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汇聚天下英才谱写发展新篇

海文遇见 2024-09-20 15:27:33

汇聚天下英才 谱写发展新篇

——咸阳市人才工作综述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核心资源。

咸阳自古以来就是一块爱才重才聚才的沃土。商鞅变法、李斯定法、郑国修渠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如今的咸阳,推动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

近年来,咸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委和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政策、机制、环境三管齐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动能。

政策引领

搭建留才“强磁场”

人才是强市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咸阳实践?

我市创新人才制度,优化人才服务,出台了一批具有咸阳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重点实施“兴咸人才计划”,大力引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及战略性新兴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配套出台科技转化、平台建设、人才服务等10余个优惠政策,构建“1+N”人才招引政策体系,给予省级“产业领军人才”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吸引大量海内外专家、科技型人才来咸创新创业。

强化制度建设,主动融入秦创原,出台《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实施意见》《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市级政策包》等政策文件,聚焦“九个先行”,明确先行区建设的思路方向,以更优惠的引才政策、更有效的聚才良方、更贴心的人才服务,吸引高端人才汇集咸阳核心区创新创业。

工作措施越细,发力才能越准。在政策引领的基础上,我市打出了聚才引才的平台“组合拳”,吸引人才创新创业:

——首创“301”科创特区启动建设,向科技成果转化方承诺企业开办“0”时延、“0”干扰、“0”负担,3年资助不少于100万元,加速集聚人才创业、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

——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湾等6个科技成果转孵化平台,吸引近30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3000余名高端人才落户;

——建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6000平方米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各类高端人才来咸“拎包入驻搞科研,就近就地做转化”。

——推动西安交通大学与彩虹股份签署共建光电研究院协议,建设陕西省中医药与生物医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争取在咸部署省级创新联合体和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主动争取在咸阳布局建设电子显示、现代中医药2个省级秦创原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全生态体系。聘请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专家团队挂牌成立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与自动化专家工作站,强化合作研发,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本土人才。

……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一个个高能级平台的搭建,构建了引才“强磁场”,最大限度优化了咸阳人才发展环境。

柔性聚才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2021年10月15日,首届“人才兴咸”大会签约项目329个,总投资642亿元;2023年6月20日,第二届“人才兴咸”大会成功举办,邀请高校院所高端人才、科技型企业来咸创新创业,合作签约人才招引及成果转化、科技金融项目,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加强政产研学金深度融合,大会签约项目253个、总投资额701.2亿元……

第二届“人才兴咸”大会。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宇晗 韩国章 摄(资料图)

两届大会,集中聘请了55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发挥决策咨询作用,跟踪指导技术攻关,以顶尖人才资源占领产业链高端,推动创新链与16条重点产业链融合发展。何雅玲院士团队投资10亿元的“钠离子储能正负极材料中试及产业化”项目落地淳化,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6亿元;谭久彬院士团队在泾阳县建成“机械工业超精密坐标测量机工程研究中心”……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近年来,咸阳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破解人才困局。

面对新兴产业人才总量不足、高精尖人才短缺,特别是单个企业体量小、财力有限,引进高端人才往往“有心无力”的问题,咸阳聚焦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创新联盟+高校+专家团队”的“人才共享”模式,精准对接30余家高校院所,聘请200多名专家教授,促成校地、院地合作68项,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多项,有效整合了成员企业人才、硬件、科技资源,实现共享互惠,强化协同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此做法荣获全国最佳案例,获评2022年中国改革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属人才工作领域全国唯一。

面对如何让企业和高校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怎样让前沿技术更接地气、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咸阳大胆探索创新,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聘请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大使”,架起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交流的桥梁纽带,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牵线搭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解决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三大难题,让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转出“新动能”。

“我特别留心学校教师同咸阳的合作,及时把学校的科技成果推介给咸阳企业,经常组织企业到学校对接洽谈,为双方达成转化意向牵线搭桥。”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包宇说。

据了解,咸阳科技大使总数达到191名。2022年以来,“科技大使”开展产学研活动306人次,推荐前沿科技成果941项,落地智能巡检机器人、新材料暨高端医药中间体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8个。新增科技经纪人220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立项26项,金额780万元。此做法再次荣获(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建立科研“飞地”引才,实现共享人才资源,加速高端人才智力的承接转化,助推产业发展。中船重工第十二研究所地处兴平市,交通不便、人才难留,通过在秦创原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走出一条人才研发在“飞地”、生产在兴平的高端引才新路子。陕西正泰集团与西安交大联合建设的智能电气创新中心,聘请产业顶尖人才团队技术攻关,承担了44项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11项通过省级鉴定,新产品创收17.5亿元。

实施揭榜挂帅引才,正在成为咸阳破解技术瓶颈,激活社会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奖励揭榜成功者,吸引了上海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5个人才团队参与揭榜,102项技术创新需求共征集解决方案174项,签订协议75项,累计金额4385万元。

开展“项目路演高校行”活动。紧盯16条工业产业链需求,联合西北大学、西安邮电等高校,举办科技成果高校行路演活动6场,达成技术合作12项,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用好项目支持人才。推荐参评三秦英才引进培养支持计划,去年我市16名人才(团队)成功入选,总计获批支持金额1170万元。今年持续广泛宣传发动各级74名人才团队积极申报新一轮人才项目,力争取得更大效果。

加强人才“双向”挂职。累计争取中省博士服务团36名同志来咸挂职交流,报送医学、农业等领域10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我市“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东部发达地区挂职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

一个个引才措施,敲开了天下英才愿意来咸阳、愿意留咸阳的心门。

做优服务保障

涵养人才发展新生态

“咸阳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服务好,在这里上班我很安心,也很舒心。”陕西天成航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赵鹏程博士高兴地说,“递交申请后,各项手续很快就办理妥当,水电物业等费用全免,‘拎包入住’,就像回到家一样,我很愿意在咸阳创业发展。”

留人重在留心。一颗种子,只有在生态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

咸阳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高度重视人才需求,切实帮助解决“关键小事”,让“千里马”于斯为盛,尽情驰骋。

咸阳持续在改善人才发展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上出实招、优服务、解难题,以实打实的举措,在人才就医、子女入学、文物旅游等方面下“绣花功夫”,用细心服务换取人才创业信心,用贴心服务赢得人才安心发展。

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市财政每年足额安排15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强化政治引领,实行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带头包抓联系服务科技顾问、专家人才等,定期开展联系走访活动,精准解决实际问题。每年春节期间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向全市和咸阳籍在外专家人才发放寄送慰问信已成为每年的惯例。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购租免”相结合的供给体系,对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分别提供最高100万元、70万元、4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每月4000元、3000元、2000元的租赁补贴,3年免租金提供人才公寓、人才公租房,为各类人才“量身”解决阶段性住房难题。

出台《咸阳市优化人才服务激发创新活力若干措施》,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细化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事项。

评选第二届“咸阳工匠”,举办专家人才庆“五一”座谈会,成立“咸阳工匠”工作室联盟。

高标准规划的众创空间、大学生公寓、院士工作站、西安交大人居学院等陆续开建,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研究生、科技人员、企业高管等各类人才正在纷至沓来……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咸阳以强大的“人才磁场”源源不断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来,吸引各路专家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开创了聚才引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天下英才,顺大势而动,择佳木而栖,觅热土而居。咸阳将持续加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全方位做好人才培养使用,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把引贤纳才之门打得更开,把人才发展土壤培植得更厚,让天下英才汇聚咸阳,共谋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未来,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

本文转载自 咸阳日报

0 阅读:4

海文遇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