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游客被冻成“冰棍”,景区却只会发姜汤?

予锐谈巨大的 2024-10-08 10:42:51

朋友圈里还在晒着九宫格旅游照,这边吐槽“国庆旅游体验感”的声音已经盖不住了。

一张照片,满屏尴尬:14℃的山顶上,乌泱泱的游客,穿着短袖,缩着脖子,被风吹得像一群企鹅。

这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今年国庆真实上演的“江西庐山游客滞留事件”。

“说好的放松之旅,怎么就变成大型受冻现场了?” 、“景区限流了吗? 这人数,安全隐患谁负责?” 、“退票! 就这? 就这?”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炸开了锅,纷纷吐槽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简直就是“说冷就冷”的体验 。

这事儿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冷旅游”存在的各种问题。

当“诗和远方”撞上“人山人海”和“服务掉线”,当“说走就走”的冲动淹没了理性规划,当“门票经济”的贪婪吞噬了服务意识,我们不禁要问:这届旅游,到底是谁在“裸泳”?

“冷”旅游现象:多方因素交织的困境

“冷旅游”,顾名思义,指的是旅游体验感差,让人感到失望、不满甚至愤怒的旅游现象。

这事儿就像块硬骨头,不太好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不少游客在旅行这件事儿上,还是有点“冲动消费”的意思。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flag,谁没立过?

可真到了做攻略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打开小红书,刷刷“网红景点打卡指南”,至于目的地的天气、交通、住宿等信息,就自动屏蔽了。

就拿这次“14℃山顶”事件来说吧,很多游客压根儿就没查天气预报,或者只是简单地扫了一眼“晴天”两个字,就兴冲冲地穿着短袖出发了。

等到山顶才发现,现实和想象之间,差了不止一件羽绒服的距离。

当然,也不能全怪游客信息闭塞,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把旅行当回事儿,纯粹是抱着“打卡”的心态去的。

都到这儿了,不拍个照发朋友圈怎么行! 至于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谁care?

这种急躁的心态,也让一些游客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只会抱怨和推卸责任,而不是想办法积极解决问题。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游客的安全意识真的很差。 自驾游不提前规划路线、检查车况,疲劳驾驶;去偏远地区探险不做攻略、不带装备……

这些行为,无异于拿生命在开玩笑。 当然,也不能把锅全甩给游客。 很多景区自身的问题,也不少。

“十一”黄金周,是旅游的旺季,也是对景区承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 面对汹涌而至的客流量,很多景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都明显“Hold不住”了。

游客们不是在排队,就是在去排队的路上,好好的旅行,变成了“排队大赛”,体验感可想而知。

更让人糟心的是,一些景区的服务质量,跟硬件设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导游讲解敷衍了事,服务人员态度冷漠,甚至还存在欺客宰客的现象。

花了钱,还得受气,这谁乐意?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景区更是走上了“过度商业化”的歪路。

古镇里全是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自然景区被各种人造景观填满,原本的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荡然无存。

“冷旅游”现象的出现,也反映出管理和引导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对于景区乱收费、服务质量差、安全隐患等问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还不够,执法不严,处罚力度小,导致一些景区有恃无恐。

另一方面,对于游客文明旅游、安全出游的宣传引导还不够到位,很多游客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这也加剧了“冷旅游”现象的发生。

案例分析:江西某景区“14℃山顶”事件深度剖析

“14℃山顶”事件,就是“冷旅游”现象的一个典型案例。 今年国庆,江西庐山风景区游客爆满。 突然的降温让不少游客一下子没了防备。

10月3日,庐山山顶气温骤降至14℃,而大部分游客因为担心山路炎热,只穿了单衣短袖。

突如其来的降温,让游客们猝不及防,纷纷躲进了景区商店避寒。 游客抱怨时,景区工作人员的回复显得没什么力度。

他们只给了姜汤,没做其他有用的事。 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聚集,要求景区退票。

面对游客的声讨,景区管理人员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现场一度陷入混乱。 “14℃山顶”事件,责任究竟在谁?

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很多人确实存在着准备不足的问题。 出发前没有关注天气预报,没有做好保暖措施,这是导致他们“受冻”的直接原因。

然而,景区方面也难辞其咎。景区方面没有尽到提醒义务。 售票处和景区入口都没有明显的提示牌,提醒游客山顶气温低,建议带保暖衣物。

另外,景区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没有什么准备。

当游客因降温滞留山顶时,景区方面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例如提供临时避寒场所、免费发放保暖衣物等,只是简单地提供姜汤,显然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景区还存在着管理混乱、安全隐患等问题。 据游客反映,事发时景区人流量很大,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最后,监管部门也负有一定责任。 这次事件的发生,也跟相关部门在景区安全管理和服务质量上的监管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14℃山顶”事件,不仅给当事游客带来了糟糕的旅游体验,也对江西旅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江西旅游,甚至表示“再也不想去江西了”。

这事儿肯定给江西的旅游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14℃山顶”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对“冷旅游”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怎么才能让旅游回归初心,让游客真正放松和开心呢?关键是要简化行程,少些走马观花,多些深度体验。

选择一些小众景点,避开人山人海,你会发现更多的乐趣。还可以尝试当地生活的节奏,品尝地道美食,和当地人聊聊天,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

放慢脚步,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松和快乐。

大家共同努力,相信“冷旅游”现象会慢慢改善,旅游市场也会变得越来越健康有序。

破局“冷”旅游:多方合力,共建“热”体验

“14℃山顶”事件给旅游行业和游客都提了个醒。 想要告别“冷旅游”,拥抱“热”体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旅行”分开看就是“旅”和“行”。 “旅”是目的,“行”是过程。 想有一次美好的旅行,得从出发前就开始好好准备。

首先,得克制一下“说走就走”的冲动,做好准备功课。

出行前,要全面了解目的地信息,包括天气、交通、住宿、餐饮、景点特色等等,制定合理的行程计划。

拒绝“签到式”旅游,真正品味旅行的真谛。旅行的意义,在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放松身心,而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

放下手机,好好享受旅途中的风景、文化和美食,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

最后,记得提高安全意识,文明出行,做个负责任的旅行者。 出行在外,安全第一。

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做好应急预案。 同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保护环境,文明出行。

长期以来,很多景区都依赖“门票经济”,忽视了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旅游产品的创新。

想要摆脱“冷旅游”的困境,景区必须转变观念,从“门票经济”向“服务至上”转型,打造优质旅游产品。

要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要不断提升交通、住宿、餐饮和娱乐设施,让游客享受到更舒适、方便的旅行体验。

其次,要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安全提示。

景区要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及时发布景区信息,包括天气情况、客流量、安全提示等,方便游客合理安排行程。

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推出深度体验项目,提高景区的文化内涵。

景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政府部门是旅游市场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在破局“冷旅游”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要加大对景区价格、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欺客宰客、虚假宣传、安全隐患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要优化服务,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们要增加对旅游设施的投入,改善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还要加大对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冷旅游”现象是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只有游客、景区、政府共同努力,才能让旅游业回归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待,未来的旅行,不再是“14℃山顶的瑟瑟发抖”,而是充满温暖和美好的回忆。

旅游本来应该是让人放松又开心的。

然而,当“诗和远方”被“人山人海”和“服务掉线”所淹没,当“说走就走”的冲动战胜了理性规划,当“门票经济”的贪婪吞噬了服务意识,我们不禁要反思:这样的旅游,真的好吗?

“14℃山顶”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它让我们明白,发展旅游业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

游客、景区、政府,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让旅游回归本质,让“热”体验成为旅游常态。

游客要转变观念,做理性、文明、负责任的旅行者;景区要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优质旅游产品;政府要加强监管,优化服务,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只有这样,旅游才能变得轻松愉快,不会让人感到累赘。

本文信息来源于:【小鱼视频】【抖音】【极目新闻】

0 阅读:125
评论列表
  • 2024-10-08 13:10

    这种事情也不能都怨景区,明知道节假日景区人挤人还非要去,还不做好攻略,那只能怨自己,好容易休息几天在家躺平不好吗,非要去找罪受[汗]

予锐谈巨大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