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这个名字在日本政坛并不陌生。当他终于坐上首相宝座时,谁也没想到一场政治和外交的狂风暴雨随即席卷而来。要问这位新首相给人的第一印象如何,他上任不久便似乎陷入了困境,动辄得咎。他上任之初就强硬对华,指责中国在东海和南海“以武力改变现状”,表面上看似要当个不屈的民族斗士,实际背后却掩藏着更复杂的动机和国内的施政困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荣茂观察。
面对内外压力,石破茂选择在国际上发力,先是在中国问题上挑起舆论,试图通过“狠话”制造强势形象,借此赢得民众支持。然而,很快的,他个人的光环就被政治丑闻打破了。涉及80万日元的政治资金丑闻一曝光,石破茂不得不面对指责和舆论压力。这样一来,他之前的强硬姿态瞬间失去了分量。有人说他是用强硬的外交手段来掩盖国内的无能,也许并非全无道理。
要是说丑闻只是政客必然的麻烦,那石破茂的公众形象滑坡更像是意料之外的一击。前脚刚被人揭穿政治资金问题,后脚就因为穿衣不整在国会上成了笑话。日本民众一度拿他松垮的裤子大作文章,戏称他“失去了腰带的支撑”,仿佛在暗示他在政治上也失去了支撑。形象固然是表面的,但在一个注重仪表的社会里,这样的失态让他彻底掉进了尴尬的深渊。支持率?显而易见,这种小事在日本政坛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其实,在党内石破茂的境地并不算太好。他向来是孤鸟一只,缺乏铁杆派系的支持。即便他依赖前任岸田文雄和菅义伟团队,也改变不了内阁里的派系矛盾横生的局面。派系问题向来是自民党内的一大难题,而石破茂似乎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去有效地整合这些分裂的力量。
除了内政的混乱,外交场上石破茂也并不顺风顺水。他提出的“亚洲版北约”构想,乍看之下是个大手笔,想靠着结盟抵抗中国的崛起。可是,不光中国不买账,连印尼、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也表示不满,认为他这种冷战思维的旧式外交会破坏地区和平。也难怪,多数东盟国家向来反对集团对抗,石破茂此举无疑将自己孤立于亚洲外交舞台之上。
谈到与美国的关系,石破茂其实还想做点大事。他提出修改《日美地位协定》的大胆提议,显然是在试探美国的容忍底线。问题是,这一举动在美国看来,简直是“逆天而行”,石破茂似乎低估了日美关系的复杂性。他可能忘了,日本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摆脱的。与其说他想让日本更加独立,不如说他是在用这种强硬的姿态转移国内的注意力。
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石破茂对华态度的变化之快。他上任之初摆出了一副强硬的面孔,不仅抛出了“亚太版北约”,甚至在多次公开场合对中国的行为进行指责。然而没过多久,画风一变。他开始放软态度,允许中国专家组参与福岛核污水的检测,还归还了象征中日友好的朱鹮。有人认为这是他展现外交柔软的一面,试图通过妥协来赢得一些国际上的好感。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他在推行强硬政策时碰壁太多,被迫转向缓和路线。这并不是因为他在外交上有何重大胜利,而是现实逼迫下的无奈之举。
石破茂的历史态度引起了不少讨论。众所周知,靖国神社问题一直是日本政坛的雷区,而石破茂却一反常态地承认南京大屠杀,明确表示拒绝参拜靖国神社。这一举动打破了日本右翼政客一贯的历史修正主义立场,尽管这为他在国际上赢得了一些好评,但国内的右翼势力显然不会轻易放过他。对很多日本人来说,这种承认错误的态度,无异于削弱了国家的自尊心,在右翼中失去支持,无疑会让他在国内政治中更加步履维艰。
石破茂的政治前景依然迷茫。他的执政风格和政策路线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试图通过强硬的外交策略来掩饰国内的弱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国际上做出妥协。内部派系的纷争、外部外交的孤立、加上公众形象的滑坡,石破茂的政治生涯看似充满挑战。如果他无法在短期内找到解决这些困境的出路,很有可能会成为又一个“短命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