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打近乎百年的发展历程,如今的现状如何?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散打的发展史,探索现代散打发展现状。
在追溯中国深厚的武术传统时,我们不得不提散打——这一现代武术竞技的璀璨明珠。散打,又称为散手,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土壤中,其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相博与手搏。
散打的演变
民国之初,习武盛行在这一时期是第一阶段: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技击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立了“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立,并于1928年10月28日在南京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国考设有散打赛,不分级别,不戴护具,打法不限流派。比赛中,凡用手、脚、膝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采用三局两胜制。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了第二届“国术国考”,设有男、女散打比赛,以“点到为止”决胜负。
至此,“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三局两胜”、“以‘点到为止’决胜负”等等这些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标志着散打运动的雏形已基本确立。1952年5月,天津市民族形式运动会中,散打被列为竞赛项目,按体重分3个级别进行竞赛。
改革开放之际,散打复兴
第二阶段是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在南宁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上,散打被列为表演项目,随着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的举办,散打再次成为公众焦点。此后,它在中国各大院校迅速推广,并于1989年被正式纳入全运会项目,标志着散打运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最早的散打比赛试点,当时选手的防守意识薄弱,漏洞较大,但优秀选手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即使对方明知其风格,依然防不住,而摔法好的选手一旦粘身对手必定倒地。
散打从1984年国家体委审定了散手比赛暂行规则,1985年成立武术队,武警总队散打队相继成立。各地举办的散打比赛都以这个暂行规则作为准绳,随后最大型的比赛是1986年的四川省举办的首届荣成武术擂台赛,本次比赛运动员都是来自于武警总队及成都体院,都经历过专业散手训练,本次选手使用的武术套路在以后举办的多次散打比赛中通过实战的检验发现效果不佳,之后各散打队减少使用武术套路变为趋势, 1986年以后散打项目飞速发展,通过多年的交流切磋散打逐渐完善。1989年国家体委正式批准散打作为正式项目进入1993年的全运会,因为进入了全运会各省各市的散打队也纷纷建立起来,1993年、1997年,第七届、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举行,散打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并设立了金牌,散打逐步成为全国武术比赛、全国运动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亚洲杯的正式比赛项目。
新世纪的跨越
第三阶段是进入2000年,中国武术协会举办了首届散打王比赛,开启了散打职业化和产业化的新篇章。明星选手如宝力高、柳海龙等崭露头角, 2008年8月,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武术散打比赛,其举办使散打项目成为武术比赛的重要项目,对于武术散打项目迈向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代走访:老一批散打运动员的珍贵见解近日,河南广播电视台武术世界频道首席顾问,少林与太极杂志前总编辑赵国华等一行人对老一辈散打运动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的见解对于理解散打的过去与未来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王龙 国家第一批散打武英级健将
王振虎 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散打比赛48公斤级、52公斤级散打冠军
张排福 少林塔沟武术学校优秀毕业生
李英涛 原武警郑州指挥学院教官
王龙、王振虎、张排福、李英涛等老运动员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看法。
赵国华分析了网络上对武术的批评声音,指出许多人忽视了武术健身养生的本质。他强调,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网上出现了几种声音,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但凡看到有人发武术视频就留言让上擂台试试,好像武术的终极目标就是上擂台打比赛,完全忽视了武术健身养生功效。赵国华解析武术分为练和用,练的好坏,和用的好坏是两个概念,练的好是一种享受,强身健体作用,用的好是把套路运用到实战当中。武术的本质是杀人技,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需要稳定发展,不需要像旧社会一样再打打杀杀。所以武术也为了顺应历史潮流,行成了现在的武术现状,分竞技套路比赛,擂台搏击比赛,传统武术比赛等等形式。最后结论,这些网络喷子见谁喷谁,打开这些人的空间压根就没有几个粉丝,所以他们毫无顾虑地喷天喷地喷空气,压根就是上不了台面的一群人。真正懂武术的智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展望未来:散打的新活力在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上,我们期待散打能够绽放新的光彩,让更多人领略这项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的魅力。
通过这次走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散打的历史和现状。河南广播电视台武术世界频道的武观天下走访武林系列,致力于探索武术的发展道路,为传承人、推广者提供展示平台,同时为民间武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探索出新颖的合作模式。为体育强国充分发挥媒体职责,助力民间武术搏击行业良性发展。
(备注:散打三阶段历史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编辑:徐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