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1931年至1948年,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7年;1955年,他在台湾新竹创建“台湾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被人们称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近期播放的《战火中的青春》中出现了他的身影。
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什么原因与理由,让梅贻琦先生获得了上述称号的呢?
一.危难之际,走马上任
1889年(光绪十五年)12月29日,梅贻琦出生在天津。他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其父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至失业过。虽然家庭贫困,但是,梅贻琦从小勤奋好学。
梅贻琦是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他还曾入保定高等学堂学习;1909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6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员。
1914年,梅贻琦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在前十年,清华大学的校长更换非常频繁,曾先后有九人担任过这一职务。
前任校长罗家伦是个年少得志的国民党党员。他在任期间,每天穿着国民党少将军服,大肆在校园内宣传国民党党义,还强迫学生们军训,对不合自己心意的言论动辄予以打压。
很多与罗家伦不和的教授,都被逼得纷纷去职。原本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清华园,一时间万马齐喑。最终,忍无可忍的清华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罗运动,将罗家伦从校长位置上赶了下来,联合要求教育部选派新的校长。
梅贻琦,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局面下,成为了清华第十任校长。很多人对此并不乐观,因为清华的学生们虽然优秀,但是“难缠”,不服管。罗家伦这样的铁腕校长尚且无法镇住他们,梅贻琦这个文弱书生岂不是更无可奈何?
可是未曾想到,梅贻琦很快就赢得了清华师生的衷心折服。他彻底改变了罗家伦时代强加给清华的政治色彩。
二.引进顶级学者,培养优秀人才
1931年12月3日,清华大学迎来了她的第10任校长,梅贻琦校长在就职典礼上,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认为:大学之大,不在书多,更不在楼高。书再多,没有看得懂的人,也是暴殄天物;楼再高,不是为师生服务,也是形同虚设。后来,他的这句经典名言,常常被文人学者们引用。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他有句口头禅,就是“吾从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公众场合,梅贻琦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一句“吾从众”,并不代表他没有坚守的东西——他坚守学术自由,抗日战争期间,他坚守西南联合大学,他坚守教学相长,他坚守以学救国。
梅贻琦本人虽然学术著作很少,他也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在梅贻琦校长的运筹下,清华和西南联大引来了一大批顶级学者,像朱自清、闻一多、潘光旦、曾昭抡、陈省身、华罗庚、钱钟书、雷海宗、吴大猷、吴有训、赵忠尧、叶企孙、王竹溪等等。
梅贻琦校长还培养和积蓄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李政道、杨振宁、张守廉、黄昆、屠守锷、邹承鲁、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汪曾祺等。
在梅贻琦任清华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但是,梅贻琦任职清华期间,清华师生校友都能接纳他,并对他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贻琦并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非常幽默地自夸自己是因为姓得好:“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三.中间立场、为人师表
梅贻琦曾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西南联大在办学8年的岁月里,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校中既有闻一多、吴晗等进步人士,也有国民党直属区党部,有三青团直属西南联大分部,此外还有地下党组织,有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梅贻琦的中间立场由此可见。
梅贻琦为人清廉、公正,是人所共知的。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说:“他长母校几十年,虽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贪污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足可为万世师表。”
在西南联大期间,由于时局艰难,学生们生活无以为继,很多学生的营养状况非常差,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障。梅贻琦忧心如焚,接连向国民政府写信,请求国府能够拨付一笔资金,专门用来补贴学生,以免学生蒙受冻饿之苦。
资金申请成功之后,大多数师生都得到了资助,暂时脱离了窘境。只有梅贻琦的几个孩子例外。梅贻琦子女众多,他又为人清廉,根本养活不了全家。当时梅家生活十分清苦,众所周知。
但是为了避嫌,更为了把资金留给更需要的学生,梅贻琦坚决阻止自己的孩子领取补助金。为了支撑家中的生计,他的夫人不得不放下知识分子的体面,挎着个小竹篮到处叫卖自己制作的“定胜糕”,用卖糕点的钱来补贴家用。
四.获得称号的原因与理由
1948年12月,为了保住由美国掌控的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在国民党的挟持下,梅贻琦忍痛离开了清华园。1955年,梅贻琦用庚子赔款基金,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此后的七年,他把全部的心血放在了台湾清华大学的发展壮大上,直至1962年逝世。
就这样,梅贻琦将所有的钱,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没有一分落入私囊。他,无愧于“永远的清华校长”这一称号。他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与理由是:
梅贻琦在担任校长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从而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在贪污成风的社会里,他能做到清廉、公正、为人师表。
梅贻琦先生为清华大学及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值得人们称颂;他的高尚品德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