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能让BBA登上热搜的,好像就只剩“价格”了。
历经“腰斩式降价”上热搜之后,痛定思痛的BBA,决定从这场“价格战”中抽身。
当然,可能只是暂时的。
降价保不了销量,不玩了
消息的传出,源于7月11日媒体人孙少军发布的一条微博:因为价格战导致门店亏损严重,宝马7月将会开始降量保价。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些细节:宝马全年批售任务继6月降低15%以后,7月再降15%,并降低返利门槛,取消金融渗透、密采考核。
很快,各路媒体“杀入”门店,相继从销售口中,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总体来看,宝马不同车型的售价上涨幅度在5000~20000元。
我们也在一些平台上,看到了一些更加详细的数据。其中,反馈最为明显的是宝马3系,也就是售价相对较低的入门款。
在宝马3系的车友群中,有用户表示“以前入门款是19.8万,现在24.1万了。”也有用户称,“之前是优惠12万的,现在收紧到10万了,总体来说贵了2万。”
此次宝马对新车的保价政策,也提升了二手车市场的行情。
一位来自西安的二手车销售表示,宝马325上涨1.5万,宝马5系上涨2万,X5上涨2.5万,而7系则有更大幅度的上涨。
除宝马外,奔驰、奥迪的各地用户也都表示,“本月的优惠幅度确实没有上个月那么大了。”相继从侧面证实,奔驰和奥迪也跟随着宝马的脚步,暂时退出了“价格战”。
事实上,对于BBA的此次调价,我们并不意外。上个月,在《新车上市即死,经销商命悬一线,燃油车靠降价撑着?》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表达了观点:
今年以来,豪华车的降价幅度时常令人咋舌,尽管宝马和奔驰的相关负责人强调,这样的降价幅度只是极个别门店的极个别产品,但遮羞布一旦扯下,没多少人关心甩卖的到底是哪款车,只知道之前站在鄙视链上游的豪车,不尊贵了。
雪上加霜的是,即使在价格体系崩盘的风险下,这些品牌的销量也难逃下滑大势。
今年上半年,宝马(含MINI)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7.59万辆,同比下滑4.2%;
奔驰交付新车35.26万辆,同比下滑6.5%;
一汽奥迪销量为30.16万辆,同比下滑4.83%,“新晋选手”上汽奥迪,累计销量也还不到2万辆。
单价和销量的双双下滑,换来的自然是营收和利润的“崩盘”。
今年一季度,宝马集团的营收为366.14亿欧元,同比降低0.6%;净利润27.9亿欧元,同比下降13.7%。
梅赛德斯-奔驰的营收为358.73亿欧元,同比下降4%;净利润30.25亿欧元,同比下降25%。
奥迪的情况更加“惨烈”:营业收入为137.25亿欧元,同比下降18.7%;营业利润为4.66亿欧元,同比下降74.3%。
所以,既然降价也换不来量,不如就先保住一头吧。
没有爱马仕的命,得了爱马仕的病
“BBA退出中国价格战”的热度还在攀升时,另一个话题也很快炸出了水面——“多地宝马4S店拒不交车”。
很多消费者表示,自己在5月底或者6月定的车,却在本月提车时被要求临时加价3万元。并且从有些车主的反馈中可以看出,4S店的态度非常强硬。
从去年上海车展宝马MINI的“冰激凌事件”,到如今的霸王条款,豪华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似乎总是异常傲慢。
实话实说,此前对于他们的蜜汁自信,我也一直深感疑惑。
中国目前依然是BBA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对于这里的消费者,即使你做不到像某些自主品牌那样的“跪式服务”,就算是为了销量,好歹也应该拿出起码得尊重吧。
从最近的一篇报道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位豪华品牌资深销售在采访中表示,“BBA涨价的策略看起来像是向奢侈品的消费业态去靠拢。”
啊,原来是把自己当成爱马仕了啊,所以销售必须向傲慢的奢侈品销售看齐。
但是,这其中有个本质问题,BBA能被称为奢侈品吗?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奢侈品是注重阶级的产品,而高档品是注重质感的产品。
更具体一点来说,奢侈品的主要诉求是无价感、不可比拟性和尊贵感,而高档品的主要诉求除了认同感和情感连接之外,重要的还有性价比。
也或者说,当销售开始介绍这款车的动力性能、安全性或者舒适配置物有所值的时候,它就已经脱离了奢侈品的定位。
而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即使是100万的宝马,你在购买时,依然会在意自己买到了什么功能。
所以,除了傲慢的态度之外,BBA似乎还算不上奢侈品。
不过,说到最后,BBA这一轮的保价政策会带来什么后果、能坚持多久,仍然是个未知数。
据车fans最新数据,宝马涨价后一线数据下滑20%~25%,而目前看来,这些客户大多流散到了头部新能源品牌——极氪、蔚来、小米等品牌进店量都应声上涨。
除了冲豪华的新势力品牌虎视眈眈,BBA兄弟之间的相互背刺有时也是防不胜防。毕竟此前也不是没有过。
宝马、奔驰、奥迪这豪车三兄弟,多年霸占中国豪车市场,同是德系,一方面同进退,但另一方面,也互为替代品。
万一其中有一家扛不住销量的下滑,率先降价保量,其他两家能安静地坐等被收割吗?
宝马垃圾的短车身短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