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诗词中的“秋风”雅称,唯美惊艳,惊艳了秋天,惊艳了我们2

快乐鉴骚词 2024-09-22 03:44:58

<接上篇:>

6. 鲤鱼风

“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鱼儿。当年,孔夫子喜获贵子时,鲁国国君就给他送了一条鲤鱼,孔子大喜,把儿子取名为“孔鲤”。后来,中国的“鲤鱼”文化进一步发展,又发展出了“鲤鱼跃龙门”,来表达人们的阶级跃迁之喜。到了秋天,正是鲤鱼肥美的时候,所以,人们把秋风就雅称为“鲤鱼风”。金代文学家《浣溪沙》中写道:

一片烟蓑一叶舟。梦中身世是沧洲。

鲤鱼风退不胜秋。

秋月春风行处有,苍苔浊酒醉时休。

人生虽异水同流。

一片烟蓑一叶舟。梦中身世是沧洲。鲤鱼风退不胜秋

“鲤鱼风退不胜秋”,秋风也停了,秋天也行将结束了。这人生的大半辈子,也称为过去了。所以,人生如梦,要及早醒来。不如归隐沧洲,“一片烟蓑一叶舟”、“苍苔浊酒醉时休”,那是多么潇洒。

这里的“鲤鱼风”,肥美的鲤鱼也没了,象征着美好结束了。这里用“秋风”、“西风”,都没有“鲤鱼风”好。

元代词人吕诚在《秋江晚霁图》中写道:

长天敛尽落霞红,草屋炊烟野渡东。

一带寒沙秋水白,荻花吹老鲤鱼风。

一带寒沙秋水白,荻花吹老鲤鱼风

这句“一带寒沙秋水白,荻花吹老鲤鱼风”,就更值得品味了。“荻花吹老鲤鱼风”,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成荻花把鲤鱼吹老了,当然美好也就结束了,这里当然是用“鲤鱼风”最好。但实际上,这是一句倒装句,正确的理解是“鲤鱼风吹老荻花”。词人把它倒装过来,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7. 阊阖风

“阊阖”,典出《淮南子地形训》和《楚辞·离骚》,原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所谓“阊阖风”,就是从西边天门刮过来的风,从风向上来看,是西风,所以,也就是秋风了。但相较于秋风,“阊阖风”则显得特别庄重,因为毕竟是从西边天门刮来的风。南宋诗人张同甫在《秋日忆友》中写道:

阊阖风高白露秋,芦花如雪动边愁。

故人迢递天南北,明月娟娟独倚楼。

阊阖风高白露秋,芦花如雪动边愁

“阊阖风高白露秋,芦花如雪动边愁”,这里有“阊阖风”、“白露”和“雪”,都是高洁的象征。象征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高洁,那么纯粹。

而且“芦花如雪”,极言芦花之广,象征了诗人和朋友之间情谊的深厚。总之,诗人把景色写得大开大合,象征了诗人和朋友之间友谊的神圣。

“故人迢递天南北,明月娟娟独倚楼”,“迢递”,遥远的意思。我和老朋友相隔天南海北,路程迢迢;今夜,月明如水,我独自依靠在楼栏上,思念着我的老朋友。

又是“迢递天南北”,也是写得极为豪放,而“明月”,又一次象征了诗人和朋友之间友谊的高洁。

故人迢递天南北,明月娟娟独倚楼

所以,综合全诗的意象,这首诗里,用“阊阖风”当然是更加恰当的。“西风”被婉约派霸占了,而“秋风”则显示不出这种豪放来。

“阊阖风”中的“阊阖”,一向用在宏大叙事的场合。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就曾使用“阊阖”描写过大唐“万国来朝”的情形: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我们就可以知道“阊阖风”的这种豪放气势,是大唐盛世才有的气势。

8. 商飙

“飙”,是暴风、疾风的意思。而“商飙”,则是指秋风疾驰的意思,主要用来形容时光疾逝,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秋风了。魏晋文学家陆机曾写过,“时逝柔风戢。岁暮商飙飞”,就是在描写一种时光飞逝的感觉。北宋词人王诜在《行香子》中写道:

金井先秋,梧叶飘黄。

几回惊觉梦初长。

雨微烟淡。疏雨池塘。

渐蓼花明,菱花冷,藕花凉。

幽人已惯,枕单衾冷,

任商飙、催换年光。

问谁相伴,终日清狂。

有竹间风,樽中酒,水边床。

任商飙、催换年光

“金井先秋,梧叶飘黄”,“渐蓼花明,菱花冷,藕花凉”,都是秋天的典型风景。一旦进入秋天,则一年中的黄金时间,就已经过去。如果把人的一生,分成四季,进入秋季,则人生已经进入尾声了。

所以,词人感叹,“任商飙、催换年光”,任凭秋风疾驰,催着世界换了一年的风光,一年又将过去。

词人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对于隐居生活还是相当满意的。“问谁相伴,终日清狂。有竹间风,樽中酒,水边床”,是谁陪伴着我,终日清高、狂狷呢?是竹林之间的清风,还有杯中美酒,还有泉水边上的一张床。

一句,“任商飙、催换年光”,一个“商飙”,让人感觉时光飞逝,疾如闪电。比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紧迫得多。

南宋豪放派词人张孝祥在《水调歌头 其十二 垂虹亭》中写道:

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

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

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

鸥鹭亦翩翩。

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

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

欲酹鸱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

空系五湖船。

不用知馀事,莼鲙正芳鲜。

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鸥鹭亦翩翩

“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鸥鹭亦翩翩”,在太湖上,洗尽了我当年的征尘,有三斗之多;然后,我乘着千里狂飙的秋风,划船而去;一路上,鸥鸟白鹭也翩翩起舞。

这里的“商飙千里”,用来形容太湖上小船速度之快,颇有诗仙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放。

9. 凄风

所谓“凄风”,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就是凄凄惨惨的风。当古人悲秋之时,碰到了秋风,自然是凄惨的风。这种感觉,用易安居士的话来说,就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这种基调下,“秋风秋雨”通常被人们描写成“凄风苦雨”,可以一斑。宋代诗人钱默在《登书楼有感和秋思韵》中写道:

坐拥遗衾百尺楼,湘帘高捲不胜秋。

半窗凉月三更梦,一枕凄风万斛愁。

半窗凉月三更梦,一枕凄风万斛愁

“坐拥遗衾百尺楼,湘帘高捲不胜秋”,“不胜秋”,不能忍受悲秋的痛苦。我在百尺高楼上,坐在被窝里;面前的湘绣帘子高高卷起,这凄凉的秋夜啊,让我无法忍受这悲秋的痛苦。

“半窗凉月三更梦,一枕凄风万斛愁”,当我从梦中惊醒时,已经是三更了,眼前是半窗的冰凉月光;凄厉的秋风,从窗户吹到枕上,让我万般忧愁,从中而来。

一句,“一枕凄风万斛愁”,“凄风”对“愁”,非常准确,用“秋风”都没有它准确,“西风”就更不用说了。

南宋词人范成大在《惜分飞》中写道:

易散浮云难再聚。遮莫相随百步。

谁唤行人去。石湖烟浪渔樵侣。

重别西楼肠断否。多少凄风苦雨。

休梦江南路。路长梦短无寻处。

重别西楼肠断否。多少凄风苦雨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人先是说,“易散浮云难再聚”,人生中的相聚如同浮云一般,容易分散而难以再次聚集。

然后,又说,“重别西楼肠断否”,我们又一次在西楼分别,不知道我们是否伤痛欲绝?这其实是一句反问句,答案当然是很明显,伤痛欲绝。

“多少凄风苦雨”,我们这一别,外面是秋风秋雨,凄凄惨惨,苦海无边。只怕是我们再也没有相聚的机会了,这“凄风苦雨”,就是一个暗示啊!

可以说,“秋风”的所有别称中,“凄风”是最为悲惨的,不是“秋风”和“西风”的唯美婉约风格,而是人生真正的痛苦。

10. 秋风

“秋风”,当然是用它的本意。在传统文化中,“秋风”一般都是悲壮的,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写得端的悲壮无比。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诗人朱淑真在《黄花》中写道: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菊花有一个特点,花瓣既不一瓣一瓣的落下,也不整支花一起落下,而是整支花一起枯萎,也不从枝头落下。菊花的这个特点,被朱淑真敏锐的捕捉到,写下了这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意味着诗人宁愿像菊花一样,在枝头坚守自己的芬芳直至老去,也不愿像秋天的黄叶那样随风飘舞,失去自我。这里的“抱香”指的是保持自己的香气和尊严,而“枝上老”则是指在枝头上坚守到老。诗人以菊花的高洁自喻,表明自己宁愿保持高洁的品格,也不愿意随波逐流。

一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仍然是一种悲壮的基调,把菊花宁死不屈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宋末年的遗民诗人郑思肖,引用和引申了这句,写出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将菊花的这种精神,进一步引申为永不投降的民族气节,都是非常恰当的。

但毛主席却不同,他笔下的“秋风”,不再是悲壮,而是豪放。比如,对于秋霜,在他看来,是代表了革命,“万类霜天竞自由”嘛!这首《采桑子·重阳》里的秋天,在毛主席看来,也是这样: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毛主席认为,秋天里的“秋风”、“秋霜”,都象征了革命,而“战地黄花”,则象征了革命战士。

所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一年过了一年,但革命的浪潮却一年比一年更加强劲。“不似春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残酷的斗争,所以,秋光不是春光,没有浪漫可言。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但秋光又胜过春光,春光的温情脉脉,不能解救劳苦大众,而“万里霜”可以,即革命可以。一句,“廖廓江天万里霜”,全国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啊!

0 阅读:44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