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量子赋能庄稼?截断伪科学“下乡”之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25 17:20:45

正值春耕时节,所谓“量子赋能庄稼”在一些地区颇为流行。有商家宣称把种子放进舱里“赋能”,作物就能增产增收、抗病除虫。还有的提供远程服务,表示用种子照片“赋能”也有相同效果。这些商家张口“量子纠缠”闭口“能量波”,让人感觉高深莫测又似懂非懂,许多农户被忽悠得团团转。

所谓量子物理,其实是物理学家在进行质子等更微观层次研究时,发现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进而新产生的物理学分支。量子有关应用只在微观、苛刻的环境中出现,且作用时间十分短暂。简而言之,如果不是专业科研人员,量子的适用领域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不可能遇到。当前,该事件仍在调查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庄稼生长的好坏,和量子物理扯不上关系。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个网络热梗曾被用于戏谑科幻作者遇到创作瓶颈时,靠深奥神秘的“量子”概念蒙混过关。但现实中不乏别有用心之人也频频利用这类旗号大搞商业营销,从接上电表就能迅速省电的“量子大力神棒”,到永葆青春的“石墨烯内衣”,再到富氢富氧的“纳米水杯”,不一而足。部分人群有着较高的健康预期,往往愿意为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买单。而这些高科技幌子下的伪科学产品,又往往选择较长回报周期的领域,等当事人发现货不对板,大多为时已晚。

科技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源,但前提得是真家伙。大量“一眼假”的产品在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大行其道,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科普资源在城乡和不同年龄人群间分布不均,某些商家反复“锤炼”套路话术,用在农民和老人身上屡试不爽。另一方面,短视频等平台的算法,也在助推这类产品的“圈层传播”。亲朋好友中有人点了个赞,圈子里其他人都会收到同样的推荐。

整治“骗子下乡”,亟待补齐市场监管短板、加强举报打击力度,传播平台也应提升识别拦截能力,避免伪科学广告满天飞。当然,更为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大众科学素养。特别是针对科普弱势群体,要有资源的倾斜和宣传的巧劲,引导更多人在面对这些故弄玄虚的产品时能多问问“为什么”。

科普路上遇到的阻碍很大程度上不是迷信,而是似是而非的伪科学。相关部门不仅要为大众建好“围栏”,更要助大家养成“慧眼”。这种“免疫力”将是最好的护身符。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生 蒋铭祎

编辑 崔文佳

流程编辑 马晓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