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钓鱼人来说,无论少年还是老年,钓鱼的时候遇到,都可以称之为“钓友”,也就是说天下钓友是一家,但是今天的这位钓友比较特别,因为他是楚王。
楚国(?~前223年),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 [5]),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距今已经2200多年,我们虽然看不到当年楚国的繁华,但是可以通过考古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位于安徽淮南的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备受关注。
通过出土的20余件青铜器和竹简上,发现写有“楚王酓前”的铭文,经过古文字专家研究得出结论,武王墩墓主人为楚考烈王,这也为社会关注的“大墓主人是谁”问题,做出清晰定论。大量证据证实武王墩墓主人为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战国时期楚国君主,在位25年(公元前263年—公元前238年)楚顷襄王之子。在武王墩墓不仅出土大量青铜器,还有一枚鱼钩备受关注,那么楚考烈王也是一位钓鱼佬?钓鱼人也能称之为“钓友”?
我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有记载好几位君主喜欢钓鱼,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楚王亲自钓鱼的场景,但是古代王侯贵族们确实有垂钓的雅好。
这不仅是娱乐活动,也常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因此,从文化习俗和贵族生活的角度来看,楚王喜欢钓鱼并非不可能。
并且出土的这枚距今2200多年的鱼钩,清晰的表明楚考烈王,也是一位钓鱼佬,是钓友,要不然在陪葬器皿中,这么重要的场合不可能把鱼钩当作陪葬品,你说是不是?
那么这枚鱼钩到底是怎么做成的?在古代由于金属被管制,普通人制作鱼钩比较简单,主要以贝壳、石器、兽骨、禽骨等天然材料为主。
这些材料获得比较容易,制作也简单,钩柄上方通常有明显的打磨成槽的痕迹,用于固定鱼线,钩尖比较锋利,经过精细打磨后一枚鱼钩就制作完成。
然而楚王毕竟是一国君主,他使用的鱼钩肯定不会这么简单,肯定会考虑强度以及韧性的问题,贝壳太脆、石器太粗、兽骨容易腐朽,这些都配不上楚王的身份。
还有一种制作鱼钩的上好材料,那就是青铜,这种材料不仅强度高,也不会那么粗重,能配上楚王的身份,青铜鱼钩应运而来。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枚鱼钩和现代鱼钩几乎没有区别,并且还带倒刺,这真是很令人意外!2200多年前的鱼钩,已经有了倒刺。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楚王钓鱼的场景:我觉得楚王在钓鱼的时候发现,总是脱钩跑鱼,气的楚王一脚踩断鱼竿摔在地上说:“朕为万万人之上,没想到钓鱼总是跑鱼,难道要被它“调戏””?
于是旁边文官一脸献媚迈着小碎步跑上前来:“王上,您消消气,不能因为一条鱼气坏了身子,这事包在我身上,我马上找工匠设计一款,不跑鱼的鱼钩”。
楚王黑着脸说:“这事包在你身上,如果设计不出来,拿你是问”!随后楚王一甩袖子,带着自己的仪仗走向进入妃子的寝宫。
文官为了讨好楚王寻遍全城工匠,下令让工匠设计一款不跑鱼的鱼钩。这时候北城打铁匠刘麻子一脸笑意,因为他也是钓鱼爱好者,经常在城外护城河垂钓,并且为了减少跑鱼,在鱼钩的钩尖处,倒切了一根尖刺。
这是刘麻子从弓箭的箭头上找的灵感,当箭头射入人体后,很难被拔出,如果在鱼钩上倒切一根刺,是不是能够减少跑鱼呢?经过多次尝试后,没想到跑鱼的几率大大减少。
而这次召集全城工匠,为楚王设计鱼钩,正中下怀。于是不出意外,刘麻子设计的鱼钩顺利进入楚王的视野。
当楚王用这种带倒刺的鱼钩钓鱼的时候,发现效果出奇的好,一条条大鱼被钓上岸,从而开怀大笑,询问得知这是一位不知名的打铁匠提供的鱼钩后,更是龙颜大悦,“赏:田地10拢,宅邸一套,婢女10名”。
从此刘麻子从一个打铁匠,再也不为生计发愁,并且左拥右抱,晚上还要考虑去哪个房间过夜,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哈哈,这只是想象罢了,这枚鱼钩并不是我国出土最早的鱼钩。浙江宁波象山塔山遗址鱼钩,根据专家推测,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也将中国人使用鱼钩钓鱼的历史大大提前,被誉为“中华第一钩”,并且也有钩尖。
上面这枚鱼钩,出土于浙江宁波象山塔山遗址,和现代的伊豆钩没有区别,从这里不难看出我国古人的智慧,哪怕小小的娱乐方式,也能做到完美。
最后:我觉得楚王也是钓鱼佬,武王墩墓出土“楚王的鱼钩”,距今2200多年前的钓友,你说呢?另外不要小看我国古人的智慧。
我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不是我们能质疑的,我们伟大的祖国,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出现伟人,并不是巧合,而是时代的必然,这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的传承。
哪个钓友再说伊豆是日本人发明的,我就抡起600多克的巨物竿抽他
买一千块钱的鱼钩,穿越过去,能不能过上三妻四妾的生活?
如果不是鱼钩呢?
[墨镜]钓鱼佬们,全体起立!!!
楚有云梦,渔业发达,钓鱼自古以来应该就人人都会
倒刺鱼钩历史久远,古埃及的鳄鱼木乃伊体内就有鱼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