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向东流,作为普通人,我们只是大河中微不足道的水滴,决定不了大河的流向,只能随波逐流,时刻担心不要被洪流卷入万劫不复的漩涡”。——驶向一江秋
我曾经读过数不清的古诗词,其中有4、5首曾令我泪目,但唯有一首诗令我读一次流泪一次,不忍卒读。
这首诗就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新丰折臂翁》: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这首诗很可能写的是现实,每当我读到“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时,想象着当时情景,想象着主人公强忍疼痛不敢出声的无奈,总忍不住泪目。
这首诗中的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后期,唐玄宗前期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都是励精图治的名相,创造了开元盛世。但自从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后,盛唐开始走下坡路,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伏笔。
诗中所写之事就发生在奸相杨国忠当政时,当时杨国忠为邀功,频繁发起与南诏国的战争,南诏国远在云南,路远且多毒瘴,还没跟南诏交战唐军就损兵折将,苦不堪言。等到交战时,战争惨烈,死伤无数,基本每次南征都是惨败,士兵们有去无回,基本相当于“送人头”。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可恨的是“万骨枯”换来的只是杨国忠的谎报军功!战败尚邀功,真是史上罕见。
杨国忠以一己私利,发动不义战争,老百姓们哀声怨道,很不支持,没有人愿意应招入伍。朝廷只得挨家挨户强佂,即“三丁点一丁”。当在新丰招兵时,“新丰折臂翁”当时是位年轻力壮的棒小伙,在被征召名单中,他自知若去则必死无疑,为了避免无端送命,他于深夜无人之际,咬牙强忍疼痛,自己偷偷地用大石头将手臂硬生生砸断……
因为断臂,“新丰折臂翁”保住了性命,虽然日后每逢阴天下雨断臂处就疼痛难忍,难以入睡,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认为对比无缘无故冤死异乡、尸骨无存的老乡们,他已经足够幸运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杨国忠以一己之私欲,频繁发动不义战争,害的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将大唐拉入安史之乱的深渊,从此一蹶不振。
奸相杨国忠虽然最终得到报应,但那无数被淹死、被毒死、战死异乡的冤魂们呢?“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诗歌也是一面镜子,照出历史的沧桑,照出人物的忠奸,留待后人借鉴。
斯人已逝,诗歌永存,每当读到“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时我依然会流泪,这是同情之泪,这是怜悯之泪。
我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要重演,希望决定不了大河流向的“水滴”们,不再无端踏入万劫不复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