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凭着理学成为天选之子,读书方法也很实用

职场爱学习 2024-03-13 07:34:27

唐朝是李姓的天下,推行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时,佛教兴旺鼎盛。儒家开始没落,失去主要地位。为了恢复儒家的地位,朱憙极力发展理学。

理学又叫道学。北有孔子,南有朱子。朱憙是理学集大成者,被称为朱子。理学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统治思想的工具。朱憙的理学,成为元、明、清的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一、理气论

物体由理和气构成。

什么是“理”?了解西方哲学,就会明白,“理”对应“理念论”,“气”对应“实体论”。理是形而上者,没有形状;气是形而下者,有具体的形状。

气可以形成物体的形状。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灭。

“字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理是字宙万物的本原。天理是仁、义、礼、智、信。

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理在人身上,是人性。

“太极”是理,“无极”是无形,没有形状。无极是对太极的修饰。

认识“理”,需要“格物”。

去掉尘垢,没有欲望,心才能达到理的境界。

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过度的欲望。吃饭、睡觉、喝水这些基本生理需求不是“人欲”。

去人欲,存天理。“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我们要学会节制,不能过度饮食而撑死,不能过度纵欲而累死,什么都不能过度。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肚子饿了要吃饭,是正常的。但是,铺张浪费就是人欲。

二、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朱憙很重要的一个观点。

“格物”是“即物穷理”。“即物”是到物上去,不要离开它。格物,是弄明白事物的道理。

穷理,是穷尽事物背后的一切道理。人生短暂,不可能了解事物的一切道理。《庄子》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穷理,是一直在路上,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与朱憙不同,王阳明的“格物”,是格自己的心。

“致知”是扩大知识。

“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达到至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格物致知的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天理是仁、义、礼、智、信。

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然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三、人性论

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人的身体形成,“理”附于人体,“理”成为人心的仁、义、礼、智、信,所以,理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比如,人性善、三纲五常。

由于气不同,导致性格也不同。“气质之性”,是理、气共同影响的。

四、读书

碎片化阅读,让人变得弱智。

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学习的苦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平它就来了。

朱熹认为,读书是福。养儿不读书,只当养头驴。养女不读书,只当养头猪。

朱憙的“朱子读书法”包括六个方法:一、循序渐进;二、熟读精思;三、虚心涵泳;四、切己体察;五、着紧用力;六、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把书读懂,理解透彻。

熟读精思,是同一本书要经常读,认真思考。

虚心涵泳,是读书要包容对立的内容,反复咀嚼。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切已体察,是读书要实践,学以致用。

着紧用力,是读书要抓紧时间,不能松懈。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居敬持志,是读书要专注,树立志向。没有目标的学习,不会长久,心里总想着去玩。

朱憙写了《劝学诗》,感慨人生苦短,青春易逝。

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南方,想象自己在北方,在孔子的家乡寻道,寻找“仁”,写了《春日》。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0 阅读:6

职场爱学习

简介:职场爱学习,让你35岁没有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