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卸磨杀驴处死解缙?不,那是他咎由自取

含双谈历史 2023-02-20 21:01:01

永乐十三年的春节,朱棣下达了一道赫免犯罪官员的命令。

按照惯例,负责掌管诏狱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将在押囚犯的名单交给朱棣检查。

原本纪纲以为这次与往常一样,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就在他战战兢兢的跪在下面等着朱棣叫他回去的时候,突然间听到朱棣说了一句:“解缙还在?”

作为特务头子的他相当明白朱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不应该还存在。

回到诏狱的纪纲将解缙从牢里请出来,还准备了一大桌的酒菜。

解缙已经从看守的口中得知朱棣要赦免犯罪官员的消息,相信他也在赦免的名单之内,要不能纪纲也不会如此款待他。

因此,他精神抖擞,一个劲的喝酒。

没有注意到坐在他对面的纪纲只是意思意思的喝了几杯酒。

没过一会儿,解缙烂醉如泥,纪纲当即命令锦衣卫将他的衣服脱掉,同时将他的人丢到院子里,难不成扔到院子里解缙就会自己死亡吗?肯定不是。

要知道,当时明朝的都城是在北京,而当时又恰逢正月,天降大雪,一代才子解缙就这样活生生的被冻死。

而他能落到今天这么个下场,全部都是自己作的。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

《永乐大典》总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知识财富。

里面的内容除了正统的经、诗、史、集,还有天文、地理、医术、占卜、阴阳、戏剧、道经、释藏、农艺、工艺,包罗万象。

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旧唐书》到清朝时期已经失传,要不是有《永乐大典》在,说不定现在的人们就看不到《旧唐书》。

因为《旧唐书》是从《永乐大典》中提取出来的。

清朝乾隆时期也修过一套类似于永乐大典的书籍,叫作《四库全书》,但《四库全书》里面的内容与《永乐大典》里面的内容有明显的不同。

《永乐大典》的内容对于原书是相当的尊敬,并不会进行修改,而《四库全书》则是按照乾隆的意志对原书进行任意的修改。

倘若有个别书籍有影响到乾隆统治的因素存在,将会受到严厉的禁止或者销毁。

根据统计,禁止、销毁的书籍甚至与编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几乎一样多。可想而知,乾隆在修《四库全书》的同时还掀起了一场文化浩劫。

可惜的是,《永乐大典》的原本失传于明朝灭亡之时,有很大的可能是毁于战火,而副本则流传下来。

虽然说是流传了下来,但却仅仅只剩下了九千多册,其余的两千册不知所踪。

而对于《永乐大典》这样的书籍,文官们不是一般的感兴趣,个别不道德的文官直接进行偷盗,《永乐大典》的册数一天比一天少。

当到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永乐大典》再一次遭到浩劫,至今存世的仅仅只有几百册,连原来的百分之四都不到。

有的人或许觉得,像《永乐大典》这样的书籍,既然已经修成,干嘛不多复印几套?导致了只有一套原本,一套副本。

不是不想多复印几套,而是工程太过于浩大。

要知道,副本是在嘉靖年间复印的,嘉靖为什么要复印呢?因为在嘉靖四十一年,三大殿遭遇火灾,差一点就要将《永乐大典》烧毁。

嘉靖仔细一想,《永乐大典》只有一套,要是烧毁,那可就没了。因此,才下达命令再复印一套。

而就是这再复印一套就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要知道这里说的复印并不是现代的复印,而是抄写。

说到了这里,也该说说《永乐大典》主编是谁了,《永乐大典》的主编就是解缙。

朱棣为什么要挑他主编呢?

朱棣是靠着造反起家,而文官最看重的就是正统,这也是为什么朱棣靖难成功,有一大部分的建文旧臣都对朱棣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导致直接血流成河,其中就包括被诛连十族的方孝孺。

文官代表的即是明朝的读书人,朱棣大肆屠杀文官,也就导致了读书人对朱棣产生抵触。

因此,朱棣必须要拉一个天下闻名的读书人出来做表率,这个表率就是解缙。

为什么是解缙呢?

因为第一、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解缙这个进士的含金量可不是其他的进士能够比的。

要知道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年仅二十一岁,而且还是二甲,顺利进入翰林院。

论成绩,后来的杨廷和、徐阶、张居正都得靠边站,这也是为什么别人口中的进士只能见皇帝一面,而他见了两面,还是单独见。

第二、解缙在洪武时期担任的官职是中书,相当于朱元璋的秘书。要论亲近程度,他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

解缙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算得上是元老级别的大臣,又受到朱棣的重用,负责修《永乐大典》,还兼任首任内阁的首辅。

按道理来说,混的再怎么差,也不至于到后来被朱棣亲口下了一道命令处死?但事实却就是如此。

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能够令朱棣对他如此厌恶?因为他太过于想投机。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固有一死,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死,皇位自然由太子继承。

而一名大臣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甚至有所进步,那就要在太子尚未继位之前,甚至在没有成为太子之前,就投靠到太子门下。

这样只要太子一继位,一定可以得道升天。当时的解缙就是这么想的。

由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长相不佳,不但胖,走起路来还一瘸一拐,有的时候甚至得需要两个太监扶着才能走路。

反观次子朱高煦,威武雄壮。最主要的是,靖难期间,朱高炽一直留守北平,是朱高煦跟随朱棣南征北战,还曾多次扭转过战局。

就比如建文四年,朱棣攻打到浦子江口,虽然跨过浦子江口那就是南京,但是由于长途跋涉,又遭到南军的强力反扑,士气低迷到不能再低迷,如果再进攻,溃败的概率不是一般的大。

要不是朱高煦率领大军出现,给朱棣的大军输入了有生力量,朱棣一定会撤退。而这一撤退,战局就会发生改变。

哪一个父亲都会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棣也不例外,而朱高煦就是最像他的那一个儿子,不但人长的帅,还会打仗。

但朱高煦偏偏不是长子,出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他只能将立太子一事搁置下来,直到解缙的出现,这件事情才定下来。

朱棣陷入了选择困难,自然就会去问文武百官。

可奇葩的是,朱棣问武将,武将都一致同意立朱高煦为太子,毕竟朱高煦跟他们是战友,将来好办事。

去问文官,文官则一致同意立朱高炽,因为文官重传统。

永乐二年,朱棣单独找解缙谈话,解缙的意见当然和其他的文官一样。但他知道,只是口头上说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未必会认同,必须要提出实据。

这个实据是什么呢?这个实据就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据说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曾经梦到过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他,上面写着“赐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

再加上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朱瞻基一点都不像他的父亲,相反,倒是更像朱棣。

这也是为什么朱瞻基明明是朱高炽的儿子,但是朱棣却无视朱高帜是父亲的身份,将朱瞻基一直带在身边,处理朝政的时候带着,打仗的时候带着,

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将朝政交由朱瞻基处理,或者叫大臣跟随朱瞻基到民间考察,完完全全就是一副要将皇位传给朱瞻基的势头。

这也是为什么解缙说出“好圣孙”三个字的时候,朱棣的心就定了下来,仅仅过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册立朱高炽为太子。

毕竟朱高炽要不是太子的话,朱瞻基又怎么可能是皇帝。朱瞻基要不是皇帝,自己那么多年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

解缙忘记了一个问题,只要朱棣一天不死,朱高炽就一天是太子,而他要面对的将是朱高煦的怒火,毕竟要是没有他,鹿死谁手谁都说不定。

虽然朱高炽的太子身份得到确认,但是朱高煦却仗着战功以及朱棣的宠爱,公然僭越,无论是在吃穿用度方面的规格,还是在出行方面的规格,都追求与朱高炽平等。

对于这种行为,大臣们都是敢怒不敢言,而解缙却三番五次的向朱棣打报告,以至于朱棣产生了解缙有意离间他们父子的想法。

要知道,朱棣姓朱,而不是姓谢,论在他心里的地位,别说一个解缙,就算是十个解缙都比不过一个朱高煦。

因此,他对解缙的态度越来越冷淡,甚至厌恶。

永乐四年,朱棣给内阁成员每人赐了一件二品官员所穿的纱罗衣,唯独没有赐给解缙。

官场的人个个都是老狐狸,瞬间就意识到解缙已经失宠,而朱高煦则趁机发动攻势,不断的弹劾解缙。

原本的天字号第一大臣,在永乐五年《永乐大典》即将修成之际,落得了个贬为广西参政的下场。

不过他还没有到广西就任,就又被弹劾了一把,从广西参政变为化州参军,原本好歹也是一个省的官员,到后来竟变成了一个地方的官员,也真是够惨的。

化州参军主要是管粮饷的,永乐九年解缙负责到京城报告督饷的成果,恰逢朱棣当时正在北征。

按道理来说,放在解缙面前的无非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直接向监国的朱高炽报告,第二个选择、等朱棣回来再报告。

但是他却偏偏选择了第三个选择,也就是不应该存在的选择,那就是到东宫跟朱高炽叙旧,报告的事情完全抛之脑后,叙完旧就直接返回化州。朱棣当时死了吗?还没有死。

对于这种“好事”,朱高煦肯定不能放过,当既就弹劾了解缙一把。而葬送解缙这一生的并不止这一件事,还有另一件事。

那就是他在返回化州的过程中,从江西取道广东。由于当时是农耕社会,沿海的广东并没有任何的优势,也就得不到开发,甚至有个别地方还是发配圣地,交通不是一般的不发达。

解缙脑洞大开,如果开凿赣江的话,那岂不是能够将江西、广东连接起来。

水利工程向来都是大工程,要是换别人可能也就是说一说,过过嘴瘾,但是解缙竟然写了一道奏折送到朱棣的手中。

要知道江西、广东之间还有一座大庾岭,要想将赣冮的水流与广东的水流相接,那就必须要挖通大庾岭,而挖通大庾岭有可能吗?以当时的条件来说,没有可能。

解缙明显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是朱棣考虑到了,再加上他私自见太子一事,朱棣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不尊重自己也就算了,竟然还拿自己当小孩子。

曾经风光无限的解缙眨眼之间就变成了蹲在诏狱里的囚徒,而这一蹲就是直到永乐十三年的死。

解缙的悲剧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他解缙原本就是一个读书人,却偏偏却要做政治家,结果惨不忍睹。

1 阅读:145
评论列表
  • 2023-03-20 10:56

    永乐大典相当一部分是朱棣让明朝后世皇帝怎么为君处政的,怎么可能刊行全国

  • 2023-02-21 02:09

    古时代的读书人还是比较死板的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