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家产,究竟要在什么时候传给孩子?
孩子认为,肯定是越早越好。而父母一般都比较犹豫,怕这怕那。从此刻开始,双方的利益就产生分歧和冲突了。
父母的财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终也是要传给孩子的,可为什么无数父母都犹豫不决呢?
因为晚年养老这个阶段,不太好过。
还没有到晚年,很多人都倾向于“养儿防老”。觉得自己养大了孩子,孩子就该给父母养老,这是天经地义的孝道。
等他们到了晚年,就会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养儿防老”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是“孝道”二字可以解决的。
02
一位老人悲叹:将家产给了孩子,我后悔了。
陈大伯60岁刚退休的时候,就跟老伴商量,将大部分的家产都传给了两个儿子。基本上,做到了平均分的公平。
继承了父母的家产,两儿子都比较兴奋,还跟父母信誓旦旦地说,你们信任我们,我们也会负责,让你们晚年无忧。
听了两儿子的话,陈大伯夫妇内心暖暖的。那几个月,两儿子每隔几天就买各种礼品、手信、水果回家,生怕亏待了父母。
陈大伯逢人就说,自己的儿子有多孝顺,对父母有多好。
一年过去了,情况貌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两儿子回家的频次减少了,对于父母也愈发不耐烦了,大儿子更是在某些琐事上,跟父母对骂了起来。
逐渐衰老的陈大伯夫妇,也只能安慰自己,儿子他们只是生活压力有点大而已。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某一天晚上,陈大伯不小心在冲凉房摔倒了,需要叫救护车去医院,此后就住院治疗了。
03
住院的那天晚上,老伴就打电话跟两儿子说明了情况,希望他们可以出钱出力。毕竟,老两口的家产都给了他们了。
大儿子本来就脾气暴躁,听了母亲的话,更是隔着电话大骂起来,说父亲就喜欢搞事,拖累了后人,让后人的处境雪上加霜。
二儿子没有大儿子脾气暴躁,但也比较不满,还说自己工作特别忙,根本无法请假,父母应该体谅,不该给他们出这些难题。
两儿子的这些话,让老伴听得心寒了。瞒也瞒不住,所以她把两儿子的态度,告诉给了陈大伯听。
躺病床上的陈大伯,听了老伴的叙述,不知不觉就呆滞了,若有所思起来,随后连连悲叹,感慨了一句“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他才刚生病。
还没有分家产,两儿子对父母的态度特别好;刚分家产那几个月,两儿子更是鞍前马后,给父母买吃的穿的,特别孝顺。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家一无所有,需要求儿子帮忙了,儿子却毫无耐心,甚至满是责备。前后形象的反差,特别大。
04
分家产前,跟分家产后,为什么儿子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呢?
跟“制衡”二字有关。
家产都在父母的手上,子女还没有继承,等于父母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有着主动权。不论父母怎么要求子女,子女也都一一听从。
这一一听从,并不是看在至亲的份上,而是看在家产的份上。每一个子女,都害怕父母不把家产分给他们。
子女的需求,是家产。父母把握了家产,无异于拿捏了子女。这就注定,有家产在手的父母,可以受到子女的尊重,哪怕让他们端屎端尿,他们也心甘情愿。
如果父母一退休,就把家产给了子女。有了家产的子女,就容易变得有恃无恐。哪怕父母要求什么,子女也不会去做。
为什么?因为子女的需求被完全满足了,父母已经没有任何的手段可以拿捏子女了,完全处于弱势的一方。
制衡,失衡,就在一瞬间。
05
写到最后
人到晚年,亲情靠得住吗,亲生子女靠得住吗?
这个问题,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父母的家产还没有分给子女,那子女就靠得住。父母的家产分给了子女,子女不再需要看父母的脸色做人,就愈发靠不住了。
唐玄宗的儿子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天天担惊受怕,对于父亲唐玄宗更是言听计从,不敢有什么逾越。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出逃蜀地,而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直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从那一刻开始,李亨一改常态,不再有任何的儿臣姿态。
哪怕迎接唐玄宗回京,李亨直接让年迈的唐玄宗到冷宫居住,不管父亲的死活。就算父亲被宫人欺负,李亨也熟视无睹,满是冷漠。
还未得到,就低声下气。已然得到,就翻脸不认人,毫无感情。这就是现实的人性。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