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菊安: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回族战士

拓客说宗教 2024-04-06 03:57:57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邵阳市大祥区回族老兵海菊安端坐在椅子上,铿锵有力地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眼里泛着泪花。一抹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胸前的纪念章上,熠熠生辉。

海菊安是邵阳回族抗美援朝志愿军仅存的最后一名老兵,那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英雄群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壮歌。

海菊安讲起回汉兄弟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的情谊……一幕幕、一帧帧宛然如昨。

加入英雄群体,毅然投军报家国

1950年,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邵阳回族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同全国人民一道,满腔热情投入参战支前中。在邵阳市清真南寺成立了“邵阳回民抗美援朝分会”,召开了全市回民代表会议,各清真寺、各地宣讲小组反复宣讲伊斯兰教反对侵略、保卫和平、守护家园、维护正义的光荣传统,邵阳广大回族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掀起了一场“誓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人民政府坚强后盾”的群众行动,形成了一支邵阳回族志愿军。据不完全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参战的邵阳籍回族战士达340余名,牺牲的回族烈士达36名。

“当时听到了‘邵阳回民抗美援朝分会’宣讲小组的宣讲,我热血沸腾,心底里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坚决捍卫新中国的胜利果实。”海菊安回忆说。

“你父亲过世了,就你一个独苗苗,还去参军,万一在战场上回不来咋办?”1950年的一天,在邵阳县长阳铺镇新立回族村的一家院落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边训斥,一边拄着拐杖追着孙儿打。

“奶奶,保家卫国,我肯定要去!我既是回族人,更是中国人!”孙儿一脸倔强。这个孙儿便是年仅14岁的海菊安。

艰苦浴血奋战,甘洒热血卫国疆

海菊安所在的那个连总共有120名战士,回族人仅有3人,绝大部分是汉族人,大家在一起比亲兄弟还亲。

当时,他年仅14岁,穿着最小号的军装,与海菊安交情最好的是何崇德和马华清,都是汉族人,老人深情地回忆说:“我们的副班长叫何崇德,是汉族人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他看我年纪又小还是回族人,一直都很照顾我,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强敌。”

“组织非常关心我,曾三次劝我不要上战场留在后方做饲养员,我都非常坚决地回绝了,当兵就是为打仗!”老人自豪地说道。海菊安后来成了志愿军54军团34师400团炮兵营的一员,虽然年龄小,但他深知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面对即将到来的血与火的锤炼,他十分坦然。

“那时候,我两天才能吃上一块压缩饼干或者一个土豆,经常就是一口饼干一口雪。在朝3年,没有睡过一次床、住过一次房,每晚天当被、地当床,醒来时热天汗一身、雨天泥一身。”虽然过去这么多年,当时的情景仍让他印象深刻。

海菊安觉悟高、胆子大,晚上经常独自站岗放哨。有一次夜里,三个黑影缓缓向他走来,他高声询问口令,那三人答不出。“我便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一个当场毙命,其他两人被吓跑了。”说到这里,老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负伤解甲归田,回汉团结一家亲

1953年5月,海菊安和战友们正在抢修公路,突然飞来10多架敌机,对着地面疯狂俯冲扫射,当时战斗异常惨烈,伤员不断被转运下来 。“在这次战斗中,何崇德、马华清不幸牺牲了,他们让我躲在最深的壕沟里,保住了性命,因头部受伤退出了前线。如今,一起参加战争的回族兄弟也只剩我一个了。”老人哽咽道。

1955年,海菊安光荣退伍,谢绝了组织分配的岗位,不图功名利禄,默默回到老家务农,勤勤恳恳一辈子,保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风亮节,艰苦朴素、忠厚低调,团结乡里、教育晚辈,深受乡人的尊敬和爱戴。

今年86岁高龄的海菊安在深受病痛折磨下,仍不辞辛苦以抗美援朝回族老兵的身份受邀为政府机关、即将入伍的预定新兵等讲述战争经历,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全民国防意识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主席号召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的教义就是爱党、爱国、爱教,我虽然退伍了,但是人民解放军的宗旨不敢忘,我既是回族老兵,更是人民解放军。祖国也没有忘记我们,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我发补助,感谢党和国家!” 海菊安常和别人说。

0 阅读:1

拓客说宗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