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6年,韩林儿移师应天、落入江中后暴死,朱元璋:此事与我无关

史说新读 2022-06-17 18:23:43

1366年12月,小明王韩林儿暴死于瓜步江中。当朱元璋看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皮肤肿胀,瞳孔放大,口中还有些许水渍。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怀疑韩林儿是溺水身亡。

韩林儿死后,朱元璋并未处罚失职的廖永忠。然而,在朱元璋称帝,大封功臣时,他竟说:“廖永忠阴使儒生窥探我意,溺死小明王。”那么韩林儿是不是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死于廖永忠之手呢?廖永忠为何要这么做?韩林儿之死的幕后推手到底是谁呢?

小明王

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1351年,韩山童以宋徽宗八世孙的名号揭竿而起,宣扬“反元复宋”。当时,元朝统治者四处盘剥、压榨百姓,中原地区民怨沸腾。在韩山童起义后,各地反抗暴政的民夫蜂拥而起,纷纷加入韩山童的红巾军。

然而,韩山童的运气不好,反元不久就被元兵活捉处死。韩山童死后,他的妻子杨氏带着韩林儿四处躲避,跑到武安山隐居。而韩山童的部下刘福通、杜遵道则率领残军抵达河南、安徽交汇处,徐图再取。

在此期间,徐寿辉发起蕲、黄起义,芝麻李在徐州起兵,布王三、孟海马占据湘汉,郭子兴、孙德崖也以濠州为根据地,反抗元廷。为了拉拢人心,黄河、淮河流域的义军多奉韩山童为主。而徐寿辉、布王三等则自立为王,称霸长江。

三年后,刘福通、杜遵道重新聚拢了数十万人的兵马,实力强大。作为直接隶属韩山童指挥的嫡系部队,刘福通和杜遵道互相不服,红巾军内部也分裂成两派,明争暗斗。

对此,红巾军内中立派决定寻找韩山童的遗孤,扶立韩林儿为主。这一建议得到了刘福通、杜遵道的认可,毕竟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反元复宋”,并非内讧。

1355年2月,刘福通在砀山夹河找到了流落山野的韩林儿和杨氏。他与杜遵道二人将韩林儿推上帝位,国号“大宋”,而韩山童在世时,曾自号“明王”,因此韩林儿就成了“小明王”。

韩林儿称帝时,徐寿辉在皇帝的位置上已经做了四年有余,张士诚也在平江自称“诚王”。北方红巾军虽然仍以韩林儿为主,可他们从未有过隶属关系。故而在整个元末,并没有一支义军能凌驾于众人之上。

然而,遭到元军攻击最多的却是韩林儿。韩林儿的势力遍布在安徽、河南,处于中原四战之地。而他“反元复宋”的口号也注定了红巾军要以恢复汴梁为己任,因此韩林儿必须从南往北打,与蒙古大军正面相抗。

在元末,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元兵受到“贪腐”侵蚀,战斗力低下,根本无力抵抗义军。方国珍起义时,浙江行省参政朵儿只班5000人马损失殆尽,孛罗帖木儿的10万元军兵败台州,而元廷丞相脱脱领兵百万也未能攻下张士诚固守的高邮城。但是,镇守草原的蒙古骑兵依旧勇悍无比,是元顺帝诛灭义军的杀手锏。

1355年,刘福通当众诛杀杜遵道,把持“大宋”军政。与此同时,蒙古大军倾巢而出,在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统领下,南征义军。由于韩林儿所在的位置,正好处于元廷与南方义军之间,故而首当其冲,成为蒙古骑兵最先攻打的对象。

此战,刘福通不敌察罕帖木儿,兵败太康,数十万兵马遭到元军的歼灭,韩林儿只好跟随刘福通逃往安丰。韩林儿虽然败了,可他却挡住了蒙古大军的兵锋,在太康决战中,元军损失极大,再也无力继续南下。

不久后,韩林儿的队伍“死灰复燃”。手握“复宋”大旗,韩林儿所到之处,都是他的兵源。这种“抗揍”的秉性与唐末时期的黄巢如出一辙,只要领头的人还在,永远都有复起的那天。

沦为傀儡的“帝王”

1357年,韩林儿决定先发制人,不等元顺帝的兵马南下,率先向北发起进攻。韩林儿麾下大将李武、崔德领兵西进,直捣关中。而猛将毛贵则东进山东,攻占胶州。在这之后,刘福通亲率大军杀进汴梁,实现“复宋”。

在这一年,韩林儿牵制了元军所有主力,不断消耗元兵的有生力量。而躲在他身后的朱元璋趁机占领金陵,向皖南、浙东扩张。张士诚在三吴开科取士,享受太平的时光。徐寿辉被倪文俊控制,沦为“不思进取”的傀儡。

可以说,没有韩林儿的红巾军顶在最前面,淮河以南的义军根本没有任何发展壮大的机会。

攻占汴梁后,韩林儿并未停下北伐蒙元的步伐。大将毛贵自山东北上,连克强敌。李喜喜也攻入关中,扫荡元廷在陕西的势力。当时,元顺帝非常惊慌,四处抽调兵马防备红巾军,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

然而,古代农民起义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指导思想,领头者缺乏对部下的约束、管理。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那些受到压迫愤而起义的勇士,最终都变成了“压迫者”。

韩林儿麾下的红巾军也是如此,他们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原本对他们寄予厚望的北方百姓,在连续遭到他们的迫害后,转而不再依附红巾军。

远征在外、失去民心的红巾军成了断了线的风筝,他们可以很快地占领元廷的城池,却也很容易就丢掉。在元廷发现红巾军出现问题后,果断派遣蒙古骑兵切断红巾军的后路,以致多路北伐大军失去后援。

其中,刘福通兵败大名,李喜喜也在河北遭到了元军重创。韩林儿麾下大将关先生、破头潘失去后援后,只能不断北进,他们从大同出塞,杀入元顺帝的老家上都,放火焚烧了上都的宫殿,随后又从蒙古草原进入东北,攻占辽阳,跨进高丽境内。

而在整个北方红巾军中,唯有毛贵事先做好准备,没有轻敌冒进。因此,红巾军北伐的成果在短短一年内就成为过眼云烟,察罕帖木儿相继收复山西、河北、关中。

1359年5月,察罕帖木儿围攻汴梁。但是,在汴梁以北,红巾军的势力急速衰退。毛贵遭到部下赵均用暗杀,赵均用又被续继祖杀掉,整个山东的红巾军,乱成了一锅粥,根本无力救援韩林儿。

因此,在韩林儿逃出汴梁时,他的亲信部下只剩下坚守在东平的田丰、远遁高丽的关先生和躲避在甘肃的李喜喜。

不久后,田丰投降,关先生兵败大都,李喜喜被李思齐压制在西北动弹不得。逃到安丰的韩林儿,完全成了孤家寡人。

当时,陈友谅已经取代徐寿辉接管了天完军,张士诚兵强马壮,手握数十万将士,而朱元璋也成为江淮流域的一方诸侯。唯有韩林儿,一无所有。

俗话说“人在倒霉的时候总会被踩上一脚”,张士诚趁韩林儿势单力薄时,悍然出兵,围攻安丰。安丰城小,根本挡不住张士诚的进攻,韩林儿只好向朱元璋求援。

当时,朱元璋虽挂名红巾军,可他从未隶属过韩林儿,也没有接收过韩林儿给予的一兵一卒和一寸土地。作为北方红巾军的独苗,朱元璋麾下谋士力劝他不去救援韩林儿。刘基甚至直言:

“不要去救,救他出来,要放在何处?”

然而,朱元璋还是去了。朱元璋此行目的并非出于大义,他与韩林儿无亲无故,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可是,他却不能坐视张士诚掳走韩林儿,借着韩林儿的名义,吸纳红巾军旧部。故而,朱元璋亲自领兵驰援安丰,在刘福通被张士诚杀掉后,朱元璋勉强保住了韩林儿的性命。

1364年,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将韩林儿放在滁州,遥尊他为皇帝。韩林儿此时的境遇与秦末时期义帝熊心一模一样,都是他人手中的傀儡。可他们二人也有不同之处,义帝被项羽囚禁时,四方诸侯仍奉他为主。而韩林儿旧部在汴梁之战时消亡殆尽,只有朱元璋这支独苗,勉强尊他为皇帝。

在这一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拿下了湘汉。张士诚所在的三吴也遭到徐达、常遇春的重创,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暴死江中

1366年12月,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前往滁州,迎接韩林儿移师应天。然而,走到瓜步时,韩林儿却“意外落水”,暴死于江中。

作为朱元璋麾下数一数二的水军将领,廖永忠绝不会给韩林儿任何“淹死”的机会。他曾在鄱阳湖之战中驾驶小船,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护卫一个小皇帝,对他来说,绰绰有余。

然而,韩林儿死后,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处罚廖永忠,则在于张士诚、方国珍未灭。尤其是方国珍,极善水战,曾大败孛罗帖木儿的10万元军,击溃张士诚的7万精锐,攻至平江城下,迫使张士诚投诚。因此,留下廖永忠,对朱元璋统一大业至关重要。

在之后汤和征讨方国珍、陈友定时,正是廖永忠在水路连番战败方国珍,才让汤和顺利平定了浙东、福建。可见,对于朱元璋来说,廖永忠远比韩林儿更重要。

那么,韩林儿是不是朱元璋密令廖永忠杀害的呢?

从朱元璋的行事风格来看,绝非如此。朱元璋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他从未晦涩于讲诉自己的过去。他在圣旨中无数次提过“他是布衣出身”、“当过和尚”,甚至在诸位臣子面前,当众接自己短,称他祖上世代农民。

他也是一个把别人杀了,还能说明原因的人。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被他亲手鞭杀,他将此事原封不动的告诉了朱文正的儿子。功勋朱亮祖父子被杀,他更是毫不避讳。从他的种种行为来看,朱元璋不屑于粉饰自己,哪怕是杀掉韩林儿,也无需装作不知。

而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完全没有任何必要杀掉韩林儿。当时,朱元璋麾下将领全是他多年的亲信,韩林儿是孤身一人,无权无势,在满朝文武中,没有一个跟随韩林儿打过仗。除了跟随朱元璋救援安丰时见过他的将领外,其余人对他根本没有任何印象。

朱元璋是北方红巾军的独苗,除了遥尊韩林儿的“龙凤”年号外,二人没有任何交集。张士诚建国“大周”,自称皇帝,方国珍、陈友定之流跟韩林儿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即使朱元璋废掉韩林儿,也不会招致天下非议,更不会引起任何将领的不满。而对韩林儿来说,最好的结局,就是被朱元璋废掉,当个逍遥自在的公侯。

然而,这一切都毁在了廖永忠手里。廖永忠为人机警聪慧,却喜好投机。他豢养了不少儒生,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接回韩林儿时,廖永忠故作聪明,谋杀小明王。朱元璋试探杨宪时,廖永忠又耍小心眼,勾搭杨宪。作为一名武将,廖永忠将所有的心思都押在了揣度君主的想法上,且次次失手。这样的臣子,朱元璋又岂会留他!

0 阅读:130
评论列表
  • 2022-06-17 20:19

    这是为数不多对朱元璋评价比较中肯的,什么人办什么事。朱元璋很本不屑杀他。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