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谓是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之际便已经普遍流行,《左传》中就有周天子内内史叔服给公孙敖儿子看相的故事。随后的《史记》、《吴越春秋》等史书中关于相者活动情况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不过早期的相学名家屈指可数,春秋的姑布子卿、吴市吏;战国的唐举和汉代的许负。到了唐朝以后家喻户晓的名流如雨后春笋,唐有李淳风、袁天罡,宋有麻衣、陈抟,明有袁忠微,清有陈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达官显贵、文人学士。
他们的相学著作在民间被广为转抄,既有体系又比较实用的要数《麻衣神相》、《柳庄相法》、《神相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其中体系最完备要数托名而成的《麻衣神相》与《神相全编》,前者假托五代术士麻衣道者之名,后者假托宋代陈抟。而题中俗语“背有三甲”则出自《神相全编》。
相学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怕是面相和手相,实际上还有很多单独的体系,而体相在相学中有着同样的地位。相学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在体相上也有着明显的预兆,而“背有三甲”则是体相中背相的说法。古人认为背为阳腹为阴,所以一个人的背部不可空腹部不可露,作为支撑身体的主要部位,宽阔平整的背相往往都是力量的象征。在古人看来,背部的宽阔意味着力量的强弱,尤其是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背也是体力劳动的标志,纤瘦单薄的身子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夭寿的象征。
所谓三甲,其实源于古代象形文字的演变。三甲原本为“垒”字,在古代是一个“土”字,上面三个“田”字,看起来就像堆积在一起的三个“甲”字,故而称之为“三甲”。之所以将背与“垒”联系起来,是因为古时候打仗用来防守的城墙便称之为“垒”。所以“背有三甲”便是对背部像宽阔丰厚平整的城墙一样的术语。在古人看来,这种背相是主长寿。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中就记载了当时的相学名流管辂为自己看相的断语:"吾额上无主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背无三甲,腹无三壬,皆不寿之验。"著名诗人陆游也曾在诗中以"赋形未至欠壬甲,语命宁须憎斗牛"来自嘲一生龃龉、百事不顺是“至欠壬甲”命中注定。民谚有说“腰背负物似甲形,行轻坐起直而平,有腰无背中年好,有背无腰早岁成”,大意便是背东西的时候像龟甲驮山一样,而行走的时候身直背平轻如燕,坐着的时候身直背平如洪钟。在古人看来,背部既平且阔还丰厚的话,一辈子福多灾少,称之为“一身所恃之安危,可定百岁之贫富”。
总而言之,这些结论至今尚无科学依据,只能作为窥探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有趣的途径。事实上,我们生命的长度在历史上大多有迹可循,那些千古帝王与达官显贵倾毕生之力以求长寿换来的却是早逝,反倒是乡野之间长寿的人举目可见,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与生俱来的清心寡欲,其豁达的心胸与清淡的习惯是我们常人唯一可行的长寿捷径。
三甲就是背后是三甲医院,
三甲院长
啥都没说[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