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红尘三千问 2024-03-20 09:13:29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于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奏折里,表明了陈汤击退北匈奴,诛杀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西汉王朝不管是在国力还是军事上,完全是碾压匈奴人,在对于匈奴人的政策上也奉行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但其实,西汉王朝在对于匈奴人的政策上经历了多次改变,从西汉刚开始建国,国力弱小时的“屈辱和亲,”到国力强盛时的“逐鹿漠北,”再到国力鼎盛时的“羁縻之策,”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三步,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看西汉对于匈奴人的政策演变。

一、屈辱的和亲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经过“楚汉之争”击败项羽,正式建立了西汉王朝,由于秦末汉初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了汉朝建立初期国力弱小,当时匈奴冒顿单于趁着汉朝虚弱之时,发兵打下了“河南地(黄河南岸),”并且征服了西域诸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当时被刘邦封为代王的韩王信背叛了汉朝,投降于匈奴人,并且和冒顿单于一起入侵汉朝,肆意的烧杀抢掠。

于是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韩王信和冒顿单于,但由于刘邦的轻敌冒进,被冒顿单于的大军击败,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还是靠陈平之计,“厚赠金银珠宝于阏氏”才得以逃脱。

经此一战,才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再无力抵抗匈奴人,于是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刘敬的建议,和匈奴进行了和亲,并且开放互市、缴纳贡礼,以此来换取边疆的安定。

这段持续了近六十年的屈辱和亲暂时换来了边疆的安定,让西汉王朝得以安稳下来,采取“轻徭役、减税赋”的政策与民休息,快速的积攒国力,同时西汉王朝也没有忘记匈奴人带来的屈辱,悄悄的实施着三条政策,来加强对于匈奴人的防御。

1、徒民实边

因为匈奴人的入侵,导致边疆地区的人口数量锐减,防御力大大的被削弱,虽然当时给匈奴人送去了大量钱财以求和平,但还是会有匈奴骑兵时不时犯境。

于是乎贾谊和晁错给汉文帝上奏,请求把关中地区的流民送往边疆,填充边疆地区的人口,进而增强边疆地区的防御力,汉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使得边疆地区的人口开始快速的恢复起来。

2、入粟进边

这条政策实际上是对上一条政策能正常实施的一种保障,在汉文帝时期,当时民间的粮食并不充足,但商人手里却有着大把的粮食,晁错便提议“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就是说把粮食做为赏罚的一种标准,以此来提高商人的积极性,运送粮食到边塞不仅可以得到奖励,还可以得到免刑的机会,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还解决了边疆缺粮的难题,简直就是一箭双雕。

3、建立苑监

西汉初期,受到战争的影响,导致中原地区马匹数量急剧下降,就连皇帝出行都找不到毛色相同的六匹马来拉车,而马匹又代表着一个国家国力的强盛与否,于是西汉王朝便开始大量的设立苑监,来专门负责养马。

到了后面汉武帝时期,据《史记》记载“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可见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西汉王朝的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逐鹿漠北

经过“文景之治,”汉朝的国力日渐强盛,有了和匈奴人对抗的资本,看着国库里堆满的粮草和铜钱,看着边疆上无数枕戈待旦希望用匈奴人的血来洗刷身上耻辱的战士,复仇的火焰渐渐的在汉武帝的心里燃烧了起来。

1、西汉的胜利

在光元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派精兵三十万,于马邑城外设下埋伏,企图一举歼灭匈奴军臣单于,但由于雁门尉史的叛变和将屯将军王恢的临阵脱逃,导致功亏一篑,至此汉匈彻底撕破脸皮,开始了大规模战争。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出云中,夺取了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取得了“河南之战”的胜利。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歼灭浑邪王部队,跨越焉支山,夺取陇西,设凉州四郡,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向漠北进攻,此战卫青大败匈奴,阵斩匈奴近两万余人,霍去病大破匈奴左贤王部,阵斩匈奴七万余名,一直杀到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并亲临瀚海刻石记功,留下了“封狼居胥”这一盖世功绩,取得了“漠北之战”的胜利。

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战争,西汉夺回了河套平原并占据了河西走廊,为西汉的丝绸之路打开了通道,同时歼灭了匈奴大量有生力量,匈奴从此一蹶不振,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了解除。

2、渐落下风

由于汉武帝晚年的穷兵黩武,不断的对外用兵,导致“文景之治”所积累下来的财富一扫而空,汉朝的国力渐渐的衰弱下来,致使汉朝在和匈奴的争锋中渐渐的败下阵来。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派赵破奴进攻匈奴被全歼,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进攻匈奴,差点被全歼,汉军死伤近七成,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公孙敖进攻匈奴左贤王,皆失败。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派李广利深入漠北,被匈奴人逐个击破,导致汉军全军覆没,至此汉军停止了对匈奴人的战争,匈奴人也重新回到了漠北。

3、最后的胜利

到了汉元帝时期,经过“昭宣中兴”,汉朝的国力得到恢复,同时匈奴因为内部夺权问题分成了南北两部,南匈奴率先向汉朝称臣纳贡,被汉朝所接纳,导致北匈奴对汉朝产生怨恨,随即杀害汉使,并向西域出兵。

时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率兵抵抗,于康居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践行了“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诺言,至此,匈奴再无反抗,西汉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羁縻之策

在汉元帝时期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终胜利,如何治理归顺于西汉王朝的匈奴人成了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根据《汉书》记载,外族在外面边关,可以有所交流,但绝对不可以亲如一家,我们的政教不去强加他国,只需要他们承认我们是他们的宗主国。

必须要让他们派自己的儿子来当质子,这样不仅有把柄在手里可以惩罚他们,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我大汉之强盛,更好的为我们所用,这样羁縻之策才会永不决断,才能永世控制异族,这才是圣明的皇帝用来管理异族的方法。

可以看出羁縻之策在当时是治理匈奴人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一政策也是后面历朝历代管理异族的主要政策。

1、和亲和赏赐

此和亲非彼和亲,如“昭君出塞”一样,更多的意义是安抚归顺于西汉的匈奴首领,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当然,西汉也并没有把正真的公主下嫁于匈奴单于,多选择的是良家子女或者未临幸的妃子。

赏赐则是将匈奴没有的珍惜奢侈品送给匈奴贵族,以达到让匈奴的贵族们沉迷于享乐,而忽略对自己子民的管理,削弱匈奴贵族的统治力。

2、互市和藩属

互市就是西汉王朝和匈奴之间在边关上开通的集市,因为西汉相对于匈奴,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比匈奴强上不少,很容易影响到匈奴人,让匈奴人彻底依附于西汉,并不断的被汉人所同化。

藩属则是让匈奴名义上臣服于西汉,保持君臣关系,但西汉并不会干涉匈奴的内政,这样的方式更能被匈奴人所接受,让匈奴人在潜移默化中认同西汉王朝的统治。

3、朝觐和质子

朝觐是藩属的延伸,让匈奴首领定时的朝觐西汉王朝的统治者,这更能加深双方的友谊,更是在统治权上确立了西汉王朝才是正真的正统。

质子当时匈奴单于的儿子,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任匈奴单于,这不仅可以提醒当时的匈奴单于履行自己的义务,更能给下一任匈奴单于灌输西汉王朝的思想,让下一任单于亲近西汉政权,以到达永久和平的目地。

总结

西汉王朝对于匈奴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是和西汉国力密不可分的,从国力弱小时的“屈辱和亲”,到国力强盛时的“逐鹿漠北”,再到鼎盛时期的“羁縻之策”,国力越强盛,对待匈奴的政策就越强硬。

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国家安稳的基石,只有把敌人打痛了,他们才不会对我们产生觊觎之心,就如西汉王朝一样,先用兵锋狠狠的击败匈奴人,他们才会乖乖的臣服于西汉王朝,才会接受西汉王朝提出的羁縻之策。

同时这也促进了西汉王朝对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流,加快了汉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让中华文明不断的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用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同时这也为以后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0 阅读:14

红尘三千问

简介:浮生小,幻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