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弗林上将在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的一次演讲中发出警告:中国正在通过增强陆海空力量,越来越接近在印太地区获得军事优势的目标。这番话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道出了美军高层的忧虑,更揭示了美国当前面临的战略困境。
说起来,美国现在的处境确实有点尴尬。就像一个想要左右逢源的"救火队长",东边乌克兰战事未休,西边以色列-哈马斯冲突又起,而太平洋方向还得时刻关注着中国。这种"三头并进"的局面,即便是实力强大如美国,也感到力不从心。
为什么会这样说?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数据。根据美国海军部长报告,仅在红海对付胡塞武装的行动中,美军就消耗了包括SM-2和SM-6在内价值超过10亿美元(约100发)的导弹。更让人瞠目的是,在一夜之间,美军为了保护以色列免受伊朗导弹袭击,竟然发射了相当于一年产量(12发)的SM-3拦截导弹。
这种消耗速度,用现代年轻人的话说就是"烧得太快了"。要知道,美国海军目前获取导弹的速度都跟不上消耗的节奏,这种状况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与此同时,欧洲战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俄乌冲突持续消耗着美国的注意力和资源,这直接影响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用“新美国安全中心”的话说,俄罗斯、中国、伊朗和朝鲜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共同目标就是瓦解"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面对这种局面,弗林上将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大胆"的建议:从欧洲和中东撤军,将资源集中到印太地区。
一方面,在欧洲方面,美国认为北约盟友应该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具体来说,这些国家应该将GDP的2.0%以上投入到国防开支中。如果欧洲盟友能够加大投入,美国就可以适度降低在欧洲的军事存在。
另一方面,在中东地区,美国目前的高端武器消耗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以红海商船保护为例,美方建议可以参考非洲之角的欧盟主导反海盗行动模式,让盟友和伙伴国承担更多责任。
但最关键的是,美国认识到如果不能将军事资源集中到印太地区,可能会加速中国的扩张行为,并在全球范围内削弱美国主导的秩序和经济体系。
说到底,美国现在的问题就是"弹药补给跟不上消耗速度"。举个例子,爱国者系统使用的PAC-3MSE导弹,美国年产量也就550发,虽然计划提高到650发,但需求量正在不断攀升。更不用说SM-3这种年产量只有区区12发的高端导弹了。
这种状况就像是一个人同时打三份工,结果每份工作都做得不够好。更糟糕的是,工资(在这里指的是军备生产能力)还跟不上开销(实际消耗)。
那么,美国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从欧洲和中东撤军之外,弗林认为,美国应该积极推动印太地区盟国和伙伴提升军事支援能力。比如鼓励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国内生产,扩大印太地区的预置和储备等。同时,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如期推进也变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弗林上将的警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建议,更反映了美国战略重心必须转移的紧迫性。毕竟,如果说中国是美国国家利益面临的最大威胁,那么将所有资源集中到印太地区就成了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虽然从欧洲和中东撤军存在风险,但正如中国古语所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美国似乎必须做出这个艰难的选择了。
美国走问衰败是历史必然,中国强势崛起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