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走出战争的泥潭,国家百废待兴。此时的世界格局异常复杂,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一五期间,苏联等东欧国家对我国援建156个重大项目,助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援建的项目包括:电力、钢铁、煤炭、制铝、化学、造纸、机械、化学等工业。
1954年,国家计划在洛阳建设一座大型有色金属加工厂,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苏联负责技术、核心设备的援助。经过中、苏联合专家组的勘测、定点,厂址确定在洛阳市涧西区建设路,最初的厂名为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1954年夏,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破土动工,三通一平作业过程中,得到了洛阳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期间在各县生产队动员民兵、社员进行数次大会战。
络铜奠基
络铜三平一通作业中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为一个大型综合性铜加工厂,整体规划和设计由苏联方面及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负责,基础建设由河南省建筑公司负责,设备安装由河南省修建公司负责,首任厂长为许世尧。在苏联的支持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苏联的设备陆续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辗转运到洛阳。
左二为首任厂长许世尧,与苏联专家合影
建设期间,作业条件非常艰苦,数千名建设大军大多住在简易帐篷中,吃的是粗茶淡饭,不分严寒酷暑的奋战在建设一线。1959年,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的建设全面展开,七车间、综合辅助车间、中央实验室、铸造车间、铁路专线,以及最大的工程——压延车间相继破土动工。
络铜建设期间
铁路专线铺设中
综合辅助车间建设中
1960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双边协议,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同时还有关键设备592吨尚未交付给我们。剩余的建设需要我们独立完成,缺少的设备需要我们自己研制。困难面前,洛铜人没有退缩,他们更加团结和努力,咬紧牙关攻克一道道难题。
压延车间建设中
建设中的中央实验室
1961年,处于建设阶段的洛铜接到上级任务,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轧制一块大规格紫铜匾额,经过数月的努力,1962年1月10日,宽板轧机有负荷试车成功,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这块匾额如今还悬挂在军博。
1962年1月10日,宽板负荷试车成功
1964年,洛铜的基础建设、设备安装全部完成,正式更名为洛阳铜加工厂。经过多年的发展,70年代的洛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铜合金加工、铝镁材加工、铜精炼三大产业,同时拥有强大的科研、检测、机加能力。
设备安装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洛铜借助改革开放的契机,正式扬帆起航。1980年,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率先打开了国际市场,1982年板材、带材的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3%,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1984年开始,先后从德、意、奥地利、英、美等国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建成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铜板带材生产线,三年间共引进19台(套)世界顶级设备。
生产车间1
生产车间2
生产车间3
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洛铜的发展非常迅猛,厂区建设日益完善,当时洛铜职工家属区在洛阳各工矿企业中也是很好的,建有家属楼、宿舍楼、职工医院、子弟小学、子弟中学,洛铜俱乐部更是家喻户晓。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洛铜经常与附近的洛轴、一拖、洛矿进行篮球比赛。
洛矿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交通、冶金等领域,洛铜人用铜浇铝铸的身躯肩负起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大旗。1999年1月22日,洛阳铜加工厂改制成立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