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仇视犹太人诺曼底登陆日纳粹“帕斯特里欧斯行动”

寻芹评国际 2023-01-17 13:15:01

《圣经》中,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千百年来基督教世界的排犹主义产生于此,犹太人从此成为奸诈者、背叛者、贪利者的代名词。希特勒将这把愤懑的火烧到了极致,600多万犹太人被挫骨扬灰,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大悲剧。

德国人的排犹情结

犹太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其远祖是古代闪族的一支希伯来人。《圣经·旧约》中,上帝带着他们的祖先逃出了埃及,聚居在迦南地带(巴勒斯坦),曾建立繁荣的古以色列国和犹太王国。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了巴勒斯坦,上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剩下的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到世界各地(以欧洲为主)。而在欧洲,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徒普遍认为,是犹太人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因而犹太人应该受到诅咒。在那些流离失所的犹太人迁徙到欧洲之后,日子也并不好过,其根源在于,他们不信耶稣是“救世主”,只信仰犹太教。

◆1935年,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图中妇女挂着的牌子写着:“我是最下流的婊子,我只和犹太人来往。”男人的牌子写道:“我是一个犹太人,我只带德裔女孩进屋。”

在德国,存在着普遍的反犹情绪,自德意志国王建立“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后,历代德国皇帝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基督教世界反对犹太教的神圣任务。这种敌对的宗教感情世代在德国沿袭下来,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13世纪至15世纪,欧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同经商致富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欧洲基督教会为了维护基督徒商人、手工业者、技师们的经济利益,把竞争对手犹太人驱逐出去,他们被迫再次迁徙到东欧和美洲各地。

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民族自豪感极强的德国一直恶性蔓延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政客们发现煽动群众的反犹情绪可以减缓因经济衰退而引起反对政权的声浪,于是加倍把矛头转移到犹太人头上。一战时,犹太人大赚其钱,产生了许多富翁,欧洲许多的大企业、银行都是由犹太人经营的,战争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国力衰弱,通货膨胀高涨,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从未拿出过钱来帮助德国重整经济,在这个本来就排斥犹太人的国度里,更滋生出一种对犹太人的痛恨情绪来。

即使在二战结束审判战犯时,仍有德国战犯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没有丝毫悔意,脸上并无丝毫愧色。可见,对犹太人根深蒂固的仇视并不仅仅是希特勒只言片语所能造就的,它有着深刻的复杂背景。希特勒正是在这个反犹太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恶魔,他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气息。

希特勒的个人因素

基督教的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便被大人告知,犹太人是邪恶的化身。作为一个海关公务员的儿子,希特勒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一点。长久以来,人们对希特勒如此疯狂地对待犹太人一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希特勒的祖母曾在一个犹太富商家当帮佣,在与犹太人私通后生了他的父亲(私生子),这令他感到万分羞辱;二是希特勒小时候帮人擦皮鞋,一名傲慢的中年犹太人在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脚,给他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三是希特勒最亲爱的母亲在生病时曾请来一位犹太医生治病,其母去世之后,希特勒一直归罪于犹太人之手;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在浪迹维也纳期间与一名犹太妓女发生了性关系并因此而感染了梅毒,正是梅毒侵入了他的神经系统,使他产生一些正常人没有的狂躁、暴怒、妄想等症状。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整整花了13页的篇幅来描述这一疾病。他写道:“抗击梅毒——犹太人的疾病,应该成为整个日耳曼民族的任务……只有消灭犹太人,民族才能重获健康。”他把梅毒看成是犹太人散布的瘟疫。

希特勒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熏陶。那时,他在故乡林茨中学读书,历史教员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向他的学生们宣扬日耳曼民族主义,希特勒在那时便完全接受了这种令人陶醉的民族荣誉感,他在16岁时已经成为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即对所有非日耳曼民族的一切有着强烈的憎恨,而只要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切都有着同样强烈的热爱。在希特勒的一生中,19岁至23岁是他最难挨的日子,他在维也纳的街头流浪着,衣衫褴褛,后来靠画一些拙劣的画片求生。在这期间,希特勒阅读了大量的反犹书籍,增加了他对犹太人的仇恨。同时,他了解到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列宁都是犹太人,于是,希特勒决定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从精神上毁灭共产主义。西欧反动主义者有一种臆测,即犹太复国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及犹太富豪秘密携手,图谋世界霸权。从此,年轻的希特勒开始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犹太人的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

◆1944年,德国纳粹设在苏联卡累利阿的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二战中,约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

在维也纳的日子是希特勒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家庭不幸、个人遭遇、外界影响等汇成一股阴暗的仇恨潜流,这样,在步入政界之前,希特勒的人格基本上也已定型。一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在经济危机和《凡尔赛和约》的压力下,德国人普遍抱有愤懑、悲观与失望的情绪。此时的希特勒开始崭露头角,他的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讲激起了当时许多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宣扬日耳曼人是优秀民族,犹太人是劣等人种,以及一战的失败是由于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的幕后破坏等,吸引了一大批尾随者。政治上的投机使希特勒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盲目欢迎。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时,以他为首领的纳粹党已经发展到数百万人之众。大权在握后,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的疯狂报复。

最后解决办法

结合德国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思潮,希特勒不失时机地赢得了垄断阶级的支持,在登上德国总统的最高宝座之后,他以政府的宣传喉舌,极具煽动的演讲,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为灭绝犹太人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德国青年在他的蛊惑下加入了纳粹的阵营,把希特勒的理念看做是自己的理念。

1933年6月,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讲,说“要么雅利安人被消灭,要么犹太人从欧洲完全消失,两者必居其一”,把两个种族的矛盾推向了必须灭绝其一的高度。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有50万犹太人,其中包括许多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学者、技术专家、艺术家等,而善于经商和金融业的犹太人则控制着德国当时很多大公司、工厂、铁路。希特勒上台之后,迫害犹太人便成为正式的国策。许多犹太人不得不从德国逃离到外国,其中,竟然包括了29%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35年,纽伦堡法案剥夺了犹太人的德国国民权利,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而一个犹太人如与一个非犹太人发生性关系便系违法。1938年3月,德国军队越过了奥地利边境,那里聚居的45万犹太人开始遭受迫害。在迫害的过程中,纳粹合法地占有了犹太人的财产,希特勒本人就因掠夺了犹太人的印刷厂和企业成为富豪,而那些受迫害的犹太人则被打发进工厂和集中营为纳粹做着免费的苦工。

1939年,德国纳粹通过了一项“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办法”,先前的迫害变得更加疯狂。所谓“最后解决”就是种族大灭绝,灭掉所有犹太人就是希特勒的政治使命。在1943年一年之内,德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用毒气、火刑处死了250万犹太人。这是一种疯狂的种族大灭绝,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通通不会放过。其中不仅仅是血统纯正的犹太人,就是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德国人也会成为被杀戮的对象。

诺曼底登陆日 纳粹“帕斯特里欧斯行动”

诺曼底登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的登陆战役。它击溃了希特勒所谓的“大西洋壁垒”,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决定了德国纳粹在二战中的彻底失败。因而,它被世界历史永远地记载。可是,为什么要在1944年的6月6日6点30分进行呢?这里面大有文章。

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1年夏天,希特勒的侵略扩张嚣张到了极致。从北极圈以北,南至比利牛斯山脉,东至维斯瓦河,西达大西洋之滨的半个欧洲均成为德国的囊中之物。最后的东欧平原上最大的国家苏联,一直是希特勒最想征服的地方。6月22日4点30分,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施“巴巴洛萨”计划,发动了一次规模最大的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的苏联在战争初期接连失利,伤亡十分惨重。

丘吉尔首相在苏德战争爆发当天就发表了向苏联提供支援的演讲,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表明了向苏联提供外交援助的态度。东西方世界之间的争吵暂时停了下来,他们将联手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1941年10月1日,英国、美国与苏联召开莫斯科会议,签署了著名的《莫斯科宣言》,英、美两国同意在援助苏联的同时,在适当的时机开辟一个相对于苏德战场的第二战场。

斯大林太需要枪、炮、飞机和坦克了,而他更需要的,是把战火再次引向欧洲,这样将大大减缓他东线战场的紧张局面,才有可能缓过一口气来反败为胜。1941年是苏联红军在战场上最吃紧的一年,斯大林自7月起就多次写信要求英国在当年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英国政府对此犹豫不决,因为在二战中其自身也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无论从兵力还是物资上都严重匮乏。在这个时候仅凭英国自身实力开辟第二战场无异于送死。所以,丘吉尔一直在开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上不给斯大林明确的答复。

◆诺曼底登陆前,艾森豪威尔和盟军将领们在伦敦指挥部商讨作战计划。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多了一个最有力的盟友。开辟第二战场有了美国人的加入后,可行性就高了许多。1942年4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五个条件。可是,为什么却一直拖延到了1944年6月6日呢?

1944年6月6日6时30分

第二战场的开辟,主要以美、英联盟作战,因此只要任何一方有不同的意见这个战场就开辟不了。之所以斯大林早在1941年提出的建议被延至1944年,一是因为提出时美国未参战,英国缺乏实力因而时机不成熟;另一个原因是美国参战后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与盟友英国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尤其是在决定开辟第二战场的作战地点、时间的问题上,两个国家曾产生过严重分歧。美国军方坚持在西欧开辟战场,而丘吉尔则打算在地中海区域开辟。1943年11月,在开罗会议上,丘吉尔与美国马歇尔将军甚至吵得不可开交。丘吉尔建议在爱琴海上的罗德岛开战,他认为,如果攻占了这个岛,就可以抢在苏联人前面,从巴尔干半岛向前推进,占领罗马尼亚、奥地利和匈牙利。其意就是宁愿多些损失也不想让苏联人抢头功。可是,美国人并不同意他的观点,坚持要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差点没气晕了,他激动地扯着上衣翻领,口沫横飞地对马歇尔说:“我告诉你,我们英国皇家军队只知道步枪必须吐火,坦克必须奔驰沙场!”马歇尔将军与他针锋相对地说:“假如让我决定的话,我绝对不会让我们的士兵去那个该死的岛上送死,不,上天可以证明,绝不容许!”其口气更加坚定。最后,不管丘吉尔多么不愿意,在作战实力大大超过英国的美国人的说服下,双方终于达成了在1944年5月发动“霸王行动”的共识。

为了实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美英双方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指挥官。盟军以美国艾森豪威尔为最高总司令,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将军则担任陆军总司令一职。一时间,他们齐集于英国伦敦,确定以法国北部的诺曼底海滩为登陆地点。为了避免让德国的情报机构知道“霸王行动”的登陆地点,盟军做了大量的保密和欺骗敌人的情报工作。后来,竟然成功地让希特勒误以为是在法国加莱地区登陆,并把大量的德军主力部队调到那里防备。

地点是定了,可在登陆时间的问题上却让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作了难。要知道,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气象条件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当时,空军和陆军要求在一个月明星稀、能见度较好的气象条件下登陆,以便于发动火力打击,而海军则提出,最好是在月黑之夜登陆,能见度低才能使德军不便于发挥岸炮火力。三军只有在低潮时登陆的要求是共同的。如何满足不同军种不同气象的天气条件,可真是一个大学问。直到6月4日,盟军得到的气象分析仍旧是“云层低、风大、波涛汹涌”。怎么办呢,战势不等人啊?艾森豪威尔命令盟军负责气象的军官斯塔格迅速拿出一个适宜作战的时间来。经验丰富的斯塔格明白,此时287万人均已做好战斗准备,容不得拖延时间。经过一天的分析,他终于算出了一个相对适宜的作战时间,即6月6日。在5日的一场大雨之后,6日将有一段36小时的宜于三军作战的时间。艾森豪威尔在仔细听取他的报告之后,沉默地思考了一阵,然后,从嘴里吐出了三个字:“Let’s go!”

◆1944年6月6日的奥马哈海滩,负重几十千克的美军第一师的士兵们正涉过齐腰深的海水,顶着德军的炮火和机枪的扫射,向着滩头前进。对于他们来说,冲上奥马哈的滩头不仅代表着胜利,还意味着暂时的安全。

就这样,历史在这里在这个时间定了格,1944年6月6日6点30分,庞大的海陆空三军共287万人,如潮水一样向希特勒吹嘘的“大西洋壁垒”奔去。

巴顿缺口之谜

诺曼底登陆战是世界上第一次由盟国诸名将亲自操刀的军事盛宴。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巴顿,全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他们的领导下,诺曼底登陆像一把致命的匕首,插向第三帝国的心脏,其缜密的战术配合,“出奇”情报战的胜利,超低的伤亡率,无一不显示出精兵强将们在军事上的完美演绎。不过,如同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完美的,在整个诺曼底登陆作战中,仍然显示出战术配合的欠缺来。“巴顿缺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1944年8月12日,盟军把德国第7军团以及一个装甲军团包围在阵地东端,只剩下法莱斯和阿干坦之间的一个缺口还没有封住。盟军只要封住这个缺口,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口袋,将德军装在这个口袋里,打一场漂亮的围歼战,提前结束二战。可是,这个本应由巴顿将军统领士兵去进行封堵的缺口,却因一个突然的命令而暴露在德军面前,导致数万德军在8月20日盟军的包围圈封合之前溜之大吉。这次安全大撤退被称为“德军的敦刻尔克”,德国历史学家苏拉姆教授描述道,“在德军这一撤退行动中,敌军得以切断并且歼灭全军的机会也就一去不复返”。8月12日,巴顿率领的第三军团进抵阿干坦,只要他在此时向北急进12英里,就可以到达法莱斯,与加拿大人和波兰人的军队会师,整个德军将陷入包围圈中。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13日,巴顿的侦察部队已经接近了法莱斯,途中接到一个奇怪的命令,要他们撤回阿干坦。后来,这个缺口足足敞了一星期之久,德军当然溜了。

作为一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巴顿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下达这个奇怪命令的人,必定是比巴顿军衔更高的将领。而在当时,只有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地面部队指挥官蒙哥马利、美集团军总司令布莱德雷的军衔比他高。是谁给巴顿发布的命令呢?领导第21集团军的,正是地面作战总指挥蒙哥马利将军。当时,蒙哥马利直接指挥下的英国、加拿大部队正在法莱斯缺口的一侧,从8月7日起,他就对法莱斯发动了代号为“总体作战”的攻击计划,至10日,距法莱斯还有7千米路程,作战双方均损失惨重,蒙哥马利的部队被德国人死死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此时,只有在不远处的巴顿部队能完成封闭包围圈的任务了,可是,正在巴顿向法莱斯前进之际,却被美集团军总司令布莱德雷电告不得继续向北移动,如果有小部队已经进至“法莱斯附近或者到达阿干坦以北,即应撤回。”这道指令后来成为盟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引起争论的一道指令。巴顿和他的第15军团大感意外地眼睁睁地看着数万德军从“缺口”蜂拥而出。实际上,布莱德雷并不是命令的发布人,他对撤回的指令也怒不可遏。

◆并不是每一处的海滩都带给了盟军巨大的伤亡,在犹他海滩登陆的美军第4师和第90步兵师就相当轻松和从容。他们所攻击的地区只有一个连的德军驻防,在3个多小时的战斗中,美军只伤亡了197人,还不到预计的1/10。

D日登陆有必要吗

在盟军积极备战“霸王行动”的时候,德国人在干什么呢?希特勒让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两位元帅到西线战场上抵抗意欲登陆的盟军。虽说戈培尔把“大西洋壁垒”吹嘘得如同铜墙铁壁,但国内有作战经验的高级将领都明白,德国一旦开始两线作战就是失败的开始!而这个失败已经在所难免了。对此,德国反情报机构负责人威海姆·卡拉瑞斯早已明了,早在4年之前,他就加入了反纳粹的“黑色管弦乐队”组织,并成为其中的灵魂人物。他们一直努力设法得到美英等国的支持,致力于除掉希特勒,早日结束战争。然而,盟军对他们的建议总是不予理睬。

身为德国情报机构负责人的卡拉瑞斯明白,盟军将要在1944年6月的某个时候发动一次大的进攻,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大批兵力集结在英吉利海峡一侧,卡拉瑞斯不会不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这个一向谨慎的人在这时已经将“谨慎”二字抛到九霄云外了。在5月下旬,他托一名可靠的法国地下组织人员给英国军情六处领导人曼茨写了一封信。信上再次要求盟军与“黑色管弦乐队”合作,以避免即将发生的战事。可是,他却不知道盟军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志在必得的他们刀已出鞘,不会理睬他的建议。英国军情六处领导人曼茨给他回了一封信,要他到巴黎的圣安基娜修道院去取回信。

这是一封事关生死的绝密信件,为了挽救德国,尽量减少人员伤亡,他决定铤而走险,做最后的尝试。1944年6月4日下午6点,卡拉瑞斯来到位于巴黎的圣安基娜修道院,在一位嬷嬷的卧室里,他与法国地下组织(该组织在当时受英军情六处的指挥)领导人阿莫德上校见了面。两个敌对势力的领导人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情形下聚在了一起。阿莫德将曼茨的信交给他。卡拉瑞斯戴上眼镜,开始仔细地阅读这封至关重要的信的内容。一片安静之后,他失望地叹了一口气,说“德国完啦”。

36个小时之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至于战场上的伤亡,有艾森豪威尔的话语为证,“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下全是死人和腐烂的尸体……”

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说,如果盟军和德国内部反纳粹组织合作,除掉希特勒,停止战争将会大大减少伤亡。著名的德裔美国历史学家卡罗来斯·冯·鲁迪查在战后长时期内宣传,如果避免这场战争,数百万将士和平民就会免于伤亡。众所周知,德国国内在战争后期已经有许多人在反对希特勒,1944年7月20日的刺杀事件就是一个明证。可惜的是,盟军的目的是要彻底摧毁这座城,扫除一切纳粹分子及其精神。因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必须而且要彻底。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二战结束之后,丘吉尔首先站出来承认,英美联军在战时没有对德国内部的反抗力量予以理会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纳粹“帕斯特里欧斯行动”

二战之中,战火始终未烧到美国本土,对美国而言这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自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宣布参战,不甘示弱的希特勒率先向美国宣战,并决定先下手为强。如果不是德国的“帕斯特里欧斯行动”败露,相信宁静的美国在那个时候也并不太平。

“帕斯特里欧斯行动”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远在柏林的希特勒闻知此事不无气恼地说:“为什么要惹那个美国人?”希特勒并不愿意同强大的美国作战,可是美国一旦参战就极有可能成为德国最强硬的对手。一番分析之后,希特勒决定率先向美国宣战,先下手为强。为了给那个远在美洲的巨人一记重创,希特勒责令德国军事情报机构到美国本土搞一些破坏活动,让美国人吃些苦头。

于是,德国军事情报机构策划了一个“帕斯特里欧斯行动”,行动的主要目的是派遣熟悉美国的德国间谍到美国大城市发动炸弹袭击,包括火车站、犹太人商店、化工厂、水电厂以及重要的运输船只等。很快,他们招募了在美国生活过的一批纳粹间谍,并对他们开始了简单的训练课程。该课程名为“破坏课”,间谍们首先要学会如何隐藏身份融入美国社会、如何使用炸药、如何使用隐形墨水书写、如何炸毁铁轨以及如何驾驶火车等,此外,还要学习各种间谍技巧。他们还被带到德国的铝工厂、火车站、水渠和其他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中他们被告知,同类工厂中哪些地方是最易袭击的。最后共有8名纳粹间谍通过了测试,他们分成两组参加了密谋袭击美国的“帕斯特里欧斯行动”。

行动开始

1942年6月14日,一艘潜艇载着第一小组的4名纳粹间谍经过19天的秘密航行悄悄驶近美国东海岸,在浓雾的遮掩下,头目乔治·达斯奇和3名同伙在纽约长岛的阿马甘塞特海滩悄悄登陆。上岸时他们携带了大量高能炸药、雷管装有硫酸的水笔,此外还带着9万美元现金。几天后,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附近的彭特维德拉海滩,第二小组的4名间谍也秘密登陆。

或许是美国经济的强盛与和平的景象感染了间谍头目达斯奇,在纽约市转了几圈后,他改变了袭击美国的念头,并决定向联邦调查局自首。可是,当他来到纽约联邦调查局分部时,那里的特工们压根儿不相信他供述的话,反而将他当做了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达斯奇决定到位于华盛顿的联邦调查局总部去自首。这个时候,他的另外3名纳粹同伙正在纽约的夜总会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显然,他们也忘了“袭击美国”的任务,而将大部分时间消磨在纽约一家妓院里。达斯奇到达华盛顿联邦调查局总部后,一开始总部官员也不相信达斯奇的“鬼话”,直到他将随身包中的84000美元全都倒在桌子上,联邦调查局总部才开始认真对待这个疯子的“供述”,并最终相信他说的一切全是真的。当时胡佛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立即命令联邦调查局特工和美国警方展开了大范围的搜捕行动,到6月27日,另外7名潜入美国的纳粹间谍被一一捕获。

◆谁是潜伏的间谍?大街上,商场里,可能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从衣着外貌,甚至言谈举止上,谁也不能分辨他们。间谍们善于把自己隐藏在普通的人群之中。

0 阅读:4

寻芹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