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社会结构与攻击行为:从自然生态到养殖

卧枝汇 2024-04-19 03:42:45

家猪是一种典型的群居动物,尤其在自然环境中,猪群通常是以母系为核心构成的,包含1-5头成年母猪和多代子孙。年轻的公猪会在一定时期离群独立或结伴生活,而成年公猪大多时候选择独居,不过也有例外。

猪群内部,仔猪们在出生后与其他仔猪相处时,攻击性较低,多数表现为嬉戏打闹和轻微冲突。在发情期之外,猪之间的打斗通常不造成伤害。但在野外,成年公猪间的争斗有时会发生,但实际受伤的情况并不多见。

母猪在与公猪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发情期,母猪会接纳公猪进群进行交配。当猪从小范围群居转为室内饲养时,通过断奶等方式让仔猪离开出生时的同伴群体。

在规模化养殖场中,攻击行为较为常见,这是因为猪只在未经历充分社交期就被引入新的陌生群体。无论是仔猪出生后的混群调整、断奶后混群,还是运输和屠宰环节,都可能诱发攻击行为。

当母猪从产房返回配种舍混养时,若之前是单养或小组饲养,也会出现打斗现象。混群初期的攻击行为有助于建立猪群内的社会等级,虽然初期冲突剧烈,但随时间逐渐减少。猪可以通过观察和互动了解同伴的战斗力和社会地位。

为了减少混群时的攻击,可以让猪在混群前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预先接触。研究表明,猪群的栏舍设计、群体大小调整、化学和营养干预等手段都能有效管理攻击行为。例如,适当的空间布局和实体屏障能减少母猪混群后的攻击;而针对猪群大小的研究发现,适度扩大群体规模或许能促使猪采用更为和平的社会策略,减少争斗,有利于猪只福利。

此外,科研人员还尝试利用药物如安哌齐特和氮杂哌酮降低猪只的攻击性,并发现猪的嗅觉发达,可通过生物体液和信息素调节攻击行为。同时,早期社交经验也能有效降低后续混群时的攻击行为,而环境丰容措施(如提供玩具)能转移猪的攻击目标,减少同类间的攻击。

最后,通过对攻击性行为的遗传分析,科学家们认为通过选育可以逐步降低猪只的攻击性,进而改善猪群的福利状况。未来,动物福利基因改良将有望培养出更加和谐相处、攻击性较低的商品猪群。

0 阅读:4

卧枝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