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杀了慈禧,真的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吗?

科学与文明 2024-05-20 20:43:23

清朝的覆灭,在大多数人看来,罪魁祸首是慈禧的祸乱朝政,比如软禁光绪帝,阻碍变法,捕杀维新人士,以及签订各种卖国条约,最终致使国难危亡。那么回溯历史的你,有时候可能会想,如果你是光绪皇帝,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先下手为强,只要除掉了慈禧就真正掌握了权力,才能够推动变法,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就让我们以历史参与者的身份,回到那个变法维新的时代,看在你的帮助下,历史是否会因此改变。

为了方便代入角色,以下内容采用小说叙事手法,内容均为虚构

风雨飘摇,维新之火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运衰微。光绪帝虽有心改革,但受制于慈禧太后的桎梏,难以施展拳脚。康有为、谭嗣同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与光绪帝志同道合,决心为国家谋求变革之路。他们秘密联络维新志士,共商国事,寻找改变国家命运的机会。

紫禁城深处,一场关于国运与未来的秘密讨论正悄然进行。光绪皇帝与朝中重臣翁同龢等维新派人士围坐一堂,商议如何铲除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势力,为变法图强铺平道路。

宝座之上,只见光绪帝神情凝重地说道:自变法伊始,已逾百日之久。然而,太后之不满情绪日益加剧,朕深感忧虑,今宫廷内外又传言太后将行废立之事,倘若连这龙椅上的帝位都岌岌可危,更何况其他诸事呢?

康有为思虑后说道:目下国难深重,风雨飘摇,欲使国家脱离危境,唯有紧握兵权,方能稳固江山社稷,臣举荐一人可担此重任。

光绪连忙问到,是何人也?

康有为答道:天津小站练兵者袁世凯也,为人练兵有方,忠心可嘉,当尽快召其进京勤王辅佐。

光绪听后,面色凝重地点了下头。

然而,翁同龢却眉头紧锁,沉声道:此事恐有不妥。袁世凯虽练兵有方,但他此刻远在天津,且身边又有荣禄的挟持,荣禄乃太后之亲信,如有轻举妄动,则必生变故。

听闻此言,光绪眉头紧锁,面露无奈之色,维新派众人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此时屏幕前的你,见此情形,大笑一声,迈步上前,只见众人皆望向于你,面露疑色,而你环顾四周后开口道:昔日汉室衰微,皇帝羸弱,为铲除十常侍袁绍献计与何进召外戚入京勤王,而后孟德曰何需如此麻烦,除十常侍只需一狱吏而足矣。而今,慈禧假借训证之名祸乱朝政,致使朝野内外民怨沸腾,其行比那十常侍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当此人神共愤之际,只需派遣一位有志之士深入虎穴诛杀慈禧,慈禧若亡,则大事可定矣。

闻听此言,康有为,眼神一亮,面露激动之色道:义士所言使我等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此事若成,当得首功。

然而,这一提议立刻遭到了翁同龢的反对。翁同龢深知慈禧寝宫的戒备之森严,绝非等闲之辈可以接近,一旦刺杀失败,必将招致慈禧的疯狂报复,届时连光绪皇帝也将陷入危险之中。面对翁同龢的担忧,康有为却显得胸有成竹,他提及江湖上有一位威名远扬的壮士名叫大刀王五,此人勇猛无比,为人仗义,诛灭慈禧非此人不可。今闻此人与谭嗣同相熟,可差谭嗣同与此人沟通,然后令其扮做太监,事先藏匿于慈禧寝宫附近,待得夜深人静之时,我等与寝宫旁防火引人为号,王五趁机入内则事必成矣。倘若慈禧命大,行刺失败,也无大碍,想此人乃一江湖人士与在座之人无任何关联,则更不会连累到光绪皇帝。

翁同龢接着说道:即使行刺成功,诛灭慈禧,那么在朝堂之上如何向群臣交代,如若慈禧党羽趁机作乱,又该如何应对呢?

众人听罢,皆议论纷纷,而后又望向于你,只见康有为率先迈步向前,拱手抱拳道:敢问义士,此法既有你提出,料想必不会如此简单,还请与我等解惑。

屏幕前的你此刻内心犹如万马奔腾而过,心里说了,敢情这事还赖上我了,还好我早有准备。只见你先是上前抱拳回礼,然后整理下衣襟微微一笑道:此事我早有料想,我等不光要考虑刺杀后的计划,更要考虑之后的稳定以及如何控制局势,如何安抚朝野,以及如何推动真正的变法。

首先,一旦慈禧被除,要立刻紧闭宫门,严密封锁慈禧被杀消息,同时由光绪皇帝下急诏,以太后身体抱恙为由召醇亲王奕譞紧急进宫,待到醇亲王进入宫中,即刻带往面圣,皇帝陛下当先晓以父子之情,再陈述利害关系,并以高官厚禄为诱饵逼其就范。然后,再以太后名义下旨,就说急召商议变法事宜,将恭亲王奕诉和庆亲王奕劻诱骗至宫中,待其进宫之时,将恭亲王奕诉和庆亲王奕劻,于宫中分开软禁起来,随后让醇亲王奕譞去见恭亲王奕诉,告知其慈禧已死,并说服让其支持皇帝,那恭亲王奕诉,当年帮助慈禧诛灭顾命八大臣,而后慈禧竟然为一己之私利,将恭亲王奕诉排挤出朝堂,心中必生怨恨,如今再由醇亲王奕譞,这位慈禧曾经的支持者,现如今皇上的生父亲自去做说客,必是事半功倍。至于庆亲王奕劻,为人圆滑,善于逢迎,是个十足的投机分子,只需皇上对其恩威并施即可。不过,为防止事情有变,可让这三人一起立下参奏慈禧祸乱朝政的文书,以备后用,并一起对外宣称,慈禧是因病突然暴毙而亡。同时,准备一份详细的变法方案,在次日早朝之时,即刻颁布,以安人心。康有为点头赞同道:变法需有蓝图,我等已草拟《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此乃国之大计,须得万无一失。

这时,你转头看向谭嗣同,抬手抱拳道:接下来的事,还要有劳谭兄辛苦一趟。

谭嗣同急忙拱手回礼道:义士有用的上谭某的,请尽管吩咐,谭某为国之大计,必将肝脑涂地,全力而为。

听闻此言,你心中感慨到,谭嗣同果真是肝胆相照,豪气云天,于是说道:今大内之事,由康兄等众人辅佐皇上,再加上醇亲王、恭亲王、庆亲王等其他支持变法的大臣,朝堂之上已无大碍。唯有宫外尚有一事需要解决。李鸿章身为汉臣,虽有媚主固宠之嫌,但其督办洋务运动,支持维新,忠于朝廷,如其闻慈禧已死,料其必不会反。唯有荣禄是慈禧最忠心的鹰犬,又手握兵权,与慈禧关系甚近,不得不防。谭兄可带皇上密诏,去往天津小站密会袁世凯,告其现今慈禧已死,皇上当政,并许诺其高官厚禄,让其手持诏书,先行拿下荣禄,再夺其兵权,然后,领兵北上拱卫京师,如此大事可定矣。

众人听后皆赞此法甚好,光绪也频频点头

此时,但见翁同龢快步向前,朝光绪帝跪下后说道:秉皇上,此法虽好,但实行起来恐有艰难,太后虽有干政之嫌,但毕竟为大清国之太后,如若诛杀,必将引起朝野震动,殊不知人心善变,如三王临阵倒戈,再与朝中大臣联合起来反抗朝廷,该将如何,届时稍有差池将万劫不复,还请皇上三思,从长计议。

光绪闻听此言,沉默不语,面露难堪之色

此刻,只见康有为迈步向前,先是望了下跪着的翁同龢,然后对着众人慷慨激昂道:诸位,慈禧欲行废立之事已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今日之事,业已迫在眉睫,今诸位入宫议事,全为变法之计,自古以来必有忧国之心,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弱由于守旧,然后可以言变法,必深信变法可以致强,然后可以言变法,故变法者,首在变人,日本天皇变法驱逐幕府藩候,俄彼得大帝变法诛杀近卫大臣,所有非常手段都是为了变法,如若有冥顽不灵不从者,杀他几个一二品的大臣,这事就成了。

光绪听后为之一惊,眉头紧缩,翁同龢内心也极为震撼,

此刻,屋内众人皆不言语,安静的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你深知此刻不是出言的时候,于是默默的注视着在场的所有人。

片刻之后,翁同龢抬脸看到,光绪眉头似有舒展,嘴角微动,眼神逐渐坚定,心中暗叹不妙,光绪显然已被说动,不愿趟此浑水,随即主动向光绪帝说道,自己年老体迈,近几日越感力不从心,不能再侍奉皇上,请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康有为等闻言对翁同龢嗤之以鼻,光绪亦明白翁同龢不愿参与此事,但却理解他的选择,随即告准。

望着翁同龢离去的背影,光绪帝面无表情,沉默不语

翁同龢退下后,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言,称翁同龢虽已离去,但此事既已泄露,为防止其告密,不如将翁同龢先行软禁于宫中,待事成之后再做处置。光绪皇帝却认为翁同龢是两朝帝师,忠心可鉴,不会背叛自己。于是,康有为等人只得作罢。

随后,光绪皇帝又继续与众维新派人士,商议刺杀行动的具体事宜,当然这其中也有屏幕前的你。

那么屏幕前的你认为这次的行动会成功吗?如果成功又会改变历史的走向吗?

0 阅读:51

科学与文明

简介:科学不只有态度还要有温度,喜欢科学、热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