化
黄帝时代创造的黄帝文化是什么?现存史册和传说的大量黄帝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宏阔的画卷。现存史书中记载了大量黄帝创立的功业,这些功业归纳起来,主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决的是那个时代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构成了黄帝文化的主要内涵。
创造原始农业。人类诞生之后,最早是以渔猎为生的,后来创立了原始农业,完成了人类社会第一次革命。史书记载,中国原始农业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黄帝内经》载:“黄帝升为天子,地献草木,述耕种之利,因之以广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时“艺五种”,《索隐》:“艺,种也,树也,五种即五谷。”《史记·五帝本纪》又云:“时播百谷草木。”《正义》载:“言顺四时之所宜而布种百谷草木也。”说明黄帝时期不仅有了农业种植,品种还不止一种。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黄帝时期已懂得翻土、锄耕,为此,创立改进了农业生产工具。《世本》记载,黄帝臣子垂发明了耕地的耒耜。并且,这一时期由“刀耕火种”粗放式的耕作转向精细化的耕作,《路史》载:黄帝“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八家以为井,井设其中。”这些记载说明,黄帝时代开启了中国农耕文化,在这个时代,不仅使粮食作物从单一走向多品种,而且深耕细作、田间管理,奠定了后世农业发展的基础。
创造家畜圈养。动物是人类最早的食物来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从山林走向河滩台地定居,动物获取越来越难,为了能继续享受美味,人们开始尝试将猎获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而此时,农业的发展,粮食剩余的出现,为家中圈养动物提供了可能。于是,黄帝时期家畜家禽饲养出现了。《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淳化鸟兽虫鱼”。《事物纪原》引《周书》云:“黄帝始燔肉为炙。”这是人类饮食结构的重要进步,对于增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陶制器皿。在人类未发现火之前,茹毛饮血,以生食为食。火被发现后,开始了熟食。虽有了火,但在制陶技术出现之前,人们主要是将食物架在火上烧烤食用,或把食物放在石板上加热、炙烤。到了黄帝时代,创造了陶器,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质的变化。《古史考》云:“黄帝始造瓦甑,火食之道成矣。”“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事物纪原》引《周书》也说:“黄帝始蒸谷为粥。”“瓦甑”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制器皿形成的标志,陶制器皿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通过蒸、煮等方式将食物做熟了食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创造纺织服装。人类最早是以树叶和兽皮遮体防寒的,黄帝时代开始有了丝绸纺织,开始有了衣裳。《周礼》《礼记》等书有黄帝妻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记载。《路史》载:“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刘恕《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孙瑴《古微书》中也都说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始育蚕辑麻”,并“以兴机杼,而成布帛”。有了布帛,黄帝命人造衣服鞋帽,《吕氏春秋》《物原》记载,“胡曹作衣”“伯余为裳”。《世本》云:“黄帝作旃冕”“于则作屝履”。随着社会的发展,黄帝又改进服装制式,《物原》云:“因染彩以表贵贱。”《大戴礼·五帝德》云:“黄帝黼黻衣,大带黻裳。”《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些记载说明,黄帝时代不仅创造了丝绸纺织,让人们有了服装鞋帽,使人类由野蛮迈入文明,还形成了服装上的礼制,开启了中国文明时代。
创造宫室住房。人类形成后,先是在树上和山洞内栖身,随着生活渐趋稳定,黄帝时代开始建造房屋。《新语》云:“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屋室,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白虎通义》云:“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轩辕黄帝传》云:“(黄)帝始作屋,筑宫室……”《路史》曰:黄帝“乃广宫室,壮堂庑,高栋深宇,以避风雨。作合宫,建銮殿,以祀上帝,接万灵以采民言”。“即库台,设移旅,楹复格,内阶幽陛,提唐山墙,樀于惟工,斫其材而砻之”。这些记载表明,黄帝时代不仅创造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还建造了宏阔巍峨的殿堂。
创造夯筑城池。人们实现定居之后,屡屡受到野兽侵扰,于是,黄帝组织人们修筑墙高池深的城池。《史记》中记载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邑,造五城。”《轩辕黄帝传》云:黄帝“令筑城邑以居之,始改巢居穴处之弊”。城池的出现标志黄帝时期已经有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文明开始形成了。
创造车舟运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聚落与聚落之间,相互交往越来越多。原来那种脚走、肩挑、背驮、手提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黄帝组织人们发明了车和舟。《汉书·地理志》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古史考》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世本·作篇》载:黄帝的大臣“共鼓、化(贺)狄作舟。”《拾遗记》云:“轩辕变乘桴以作舟楫。”车舟的发明,使远距离交往和商贸活动成为可能,对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速文明社会发展的进程。
创造中医医疗。《帝王世纪》载:“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说:“(黄)帝升为天子,针经脉诀,无不备也。故金匮甲乙之类,皆祖黄帝。”《路史·疏仡纪·黄帝》云,黄帝形成“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的治病理论。人体经络的发现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创造文字。《说文解字序》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帝王世纪》载:“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作文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世本》《淮南子》《路史》等书也都有此说。文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时代有关文字的创造,为后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字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创造乐器音律。《世本》载:“黄帝使伶伦造磬。”“伶伦造律吕。”《帝王世纪》载:“黄帝损疱(伏)羲之瑟,为二十五弦,长七尺二寸。”《唐书·乐志》载:“黄帝使岐伯作鼓吹,以扬德建武。”《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云:“(黄)帝以容成子为乐师,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之野。”北门成曰:“其奏也,阴阳以之和,日月以之明,和风俗也。”《史记·乐书·集解》引郑玄曰:“黄帝所作乐名,尧增修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这些记载不仅指明黄帝时代发明了乐器,发明了音律,还将音乐作为社会教化之用。
创造绘画雕塑。《历代名画记》载:“史皇,黄帝之臣也,始造图画,创造垂法。”《世本》载:“史皇作图。”《易通卦验》说:“轩辕子苗龙,为画之祖。”黄帝时代绘画雕塑的创造开启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新时期。
创造礼仪制度。《白虎通义》载:“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路史》载:“氏定而系之姓,庶姓别余上,而戚殚于下,婚姻不可以通,所以崇伦类,远禽兽也。”又载:“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乃饰棺衾以送死,封崇木以当大事。”《黄帝内传》说:黄帝“斩蚩尤,因置冢墓”。黄帝建立姓氏制度以正婚俗、建立棺椁制度以敬先祖,使社会走上规范礼制有序之路。
创造天文历法。《史记·历书》载:“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索隐》引《世本》《律历志》云:“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合六历而著《调历》也。”《五帝本纪》载黄帝“迎日推策”,即通过观察、推算,来确定季节的变化。《黄帝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
创造国家文明。《汉书·地理志》载:“昔在黄帝……方制万里,划燮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路史》载:“黄帝始分土建国。”“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史记·五帝本纪》载,“举凤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此外,《论语·摘辅象》《管子·五行》《三坟·地皇轩辕氏政典》等书载,黄帝还设立“七辅”“六相”“五正”之职管理社会各个方面的事物。原始国家及其管理制度开始形成。
史册中对黄帝创立功业的记述是对中华民族走出混沌迈向文明过程的记述,这些功业是这一时期多部落共同创造的,但毫无疑问,黄帝部落的贡献居功至伟,因此,人们才把这些功业以黄帝名命,把这个时代称为黄帝时代。
通过回望,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第一,黄帝时代是一个创造和创新的时代,这些创造和创新是全方位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民生的,有社会的,再现了中华民族开创基业的历史场景。黄帝文化就是创造文化。
第二,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由混沌走向文明的时代,从生业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展现了中华文明由萌芽到成熟的完整过程。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形成的文化。
第三,黄帝时代由于尚无当时文字可查,从历史学的角度尚难断定其所处时间,好在现代考古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溯望的路径。现代考古学揭示,中华文明9000年前开始蓬勃萌芽,5000多年前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中所展现的范围广泛的文明元素创造,与黄帝时代的一系列创造十分契合。恰恰在这一时期,黄帝古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出现了裴李岗文化及其随后演变的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呈现的是创造文明元素的勃勃生机,而仰韶文化呈现的是文明形成的灿烂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李岗文化是黄帝时代的开端,仰韶文化是黄帝时代的绝唱。
▲黄帝文化与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发现于郑州新郑裴李岗村的距今9000~7000年的文化遗存,文化分布范围遍及河南省,是这一时期中国分布面积最大、遗址数量最多的文化遗存。从考古发现来看,裴李岗文化开始了一系列文明元素的开创,而这些创造正是历史记载中黄帝时代的那些创造。
肇始了房屋营造。裴李岗文化的人们开始在临近河边的向阳台地上建造房屋,他们先在地面挖一浅坑,修好门道,再在坑的周边竖起梁架,在房子顶部和四周上面铺上蒿草,再对室内地面进行硬化处理,建上灶台。住房平面有椭圆形、圆形、圆角长方形和不规则形。门向有西南向、南向、东南向,门道有斜坡式、阶梯式。房子有单间、双间、三间,面积小的有7平方米,大的有20平方米。裴李岗文化房屋营造活动的出现,标志土木建筑的出现和原始建筑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聚落组织。裴李岗文化的人们延续了族群共同生活的传统,通过集中建造房屋形成了聚落,开启了氏族社会的最初生活形态。裴李岗文化聚落临水而建,房子布局有序,功能区分有别,设施初见雏形。郑州唐户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有5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单元内有向心式布局的房子,房子间有人工修筑的排水沟渠,聚落周边,有利用自然沟壑修建的防御式壕沟。显然,这个聚落的规划和建设是在一定组织的组织下完成的,说明以聚落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裴李岗文化社会组织的出现,标志原始社会管理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原始农业。裴李岗文化遗址内发现了大量与原始农业相关的遗存,石制生产工具种类众多,有开垦土地的石斧和石锛,有耕耘土地的石铲和石锄,有收割作物的石镰、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的创造和出现,说明裴李岗文化已由最初的采集农业发展为种植农业,这是中国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飞跃。在郑州裴李岗遗址中发现有12座窖穴。在郑州沙窝李遗址中,发现数量较多的粟。在漯河贾湖遗址中,发现了人工培植的水稻。这些表明,裴李岗文化既是北方粟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也是南方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裴李岗文化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原始农业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家畜圈养。裴李岗文化时期,由于粮食剩余的出现,家畜圈养开始普遍出现。在郑州裴李岗、漯河贾湖遗址等遗址中发现有猪、羊、狗、牛、鸡等骨骼。家畜饲养的出现和形成,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增强人类体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迈向文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继火发明之后的又一革命。裴李岗文化家畜圈养的出现,标志原始膳食结构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原始制造。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从规模数量和制造技术上看,是由专门社会成员制作的。精美的石器是裴李岗文化的突出代表,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石器的造料和制坯技术,磨制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件件造型奇巧、磨制精细的石铲、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球、石磨盘、石磨棒等,不仅是劳动工具,还是艺术品。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制造已经相当成熟,大件用泥条盘筑法,小件用手捏,品种有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两种,器型有三足钵、圜底钵、双耳壶、圈足壶、鼎、三足罐、甑、圈足碗等。器物表面饰有点纹、坑点纹、指甲纹、划纹等,个别器物上还饰有乳钉。裴李岗文化制造业的出现,标志原始制造技术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原始纺织。在裴李岗文化遗址内出土了许多与纺织有关的遗存和文物,郑州峩沟遗址出土的7300年前的陶制蚕蛹,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陶制蚕蛹,可能与养蚕缫丝出现有关。漯河贾湖、郑州裴李岗等遗址发现了骨针、纺轮等纺织工具,许多陶器上还发现有绳纹、网纹和席纹等,说明裴李岗文化时期纺织技术已经出现,人们可能已经穿上纺织而成的服装,这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创新自然方面的巨大飞跃。裴李岗文化纺织技术的出现,标志原始纺织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炊具餐具。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认识到将采集的果实和种植的粮食去掉外壳将内核碾碎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有利于健康,于是,发明了石磨盘和石磨棒。人们认识到食物煮熟了更美味,于是,创造出了各种炊具、餐具,已经发现的烹煮类炊具有鼎、甑、钵,盛放类炊具有盆、瓮、缸,汲水类炊具有壶、罐。餐具类器具有碗、盘、杯、勺、铲等。酿酒的滤器、喝酒的酒杯、储酒的酒壶等。这是中国餐饮史上最早的炊具餐具酒具系列,人们生活进入了崭新时代。裴李岗文化炊具、餐具、酒具的出现,标志了原始烹饪餐饮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审美意识。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在郑州裴李岗、漯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绿松石饰件、玉石管件、石环等装饰品。人们在抟泥作陶时,不仅讲究实用,还追求优美,赋予陶器丰富的原始文化内涵。制作的陶器不仅造型优美,器身还有纹饰。另外还开始了雕塑创作,出土于郑州裴李岗遗址中的羊首、猪首陶塑,虽说形体较小,塑造也简单,但已是形神兼备,羊的长而粗壮的角,猪的短嘴长鼻,跃然而出。在郑州莪沟遗址出土了一件陶塑人头像,方面隆鼻,目光深邃,神情庄重。这些雕塑谱写了中国美术雕塑史的最早篇章。裴李岗文化饰品和雕塑的出现,标志原始审美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契刻文字。在漯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龟甲上、陶器上、骨器上、石器上,刻划有文化符号,经古文字专家考证,这些契刻符号与晚它6000年的商代甲骨文惊人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用途相同,都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今日的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因此,许多文字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文字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和交流信息的工具,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裴李岗文化契刻符号的出现,标志原始文字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乐器音乐。漯河贾湖遗址中出土骨笛达30多支,这些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的乐器,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经音乐演奏家测试,今天仍能分别奏出四、五、六、七声音阶。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改写了中国音乐史,这是人类迈向多彩精神世界的又一飞跃,标志原始乐理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肇始了礼仪规制。裴李岗文化时期礼仪已经初见端倪,从葬俗看都遵循一定的规制。所有墓葬都遵从一个方向,墓圹为长方形土坑,葬式一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一般3~5件,最多的20多件。随葬品是随死者身份而定的,承担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的男性墓葬,随葬品多为石铲、石镰、石斧、箭镞等生产工具。从事家务和采集活动的女性墓葬,随葬品多为石磨盘、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器具,极个别的墓葬还随葬有饰品和艺术品。裴李岗文化的葬俗从布局、墓圹到随葬品都形成了基本制度,标志原始礼仪规制知识体系开始形成。
裴李岗文化的这些创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元素,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奠基,随后由裴李岗文化演变形成的仰韶文化更是以强大的生命力,影响扩大至全国,奠定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最早文化中国。
裴李岗文化的创世性成就恰恰与史书所载黄帝时代的开创性文化相一致,仰韶文化奠基的最早文化中国恰恰与今天各地对黄帝的共尊文化相吻合。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应是黄帝时代前后两个时期的文化,黄帝起步有熊国开始文明创造,形成了裴李岗文化。黄帝征战迁徙各地,创造文明社会,形成了仰韶文化。
过去曾经认为,黄帝时代大约是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但是,从最新考古成果看,仰韶文化晚期文明已经形成,而裴李岗文化是肇造文明的开始,因此,黄帝时代应该是从裴李岗文化开始的。有意思的是,裴李岗文化正起源于史书所载的黄帝所都有熊国故墟郑州新郑,这绝不是巧合,它明明白白在向人们昭示,裴李岗文化就是黄帝文化,是黄帝都有熊时期的文化,裴李岗文化是黄帝时代和黄帝文化的开端。(完)(原标题:探寻——黄帝时代的开端)
作者简介:
阎铁成,1982年1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曾任职郑州市文物局局长,兼职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导师等。长期关注并研究中华文明史和郑州历史文明,出版《改写中国上古史的考古大发现》《重读郑州》《华夏文明彩霞》《郑州文物地图集》等著作。参与推进并完成了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