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第一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之一,也是杨靖宇将军直接领导的部队,这支队伍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十余年,在上千次的大小战斗中,先后消灭了敌人万余之多。
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是依靠不畏牺牲的非凡勇气,同时还有在极端劣势的条件下,杨靖宇灵活、智慧的作战方式,曾在抗联第一军第1师的赵明山老人就回忆,“那时候,杨司令脑子里的主意,“板正”着呢”。
赵明山是辽宁桓仁县(即今新宾县)人,他参加抗联还是跟着老乡赵文喜一块去的,日军侵占东北后,赵文喜带着几十个穷苦弟兄和乡亲投奔了杨靖宇,成为了抗联第一军的一份子。
之后,赵文喜等人被编为第一军1师桓兴自卫队,而赵文喜则担任自卫队大队长,他的直接上级领导,是1师的师长程斌。
而在1936年的12月,1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当时在桓仁县榆树乡有一个日伪警察署,担任警察署署长的孙海臣,早些年是鱼肉乡里的恶霸,带着一帮酒肉兄弟欺男霸女,当地百姓对他们是恨之入骨,但奈何孙海臣手里有不少武器,甚至还有轻机枪,所以民众也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而日本人来了后,孙海臣则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投靠,并向日军表示,自己和自己手底下那点人马,任听驱使。
由于他的“主动”,让日军极为高兴,所以当即就让他当了桓仁县榆树乡警察署的署长,还给他配发了一小部分武器。
这下,孙海臣更得意了,除了继续鱼肉乡里、欺压百姓之外,他还遵照日军的指示,大肆抓捕抗联队员,对于那些给抗联通风报信和送物资的村民,也是相当狠辣,只要被他抓到,最轻的也得被毒打一顿。
而当地的百姓,对这个孙海臣更是恨得牙根儿痒,大家都说他是“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但由于孙海臣有枪有人,乡亲们也只能干着急却无可奈何。
并且,孙海臣也知道自己因为作恶多端而招人恨,所以平日里行事极为谨慎,每逢外出必然带一大帮人前呼后拥,不仅如此,他所在的警察署,也被他修成了碉堡一般,除了坚固的高墙大院外,警察署的四个角落还有炮楼。
平日里,孙海臣大多就藏匿在警察署,所以乡亲们就算想出口恶气,也找不到机会。
而抗联第一军第1师所接到的任务,就是要除掉孙海臣这个民愤极大的家伙,一来为百姓报仇,二来则是打掉日军在桓仁县外围的联络点,以方便今后拿下桓仁县。
任务下达后,1师师长程斌暗中到警察署周边进行了侦查,对于如何打下警察署,他心里也没个主意,主要是警察署被孙海臣修的十分坚固,所以要是强攻的话,敌人躲在碉堡里以逸待劳,抗联就会损失惨重。
所以,程斌只得放弃强攻的想法,但他又尝试着“引蛇出洞”,就是让老百姓去警察署报告,就说来了大股的“胡子”,从而把孙海臣给引出来。
结果,这个孙海臣也是极为精明,压根儿就不上当,还是躲在警察署里不肯出来。
这下程斌就有些犯难了,而就在这个时候,杨靖宇来到了1师,在听说1师遇到的困难后,他就给大家传授一个妙计。
这个妙计也很简单,就是乔装打扮后向敌人发起袭击。
具体的策略,是让桓兴自卫队的赵文喜,带着自卫队的战士伪装成“胡子”,然后1师的精锐则装扮成日伪军,在“抓住”这些“胡子”后,再以视察检阅警察署为理由,把孙海臣和他手下的伪军给引出来。
只要计划成功,那孙海臣就跑不了了。
而之所以先上演“抓胡子”这一幕,为的就是让孙海臣相信放下戒备,相信这真是日伪军,只有这样,才能让计划顺利进行。
在安排完之后,大家摩拳擦掌,很快就分头行动起来。
赵文喜等人开始各自打扮,而1师的侦察兵则趁着夜色把警察署通往外界的电话线全部剪断,最后,会说日语的1师参谋长李敏,和一名战士则装扮成日军模样,前去警察署通知孙海臣,就说桓仁县的日军守备队长将来要警察署检阅部队。
果然,正如杨靖宇所料的一样,这孙海臣在最开始并不是太相信,但他又拿不准,眼见于此,扮演“胡子”的赵文喜等人出场了。
在1930年12月10日这天上午,榆树乡突然响起了枪声,只见一帮“胡子”骑着马呼啸而过,由于老百姓不知道这是假“胡子”,所以一时间惊叫连连,四处找地方躲藏。
这一幕,都被站在警察署高处的孙海臣看到了眼里,而没等他有所琢磨,又一阵枪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随着望远镜里的视线转移,孙海臣就看到他再熟悉不过的一面膏药旗,再一看,只见一帮“日军”带着一帮“伪军”,正在追赶那些“胡子”。
看着这些“日军”一边放枪一面追着“胡子”往后山跑去,孙海臣就基本上已经相信了,而没过一会,当他看到“日军”凯旋而归,并且队伍里有几个被五花大绑的“胡子”时,更让孙海臣没有了丝毫怀疑。
于是,孙海臣赶紧招呼手下,在警察署门口列队欢迎,毕竟他再胆子大,也不敢去得罪日军。
就这样,孙海臣从固若金汤的警察署里走了出来,与手下一起站在大门口,点头哈腰的等着日军的到来。
但孙海臣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来到他面前的“日军”和“胡子”,居然都是抗联的人,当然这也不怪他笨,实在是抗联的演技太好了。
等到“日军”走到近前时,孙海臣赶紧上前一步,对着中间那个坐在马上的“日本军官”深鞠一躬,嘴里不停地说,“太君辛苦了,太君辛苦了”。
而这个“日本军官”,实际上是1师1营的机枪手丁三。
丁三在少年时,曾跟着家人和日本人打过几年交道,所以会不少日语,因此在制定这次计划时,杨靖宇特意让他假扮日本军官。
此时的丁三,看到孙海臣点头哈腰的模样,又想起前不久还有战友就是因为孙海臣的抓捕,最终惨死在日军手里,所以他的心里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当场掏出枪毙了这卖国求荣的家伙。
而在丁三身边的,正是扮演翻译官的1师参谋长李敏,他看丁三脸色不对,赶紧偷偷用手拽了一下丁三的衣服,意思就是让他不要冲动。
李敏这一拽,才让丁三冷静的下来,随后他脸色一扳,一连串日语就从他嘴里叽里咕噜的说了出来。
而等他说完,李敏马上就进行了“翻译”,他严厉的斥责孙海臣,“太君说了,你们通匪”。
这话可把孙海臣吓得够呛,毕竟通匪的罪名太大了,要是太君发火,那当场把他枪毙都有可能。
于是,孙海臣赶紧赔笑说,“太君我们冤枉啊,我和弟兄们对皇军可是大大的忠心,怎么敢通匪呢?”
而丁三则骂了一句“八嘎”,然后用生硬的汉语说,“你们要是没有通匪,刚才我们在追击“胡子”的时候,你们怎么不出击?你们的良心,大大的坏。”
随后,不等孙海臣辩解,丁三一个眼神示意,一旁假扮成日伪军的抗联战士一拥而上,二话不说就把孙海臣以及其手下的武器给缴了。
由于是“太君”缴械,孙海臣也不敢乱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任由“太君”们动手。
一直到确认把孙海臣一伙的所有武器都缴了后,李敏和丁三他们才放下心来,随后马上叫战士们把孙海臣给绑了。
最终,李敏站在一处高台上大声对那些伪警察说,“我们是抗联的队伍,现在给你们一个选择,愿意跟我们一起打日本鬼子的就跟我们走,不愿意的就回家,我们也不为难,但是从今以后,要是还为虎作伥帮助日本人欺负同胞,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就这样,原本固若金汤的榆树乡警察署,被杨靖宇的一个妙计给拿下,前后基本上没啥损失,还缴获了40多支长短枪支。
这种用乔装打扮的方式对敌人发起袭击,是当时抗联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段,也是杨靖宇将军三大绝招之一。
而杨靖宇将军的另外两大绝招,则分别是半路埋伏和长途奔袭,在1937年,桓兴自卫队的赵文喜,就在杨靖宇将军的指挥下,参与了一次战果辉煌的伏击战。
1937年7月,杨靖宇得到线报,说有三辆日军的物资运送车将会抵达清原县,车上不仅有补给,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武器。
而当时抗联最缺的就是像样的武器,所以,杨靖宇就决定提前埋伏,把日军的这批物资给“截胡”了。
当然,想“截胡”日军也不是件容易得事情,第一日军在沿途会加强警戒,第二则是护送物资的日军想必也不会少。
所以,怎么才能一击得手,需要好好的谋划一番。
在带人观察了前往清原县的沿途道路后,杨靖宇选定了一个叫做松木岭的地方,这里地势较高,可以很好的观察日军车队的动向,同时植被、树木茂盛,也便于抗联战士们隐蔽。
选好地点后,杨靖宇开始分配埋伏兵力,其中,抗联第一军3师的主力埋伏在岭上两侧,而桓兴自卫队则埋伏在岭下,只待发起3师向日军发起攻击后,截断日军的后路。
一切准备就绪,战士们也各自到位,在经历一夜的埋伏之后,在第二天的一大早,远处就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而藏在观察点的侦查员报告,日军的车队来了。
日军这边带头的是少佐冈田,此人极为机警,在进入松木岭范围后,就命伪军在前面开路,同时站在汽车上,不住的用望远镜观察着附近的动静。
而到了松木岭岭下,也就是桓兴自卫队埋伏的不远处,冈田更是让车上的日军士兵下了车,呈散兵线往前搜索前进,而汽车则在后面缓慢跟随。
这下,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桓兴自卫队的队长赵文喜更是紧张到不行,好在冈田只是命士兵搜索了一小会,看没有异状,一声招呼,日军士兵和伪军就上了车,准备加大马力,快速通过这一带。
看到日军想走,3师政委周建华一声令下“打”,随即,大家伙儿手里的枪便愤怒的吼叫起来。
而赵文喜当时的位置,刚好距离日军车队没多远,因此,他在听到命令后,操起手里的歪把子,对着冈田乘坐的那辆汽车驾驶室就猛打了起来。
一时间,松木岭的岭上和岭下,枪炮声响成一片,而突遭袭击的日军当即被打的晕头转向,有的直接被打死在车里,有的侥幸从车里出来想逃跑,结果则被3师的战士一一毙掉。
最终,这场战斗以抗联大获全胜告终,战斗中不仅击毙了少佐冈田和数十名日军、伪军,还缴获了不少的枪支弹药,其中还有两挺轻机枪,以及包括望远镜、军用地图等多种物资。
实际上,包括化装以及埋伏发起袭击,都是游击战的一种,而这种战斗方式也是当时东北抗联采取的主要战斗方式,他们在不断的袭扰敌人中,消耗、牵制了敌人,同时也让老百姓看到,抗日队伍是不会放弃的,总有一天,会收复原本就属于我们的土地。
而这,就是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