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谨慎的日本,为什么在侵华战争中,不肯“见好就收”?

时事是个球 2024-08-18 20:54:33

靠平A拿下南京建业城,一年时间吞掉大半个中国,说起抗战年代日军究竟有多猛,相信每个学过近代史的人都有所体会。然而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还没成为我国“血仇”的日本,其实并不愿意全盘陷入战争之中。甚至,相对于蒋介石的“温和迎敌”,日方表现的还要更加社恐。那么,为什么七七事变之后,日方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宁可不眠不休也要拿下我们全境呢?

1937年7月7日,因为诡称“士兵失踪”,在卢沟桥一带驻守的日军试图强行闯入宛平城“搜宫”,并在遭到我们守军反抗后于凌晨直接炮轰我方境地,逼得我方向全国发出急电,宣告“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这就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怀的七七事变。关于这一次的战局变动,历史书上通常会告诉我们,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由此开辟了东方世界的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属于革命先烈的铁血革命正式开启。

但不为人知的是,三个月后的布鲁塞尔会议上,日方代表就直接向南京政府提交过“止战书”,表示希望能与中国握手言和。对于将南京大屠杀烙印在血液中的后人而言,日方的停战请求看起来就像个无厘头的笑话,毕竟这个守小礼而缺大德的民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且说的永远都比做的漂亮。所以在深思熟虑一番后,蒋介石干脆利落的拒绝了日方的和谈,表示会尽全力奋战到底。

按照当时的逻辑来看,蒋介石的选择是没错的。然而历史的讽刺之处就在于,如果不是蒋委员长的这个决定,南京大屠杀或许并不会出现。因为当时还没打红眼的日本,确实没想过拉长战线在异国他乡制造血腥的杀戮。如果它们的内心活动能用文字公开,恐怕当时的日本代表会大声高呼:我们也曾想要“见好就收”,可你们没给我们这个机会啊。于是在和谈屡屡受挫后,进入破罐子破摔模式的日本,走上了条侵犯中华的不归路,并且再也没有提过“见好就收”。

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日本。在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日本后来执意攻打中国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明明中国历来不缺兵法谋略,蒋介石也算身经百战,那他为什么与日方的和谈信号失之交臂了呢?

原因很简单。东滨岛国,狼子野心,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庙小妖风大的日本就种下了不安分的种子,虽然多次进攻都被我方化解,但其始终屡败屡战,丝毫不掩饰对宽广国土的觊觎之心。大明万历年间,日本名将丰城秀吉还曾打出过一招漂亮的“指桑骂槐计”:为了能顺利的拿下我国疆域,他致信朝鲜国主,要求其提供土地便利,方便日本军队由朝鲜向我们发动进攻。如果不是朝鲜国主断然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并求援中国顺利加强了军队防卫能力,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就连七七事变爆发前,这个所谓的“大和民族”还在我国搞过粮食收购的诡计,明面上收购国粮促进两国贸易往来,背地里打的却是阻断我军粮草供应,甚至破坏我国市场秩序的如意算盘。

可以说,中日邻国相邻上千年,日方从来没有一刻停止过吞并中国的阴险谋划,稍不注意,我们就可能落在了对方铺设好的陷阱里——也正是因为“前科”太多,在乍一听对方想要议和时,蒋介石才会近乎下意识的选择了拒绝。

这是中国放弃和谈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十分关键。那就是日本曾提出过的“新大陆政策”——在进入清朝统治后,我们的国际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无论是老牌帝国英法俄,还是新兴小国美利坚,都能大摇大摆进入这个大国的领土作威作福。1894年的甲午中日海战,更是让日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前所未有的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于是在《马关条约》正式落定后,那个被中国压着打了几千年的弹丸小国,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扬眉吐气。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的大笔战争赔款,让它们有了发展国内经济的底气,与此同时,一个“世界霸主梦”,也在那个弹丸之地悄然孕育。

因为井底之蛙不见天,大和民族错误的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方领土,都与那时的中国一样软弱可欺。如果它们能一鼓作气拿下中国,那整个东亚都将会是自己的地盘。所以在1927年6月,东京召开的东方会议就明确了日本后续几年的发力方向:征服朝鲜,然后拿下蒙古及满洲,再由华北南下控制中国,与德、意三分天下。

这是日本在那个年代里最大的“密谋”。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的每一个举动,都在一步步实现着“新大陆政策”: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1931年,东北沦陷,满洲成为日本第二个“大后方”;1933年,热河、察哈尔、河北北部相继沦陷,中国军队被迫后撤;1935年,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成立,22个县沦陷。

前有东北关东军无条件后撤,后有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叫嚣,任何一个国人,都不会相信日本突如其来的示弱与讨好。1938年3月,蒋介石就曾在日记里表示,如果日方有信誉,那和谈是可以的;但如果和谈后仍不免要继续战斗,那只会让中国陷入更危难的境地,和谈也就成了障眼法。

可以说,正是在这两大关键项目的考量下,日方并没有成功获取蒋介石的信任。轰轰烈烈的全国抗战最终彻底打响,曾被世界狠狠耻笑了一把的国民政府,开始改头换面,重新站在了反法西斯的舞台上。

当然,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我们当时的举动是非常正确的。毕竟真理永远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在没有足够的国力支撑的前提下,哪怕文谋策斗再厉害,都有被悔棋推翻的可能性。更何况,向来偷感十足的大和民族,示弱里也有自己的算计。

1937年的布鲁塞尔会议上,日方之所以破天荒提出和谈,可并不是因为什么良心发现。在一路平A攻破南京城后,本想大肆搜刮一番城内油水的日军扑了个空。它们意外的发现,此时的中国,好像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轻轻松松就能拿出上万两黄金白银的清政府了。哪怕是掘地三尺,南京都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城市,这里食物不充足,生产资源也有限,就连健康的工业正循环都遍寻不得。无论怎么威逼利诱,它们得到的也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当时乏善可陈的廉价劳动力。

而在那个打几个盹就能走完全程的弹丸之地,廉价劳动力毫无用武之地。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快的完成自己的“东亚共荣圈”,仅仅是1937年这一年,日本在军队上投入的外汇储备就高达三亿七千多万日元,如今自家国内被搞得通货膨胀,民众怨声载道,“香饽饽”中国也没有什么油水可捞,日军自然而然便想打道回府。

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战争初期,日方的黄金储备将近400吨,仗打了一年不到,这个数字锐减到了不足25吨;而从1940年到1946年,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拢共的经济收入也不过40亿元。单从经济利益上来讲,日军的这场侵略战,其实是亏本的。

所以在反应过来后,日本的老百姓首先不干了。眼看国内暴动就快要压制不住,日本天皇鬼使神差的想到了意识驯化:通过不断给国内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来维持自己后院的和平,以及前线的战斗信心。而这一决定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国内战斗意识强烈,举国上下开始以侵略中国为终极人生目标,最严重的时期,甚至还有日本妻子不惜以自杀的行动来逼迫丈夫加入侵华前线。

可以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拒不后退”,头号原因便是受到了军国主义的思想蛊惑,上至军队下至平民,思想都已经陷入不正常的癫狂,唯有在中国的土地继续前进,才能维持它们呼吸的频率。

除此之外,日方在国际社会的腹背受敌,也成为了推动其在中国战场上继续前行的幕后真凶。我们都知道,因为能源问题,自二战开始后,日本便与美国保持着密切的能源往来,通过输送经济利益,日方得以换取美方提供的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战争进行到末期,美日双方原本平衡的供求关系被打破,不再向日本提供能源供应的美国,意外成了日本的攻击对象。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自身利益受损的老美很快对日方展开报复,而国际社会的舆论及压力,更是压得日本喘不过气来。所以为了尽可能维持国内的和平,日本不得不一股脑扑在中国战场上,以近乎破釜沉舟的偏执来换取任何一丝能被攥在手里的利益。

但在战斗形式被彻底扭转的当下,大和民族的种种挣扎,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力度与威慑力。作为当事人,日方自然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但开弓没有回头路,它也如同离弦之箭一般,不得不在战火中磨尽所谓天皇的自大与骄傲。

如果时间能后退,恐怕重新来过的日方会在战斗开始前选择“见好就收”,只可惜鲜血与屈辱是无法被扭转的历史,无论它最后如何选择,其在中国罄竹难书的罪行,注定会遭到中国人民的迎头重击。

1 阅读:898
评论列表
  • 2024-09-07 10:10

    主要前期对手太弱,日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居然跑到太平洋,和美国打海战

    用户10xxx28 回复:
    不打也是死,没有资源了

时事是个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