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戈林9:从巅峰滑落

巴巴维维 2024-07-18 08:42:57
【人物篇】戈林9:从巅峰滑落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战后,戈林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战场上,他遵照希特勒的指示密切关注着英国和法国方面的态度。

战争爆发的当天,英法两国除了通过新闻媒介谴责了德国的侵略行动之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让戈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9月2日一整天,英法两国仍然没有什么动静。戈林心里高兴极了,希特勒也是面带喜色,他们以为纳粹的扩张阴谋又一次得逞了。

当天晚上传来了坏消息,戈林电子研究所监听到张伯伦发给驻德国大使亨德森的电报,指示后者向德国提交最后通牒。这份通牒的内容形同宣战,因为亨德森得到的指令是次日9时去见里宾特洛甫,要求德国从波兰撤兵,答复期限是2个小时。戈林清楚德国不可能从波兰撤兵,这意味着战争即将扩大了。

戈林决定亲赴伦敦游说,他让侍从给他准备去伦敦要穿的礼服,因为他觉得自己在伦敦会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并且会出席很多欢迎活动。让戈林始料未及的是,张伯伦一口回绝了戈林的出访。他们给戈林的回答是,在德国没有答复英国的最后通牒之前,英国将不与任何德国代表进行接触。

9月3日11时30分,希特勒给戈林打来了电话,在电话中希特勒大声斥责戈休在这种时候还在幻想同英国人和谈,对方已经在半个小时前对德国宣战了。然后希特勒让戈林立即赶到总理府,商量下一步的行动。

当戈林来到总理府时,纳粹的主要人物都已经聚齐。希特勒沉默不语,显然也没有料到英国会宣战,因为在莱茵河、奥地利、苏台德和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行动,张伯伦都选择了退让,他本以为这一次也会是同样的结果。希特勒突然向里宾特洛甫发问该怎么办。后者不识时务地说:“我想不用一个小时,法国也会送来一份同样的文件。”

希特勒又失望地看了看戈林,他一直清楚戈林始终在和英国方面斡旋,而且他希望戈林的努力能够奏效,毕竟来自英国的威胁不可以等闲视之。现如今外交上的努力都化为泡影,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他们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打赢这场战争。

波兰战役总体来说进行得很顺利,英法虽然先后对德宣战,但他们选择按兵不动,宣而不战。德国空军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戈林因此受到了特殊嘉奖,希特勒授予戈林大铁十字勋章,二战期间戈林是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德军将领。

波兰战役结束后,希特勒专注于制订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戈林则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继续和英法保持秘密接触。1939年冬天,戈林向英国人暗示,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成为在德国真正“说话算数的人”,希特勒将担任毫无实权的总统之类的职务。到那时他会下令停止迫害犹太人,让德军从波兰的“非德国领土”上撤回。在一些他认为能同英国政府说上话的人士面前,戈林一直强调德国将耐心地等待英国拿出和平的举动,德国的空军绝不会首先袭击英国,德国愿意寻找一条能够解除两国目前的敌对状态的“通往和平”的道路。

同时,他还通过商界的朋友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取得了联系。他暗示说自己实际上已执掌了德国政权,希望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他提出的条件是假如美国政府表示支持他,自己则可以保证在对波兰的战争结束后,德国绝不再发起新的战争。信使不久在美国回电:“罗斯福已经同意将向你随时提供灵活的帮助。”

戈林立即向希特勒汇报了这件事,希特勒同样关心美国的态度,他的底线是美国不要进入欧洲的战事。不久罗斯福又传来了更具体的态度:“只要德国从波兰撤军,美国政府就将保证德国恢复1914年前的边界和失去的殖民地。”言下之意是,英国人给不了你的,我可以给你。

希特勒和戈林研究了罗斯福的建议,两人难得地在这件事情上态度一致,那就是满足美国的要求,以缓和欧洲越来越不可收拾的局面。戈林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他答应如果罗斯福的诺言能够兑现,他就将保证恢复捷克与波兰的独立。

希特勒和戈林焦急地等待着罗斯福的回音,但始终没有消息。直至战后才有人透露,带着这封信的人并没有见到罗斯福。他把信交给了美国国务院的一名官员,这名官员不知是忘了还是没有机会,总之他把这封信就压了下来。至于这样一封重要的信没能交到罗斯福的手中实在匪夷所思,也许背后的逻辑是双方都缺少诚意。

和英国的接触也没有进展,张伯伦发表公开讲话:在德国没有做出不再进一步扩张的承诺之前,英国人绝不会同德国人坐到一张谈判桌上。秘密渠道返回来的消息是,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表示:除非德国高层出现重大内部变动,言外之意是说除非希特勒下台,否则英国同德国就无话可谈。

哈里法克斯的意思是戈林既然说自己能掌权,那就先搞掉希特勒再谈。戈林哪有这种能力和魄力,他只好中断了和英国的联络通道,转而专心帮助希特勒制订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

1940年的夏天,德国干净利落地击败了法国。从结果来看,将它视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登上顶峰也不为过。与战场上几乎毫无悬念的取胜相比,战前制定闪击法国的“黄色方案”则是一波三折。这段时间戈林也一再让希特勒失望。

战前戈林对空军并没有多少信心,尽管空军在对波兰作战时,将波兰500架作战飞机中的绝大部分炸毁在机场上,并将其所有的地面设施一举摧毁,但是戈林自己清楚,这次大获全胜绝对是由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非德国空军拥有多么强大的战斗力。戈林对德国空军能否完成“黄色方案”的部署所应担负的重要使命,没有一点把握。

希特勒原计划一结束波兰战役就立即发起对法国的进攻。但他的想法遭到军方一致的反对,因为那时陆军在军火供应、装备维修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管钢铁生产的托马斯向希特勒报告说,如果所有的军工厂都满负荷工作的话,那么钢产量必须每月增产60万吨。施图尔纳则报告说,陆军现存的军火只够1/3的部队半个月之用,而要想在半个月之内打垮法国显然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向将军们发泄了心中的不满,但最终也不得不推迟了战役时间。他命令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尽快制定一份的作战计划(即黄色方案),以供统帅部讨论。1939年底,黄色方案浮出水面,希特勒对这套方案却并不感冒,因为它和“施里芬计划”太相似。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泄密事件。1940年1月初,第2航空队的一架飞机出现故障,迫降在比利时境内。机上的空军情报官严重地违反了保密规定,随身带着绝密的关于“黄色方案”的详细文件。比利时的警察和军队将飞机包围,并搜查了飞机和机组人员。事后这名情报官向德国驻比利时的武官报告说,在飞机迫降后他已将这份文件烧毁。

事实并非这名情报官所言,比利时方面从火堆里及时抢出了文件包,并获取了“黄色方案”的全部内容。戈林知道这件事后立刻乱了方寸,希特勒不出所料地把他大骂了一顿,之后撤掉了第2航空队司令费尔米和参谋人员的职务。不过德国的运气出奇的好,如果没有这次意外,希特勒很可能就会使用这套方案发动法国战役,那将是一场可预见的血战。在这之后曼施坦因提出了新的方案,反而让德国出奇制胜。

1940年5月10日,德国闪击法国。这一次德国空军再次大放异彩。开战第二天,德军就击毁了1000多架英法联军的飞机。战前泄密的第2航空军负责给阿登地区发动奇袭的装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在他们的配合下,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势如破竹,用了10天就打到法国大西洋海岸,将英法联军分割为两段。

在法国战役期间,戈林照旧坐镇柏林。每一次空军取得战果,他都恨不得亲自给希特勒打电话,炫耀空军的战绩。5月20日,英法联军22个师在法国北部被围。英国远征部队抛弃了他们的比利时和法国盟友,向英吉利海峡方向撤退,准备逃回本土。就在陆军准备大开杀戒时,希特勒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从而给了联军千载难逢的逃生机会。

希特勒的这道匪夷所思的命令来自戈林的建议,也出于他本人对陆军的戒心。法国战役如果陆军装甲部队全歼英法联军于大西洋滩头,那陆军就太出风头了,他们自然会更有底气与海军和空军叫板,甚至干扰希特勒的决策。所以戈林提出让空军消灭被围的英法联军,希特勒轻易地就同意了。

戈林这次交了坏运气,恶劣的天气让德国空军无法倾巢出动,当天气好转后,英国空军又不计损失地起飞拦截。最终绝大部分被围的英法联军成功渡过英吉利海峡逃回了英国本土。

1940年6月21日,戈林等人陪同希特勒来到法国贡比涅森林,参加法国投降仪式。在步入森林时,希特勒走在最前边,戈林紧随其后,他没有忘记拿着那把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元帅手杖。希特勒一行在一块林间空地中停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块大约3英尺高的石碑吸引住了,石碑上写道:“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所企图奴役的人民所击败。”

希特勒等人在石碑前默默地站了一会儿,人们为希特勒的面部表情所震动——那是一种交织着仇恨、屈辱和蔑视的复杂表情。同时也有人注意到了戈林的反应,他似乎没有理会希特勒的表情,脸上一直是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情。

在取得法国战役的胜利后,希特勒明确让戈林负责和英国和谈。他不想进攻英国本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想让英国人做出任何牺牲,只要求英国人能够承认德国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他之所以对英国的态度变得缓和,是因为在希特勒眼中,大英帝国的价值是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而不是没有什么资源的英伦三岛。

希特勒和戈林想不出英国拒绝的理由,和一年前相比,德国的谈判筹码已经摞得比山高,对方已经输得要脱衣服了。希特勒倒也没忘乎所以,他要求戈林准备好空袭英国本土的计划,一旦英国人冥顽不灵,就开始轰炸英伦三岛。

1940年7月19日,对于德国将军们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希特勒一下子晋升了12个元帅。陆军晋升元帅的包括: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博克;三军总参谋长凯特尔;第4集团军司令冯·克鲁格;C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勒布;第12集团军司令利斯特;A集团军群总司令冯·伦德施泰特;第2集团军司令冯·维茨勒本;第6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

空军也有3人晋升元帅,分别是:空军总监米尔希;第2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和第3航空队司令施佩勒。

戈林则晋升为帝国元帅,希特勒将一个镶嵌着钻石和蓝宝石的盒子郑重地交给了他,里面装着一份羊皮纸制成的帝国元帅委任状。从此事可以看出,希特勒对戈林还是相当够意思的,后者仅仅在不到两个月前搞砸了一场合围战,陆军上下对他怒不可遏,最后还是希特勒在背后支持着戈林。

对英国的空袭早在6月下旬就开始了,戈林命令空军开始小规模地空袭英国港口,特别是军港。同时戈林明确规定,飞机绝对不能轰炸内地城镇,他不愿意扩大事态,关闭谈判的大门。希特勒也给空军画了几条红线,不允许夜间轰炸,不允许实施“恐怖性空袭”,不允许轰炸伦敦等等。

和英国的和谈仍然不顺利。7月22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代表英国政府正式发表谈话,言明决不接受希特勒的和谈建议,并向全世界宣告英国将同纳粹德国血战到底。这样一来同英国人作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上来了。

7月底,希特勒召集三军商讨入侵英国的计划,他本来想让戈林谈谈空军的准备,因为他在1个月前就向戈林布置了这项功课。但戈林也许是兴奋过了头,他居然还没有一套成形的方案。

8月初,戈林和凯塞林、米尔希敲定了空袭的具体方案。在向希特勒汇报时他承诺:德国空军将在4天内打垮英国人!

德国空军投入到不列颠空战的飞机达到3000架以上,英国空军此时能够升空作战的飞机只有648架,实力对比一目了然。不过英国本土有完善的雷达系统和更先进的通讯系统,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实力的不足。

关于不列颠空战的过程,已经在“战役篇”中有过叙述,这里只讲述戈林在这段时间的表现。这场空中交战实际上是一场消耗战,德国空军从8月12日起每天出动1000架次以上的飞机,重点对英军的机场、港口,特别是雷达站实施打击。

在最初的几天,德国空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作战效果,作为主战飞机的双引擎Me110和Me109战斗机,在空中格斗的机敏性和燃料的携带能力方面都差强人意。更糟糕的是戈林发现英国空军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战斗力日益增强。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期间令敌军闻风丧胆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它在英国喷火式战斗机和飓风式战斗机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在这种情况下,戈林只好命令这种飞机撤出战场。

在海狮计划进行一周后,德国空军的损失远大于英国空军。即便如此,如果这样继续打下去,德国仍然可以凭借数量优势击垮对手。就连英国最强硬的主战派丘吉尔也承认:如果德国空军的进攻重点继续放在英国空军上,那么不出几个星期,英国就将陷入失去空中防线的险境。

空战的转折点来自一次偶然事件,8月23日深夜,几架迷航的德国轰炸机轰炸了伦敦,炸弹落在伦敦的市中心。作为报复,英国空军在8月28日和31日两度出动轰炸机空袭柏林。战前戈林曾信誓旦旦地承诺德国本土的安全,然而现实让他威信受损。轰炸结束后,希特勒把戈林召到总理府,命令他制定一个大规模报复的计划,准备对英国各主要城市进行攻击。

此后,德国空军改变的空袭目标,将轰炸重点转向英国城市。英国空军在之后采取规避战术,将城市防空任务交给了地面高炮部队,从而赢得了喘息的机会。9月15日,随着一场惨烈空战的结束,希特勒宣布推迟入侵英国的计划。

尽管没有人直接指责戈林指挥的空军无能,希特勒也没有当面发泄对戈林的不满,但推迟行动计划的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戈林空军在对英国空军作战中没能把优势转换成胜势,从而无法为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

不列颠空战是戈林的滑铁卢,他在这场战役中失去了两件东西。其一是随着德国与英国彻底决裂,他已经在外交方面没有什么操作空间,也逐渐退出了第三帝国外交方面的事务。其二是希特勒不再认为戈林是难得的人才,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无法匹配其已经取得的地位。

从1940年10月开始,一直到二战结束,戈林都是在碌碌无为中度过的。希特勒虽然保留了他在第三帝国仅次于自己的地位,但每逢重大决策,他都不会与戈林商量,甚至在行动的实施期间,也不再把重要工作交给戈林来办。

德军统帅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他正在法国继续指挥德国空军空袭英国。当他知道此事时,会议桌上已经摆好了计划的定稿。他在法国迷上了艺术品收藏,这也成为他之后的主要兴趣,甚至在战争快结束时,还会邀请造访卡琳庄园的客人们欣赏他从各地搜罗来的艺术珍品。

1942年2月8日,德国军备和军需部长托特死于空难。托特本来是戈林实施“四年计划”时的副手,由于戈林负责的工作太多,托特则逐渐成了第三帝国军工领域的实际负责人。现如今戈林有大把的时间,他打算借着这个机会重新掌控这个部门,所以他在托特遇难的当天中午就赶到大本营面见希特勒。

戈林直截了当地向希特勒要求:“四年计划中托特博士的任务最好交给我,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过去由于分工交叉而产生的摩擦和困难。”可他还是来晚了一步,就在他进来前,希特勒已经任命施佩尔接替托特的工作。不仅如此,希特勒让施佩尔掌管全国筑路工程和河流、航道及所有电厂。

败在尚属无名之辈的施佩尔手中,作为第三帝国第二号人物的戈林岂肯甘心?他要还对手以颜色。2月13日,米尔希出面邀请施佩尔参加讨论军备问题的会议,施佩尔不安地问,会议能否延期,因为他得先熟悉一下工作。米尔希则反问,全国工业部门的头面人物都已启程,难道新任部长想溜掉不成?施佩尔只好硬着头皮同意参加会议。

施佩尔隐约感到自己将要陷入一场麻烦,精明的他立即去找希特勒,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顾虑。希特勒立即表示会给他撑腰,他对施佩尔说:“如果有人对你搞什么名堂,或者你遇到麻烦,你便提议休会,把与会人员请到内阁会议室来,我来向他们说几句话。”

事情果然如施佩尔所料,在米尔希主持的会议上,工业部门和三军代表都提出需要有一个人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一通发言后,经济部长冯克建议这个人应该由米尔希担任,大家又纷纷表示赞同。施佩尔明白,众人是想要架空自己,于是他拿出了尚方宝剑,宣布元首要请大家到内阁会议室去。

在内阁会议室,希特勒谈了军备生产的重要性及其部门之间的冲突,然后他直接把话挑明:戈林不得在四年计划的范围内兼管军备。然后他郑重地介绍了施佩尔的情况,要求大家友好地对待他,支持他的工作。

受希特勒的影响,众人迅速改变了起初对施佩尔那种歧视的态度,包括戈林身边的人在内。2月18日,由施佩尔主持的军备会议通过了他亲自制定的计划,并授权施佩尔全权负责军备生产的一元化领导。施佩尔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份声明,要求大家签字,尽管有人犹豫不决,但迫于元首的压力,最后还是签了字。第二天,施佩尔向希特勒汇报了会议情况,希特勒表示满意。

见手下没有搞定年轻的施佩尔,戈林又亲自出马。他把施佩尔叫到卡琳庄园,先是让其在会客室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拿着军备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文件质问施佩尔。施佩尔只是静静地听戈林发泄不满,眼前的人虽然已逐渐失势,但毕竟还是帝国的二号人物。他向戈林保证,新的部署绝不会有损于他作为四年计划负责人的地位,他本人也将作为戈林的下属在四年计划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听到这些,戈林才转变态度,认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几天后,施佩尔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亲自宣布自己是戈林的部下,戈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但从那以后,戈林总是算计不过施佩尔,他的四年计划系统慢慢被架空了。

失掉经济和军工领域的掌控,戈林实际掌控的只剩下空军,他在这方面也做得并不好。1942年5月20日,戈林正在卡琳庄园宴请宾客,空军指挥部打来电话,告知他英国空军刚刚出动飞机空袭了科隆。戈林起初判断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空袭,并猜测对方只出动了70~80架分级机。他询问防空部队的战果,得到的回复是击落敌机40多架。戈林闻讯后很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大胜利,需要向元首报告。

但随后英国广播播发了一条消息:英国皇家空军袭击了德国的科隆,1000多架轰炸机参与了这次行动……事后希特勒冷冷地责问戈林:“你自己能相信只有七八十架英国飞机参与了这次轰炸吗?如果那样,科隆的防空部队的战果可就真算得上是辉煌的了。”戈林无言以对。

戈林将生产飞机方面的工作交给了自己一战时的战友乌德特,由其出任德国空军兵器生产总监。繁重的工作和空军内部的倾轧最终压垮了他,在他担任这个职务期间,德国的飞机产量一直上不去。当戈林询问原因时,他会拿出一大堆图表,抱怨人员和材料不足。戈林开始还能体谅乌德特的难处,后来就越来越不耐烦,最终昔日的战友反目。

1941年11月,乌德特选择了自杀,他临死前在医院的墙壁上写下:“铁石心肠的人,你抛弃了我!”旁边还留下了只有当年里希特霍芬联队的人才能看懂的符号。

乌德特死后,一直在暗地里算计他的米尔希接管了空军兵器生产总监,他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将飞机产量提升了14倍,但这已经算不上是戈林的功劳了。米尔希、凯塞林、施佩勒以及里希特霍芬(一战时里希特霍芬联队的创始人曼弗雷德·里希特霍芬的弟弟)都已经独当一面,可以直接面对希特勒。也就是说,戈林在空军也逐渐被架空了。

1941年7月,正准备从柏林返回卡琳庄园的戈林得到副官的报告,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希想要拜访他。戈林不禁有些诧异,猜不出海德里希找他会有什么事,他平时一向不太过问盖世太保和党卫军的事情,生怕引起希姆莱的猜疑和不快。但他又很想把海德里希这位年轻气盛并且精明强干的党卫军办公厅主任拉拢过来,使他能为自己所用。现在,海德里希找上门来了,机会难得,戈林忙让副官传见。

海德里希带来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是他以帝国元帅的名义亲自起草的,内容主要是授权海德里希“全面解决德国势力范围内的犹太人问题,在组织上、物质上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并提出一个包括有关措施的总体方案。”

戈林问海德里希为什么不找希姆莱签署这份文件,海德里希回答说,他认为帝国元帅更有权威性。戈林望了望海德里希,想了又想还是签了字。

1 阅读:115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