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一个在中国政坛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尤其在山西大同的复兴之路上,他更是被誉为“古城复兴的领航者”。他的生平事迹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山西乃至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耿彦波的生平事迹1.早年经历与仕途起步耿彦波,男,汉族,1958年11月出生于山西和顺县。他自幼勤奋好学,1976年8月便开始参加工作,先后在和顺县委通讯组、晋中地区团委、对台办等多个部门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1981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在仕途上,耿彦波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干起,逐步晋升。他先后担任晋中地委办公室干事、副科长、信息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展现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力。1995年,他出任灵石县委副书记、县长,开始了在地方治理方面的实践探索。
2.治理地方与政绩斐然在灵石县任职期间,耿彦波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前瞻性的视野,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他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使灵石县逐渐成为知名的旅游胜地。特别是他对王家大院的修复和保护,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价值,也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随后,耿彦波调任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继续他的治理之路。在榆次区,他同样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精神,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他拆除了老旧建筑,修建了现代化设施,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使榆次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大同古城复兴的领军人物2008年,耿彦波调任大同市,担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面对这个曾经辉煌但已沉沦的煤炭城市,他提出了“一轴双城”的发展规划,即以御河为界,将大同市分为历史气息浓厚的“旧城”和现代化的“新城”。这一规划不仅符合大同市的实际情况,也彰显了耿彦波对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深刻理解。
在实施过程中,耿彦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亲自下工地,了解项目进展,监督工程质量,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解决资金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大同市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古城修复和建设工作。城墙合拢、云冈石窟保护、华严寺重建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完成,大同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与魅力。
4.退休后的新使命2019年,耿彦波卸任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转任山西省政府参事。虽然离开了行政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心系山西的发展,积极参与政府咨询和调研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山西的能源革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大同赋的创作背景与内涵《大同赋》原文大同者,尧舜之治政,天地之化育,人世之理想,大道之直行也。混沌初开,刀耕火种,人类远宗先祖,许家窑遗址为证;战国中叶,胡服骑射,华夏开疆拓土,武灵王功业可寻。两汉要塞,白登风云,高祖无奈留遗恨;兵略重地,烽火连天,青山有幸寄忠魂。嘎仙洞呼啸而来,席卷天下;拓跋氏异军突起,问鼎中原。皇天后土,山川形胜,巍巍哉帝王霸气,煌煌魏都平城;北魏基业,太和汉化,郁郁乎儒道斯文,赫赫文治武功。武周山开窟造佛,旷世稀声,创天地之大美,前无古人;云冈峪石破天惊,空谷足音,登文化之顶峰,后无来者。吞吐万汇,礼兴乐盛,开启盛唐宏大和声;融铸华夷,师古出新,典章帝都格局精神。辽金陪都,皇家王气传承,三百年辉武修文;华严巨刹,京华佛国胜景,万千僧弘道修行。明清重镇,治乱必据。代王建藩,徐达筑城。扼门户之要冲,神京屏障;启边关之贸易,盛世气象。大帝国落日余晖,国祚式微;多尔衮戊子屠城,时运可危。
己丑建国,历史翻新。中华煤都,再现辉煌。文化名城,古韵新章。一轴双城,无限风光。传统与现代齐飞,人文共生态一体。奋皇城古都之余烈,振大同崛起之长策。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创优发展环境,集聚天下英才,建非常之功;打造产业园区,吸纳八方投资,立不朽之业。改革旧制,与时偕行;开放图强,再造乾坤。呜呼!大同之道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乐业安居,和谐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创作背景《大同赋》是耿彦波在担任大同市长期间创作的一篇赋文。这篇赋文不仅是对大同市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颂扬,更是对大同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的展望。耿彦波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将大同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篇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佳作。
2.内涵解析《大同赋》全文共587字,言简意赅地勾勒出了大同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开篇即以“大同者,尧舜之治政,天地之化育,人世之理想,大道之直行也”点明了大同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随后,文章通过对大同历史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这座古都的辉煌与沧桑。
在描绘大同的未来时,耿彦波以“一轴双城”的发展规划为蓝本,表达了对大同古城复兴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期望。他希望通过现代化手段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同时推动大同市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种既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又注重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在《大同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艺术特色《大同赋》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采用了传统赋体的形式,语言优美、节奏铿锵、文采斐然。同时,文章在内容上又紧跟时代步伐,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大同赋》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时代气息。
三、大同人民对耿彦波的评价1.初期的质疑与误解在耿彦波刚刚调任大同市时,他的“大拆大建”政策引起了部分民众的质疑和误解。一些人认为他过于激进和不顾及民众感受,甚至给他起了“耿拆拆”和“耿疯子”的绰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程的逐步推进人们逐渐看到了耿彦波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深远意义。
2.转变态度与高度认可当大同市的古城墙合拢、云冈石窟得到修复、华严寺等古迹重现辉煌时大同人民对耿彦波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开始认识到耿彦波是一个真正为大同发展着想的好市长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和实干精神的领导者。许多民众自发地为他送上感谢信和锦旗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离别时的深情挽留2013年耿彦波调任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时数千名大同民众自发前往机场为他送行。许多人当场跪下恳求他留下继续为大同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也彰显了耿彦波在大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4.持续的敬仰与怀念即使在耿彦波离开大同后大同人民依然对他保持着高度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他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耿彦波的感激和思念之情。在大同市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耿彦波留下的痕迹和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民生条件也提升了大同市的文化旅游价值和知名度。
耿彦波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实干精神在山西大同的复兴之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提出的“一轴双城”发展规划不仅推动了大同市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保护和传承了这座古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大同赋》作为他留给大同人民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成为了展现大同历史文化和未来愿景的重要载体。大同人民对耿彦波的高度认可和深情挽留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所倡导的发展理念和城市精神的认同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