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产的消息很多,私信好多问的。
4月30号的重要会议,首次提及的一句话是:“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消化存量,优化增量,这是定下了大方向。
存量是啥?商品房库存。
增量是啥?购买力呗。
这么一说就清楚了,你看最近的各种政策,要么是为了去库存,要么是为了增加购买力。
接下来咱们捋一捋哈。
增量政策大家都看到了,成都全面放开限购了,北京没松5年社保,但放松了5环外额外买一套,这些政策一股脑都在五一前后出来,当然不是巧合。
至于能吸引多少购买力,见仁见智。
今天聊的重点是:存量政策有啥?
比如,自然资源刚发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暂停拍地。
看到暂停出让,是不是破天荒第一次?
好家伙,不少标题“涨价去库存”的口号都喊出来了。
要么说互联网没记忆呢,我敢说,大惊小怪的,一定是最近几年刚关注房地产的。
所谓的36个月暂停供地,5年前就有了,不光有,那时候规定的更细,用的是“库存五分法”。
来,我上个权威信源的出处。
36个月以上的,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适当减少供地。18-12个月的,持平。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要显著增加并加快供地。
这是5年前一模一样的手段,拿到2024年用了。
新鲜吗?一点也不新鲜,老招数,恰恰说明这事不急,如果真是特别急切的“去库存”,直接一刀切不就完了。
唯一的区别在哪呢?库存积压程度不一样。
去化周期,易居,中指,中原,每个机构的测算方法可能不同,标准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我们按易居的算。
2019年,100城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只有1个,是福建漳州。
2024年3月份,还是易居的100城统计,36个月以上的城市变成了41个,韶关、西宁、舟山、洛阳、哈尔滨、嘉善、晋江、 泉州、唐山,全都超过3年。
此一时,彼一时。
疯狂的时候再多的库存也能消化掉,架不住买房的胃口大。不想吃的时候,两口米饭都咽不下去,胃饿小了。
这两天很多人说,这不让拍地了,没卖地收入可咋办?
想多了兄弟。
我的结论恰恰相反:停止卖地,反而会缓解一些城市的财政压力。
1,将近一半的城市库存都超过了36个月,这些城市就算拍地,能卖上价吗?
过去两年,开发商什么状态?
现在除了中海华润保利招蛇这些央企,华发建发越秀这些地方国企,满打满算再加上滨江龙湖新城这些民企,还剩下谁了?
进面粉的面包店,丧失做面包的能力了。
既然本身就卖不出去地,就连去化周期小于18个月,12个月的都卖不出去,那索性不卖了,就坡下驴,顺理成章。
2,再往深处想想,地卖出去了多少?谁拍的?
2024年1-3月,土地出让金是4880亿,相当于峰值2021年的36%!
卖出去的地少了三分之二,这不算什么。
更重要的是,仅有的卖出去的土地里,还有不少都是城投在托底。
华西证券的数据,3月份,城投拿地583亿元,占比高达36%。
再细分看地区,3月浙江城投拿地占比高达51%,江苏城投拿地占比40%,河南、山东占比高达54%。
城投的开发能力很弱,也就意味着:这些土地的开工率非常低。
克而瑞统计,2021到2023年,城投公司拿地项目开工率只有25.23%,开售率只有15.91%。
耗费巨资拿的地,开不了工,卖不了房子,也就赚不到钱,只能挂在账上融资,但这笔钱又加重了债务压力。
城投和地方财政,本来就是一家人,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一级开发,这两年又肩负了保交楼的重任。
自己化债都来不及,还要硬着头皮去维护卖地收入的稳定,这不是负担是什么?
地卖不动,还要自掏腰包去拍地,还要建保障房,要保交楼。。。
所以,熟悉的36个月配方,本身就翻不起一丝涟漪的土地市场,暂停土地出让,对这些城市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说了这么多,我就一个意思:这跟曾经的“去库存”力度,不在一个级别。
时过境迁,历史也不可能重演。
所以,我理解的“消化存量”,是让市场自己慢慢修复,而不是所谓的用涨价去库存、历史性时刻、重复2016之类的词来形容。
有人说不是的,这次是政策强力干预,除了暂停拍地,还有茫茫多的城市都在搞“以旧换新”。
没错,这也属于“消化存量”的政策之一。
暂停拍地针对的是新房,以旧换新针对的是二手房。
但是等等,蓝白想说,房子的换新,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难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今年我非常看好家电和汽车换新对消费的拉动,但说实话,房子这玩意动辄百万,一辈子可能也就腾挪两三次,不像车和家电一锤子买卖那么简单。
华创证券报告总结了三种换房的方式:
1,旧房收购,国资平台收购居民二手房,这些钱再去买新房,郑州、无锡、宣城就是这种。
2,优先推介,房企和中介合作,优先推愿意以旧换新的房源,扬州、重庆是这种。
3,税费优惠,换新的话可以简化过户流程,减免契税之类的。
第二种和第三种不用多说,什么叫优先推介?那只能鼓励、提倡,不能强制,税费补贴新房就有,吸引力难免打折扣。
大家关心的都是第一种,但体量太小了。
郑州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2024年计划完成一万套,只占郑州去年二手房销量的9.8%。
一万套真不少了,宣城只有100套,无锡限额200套,太仓603套,启东50套。
所以,国资收购二手房换新房,能不能给行得通,就看未来两年的郑州了。
换房跟换家电换车不一样,家电和汽车靠的是财政补贴,真金白银。
地方国资收购二手房再换新,是要形成市场化模式的,否则银行的贷款怎么还?楼盘施工怎么能持续?
收了你的房子,不是说想去哪买就去哪买,得去买国资开发的新房,还要补差价,地段怎么样?户型怎么样?比市价便宜多少?
现实往往比预想更复杂。
放开限购,高库存城市暂停卖地,二手房换新,无法复制8年前的周期,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修复供需,而不是逆转供需关系。
我想再重复我的观点:城市白名单融资机制,才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真正能稳住房地产的重要手段。
高善文的报告里提到,几乎所有国家,楼市泡沫破裂两年后,新房与二手房同步量价齐跌,但我们的二手房销量反而是增加的。
以2021年6月为分界,之前是期房销售比例极高,恒大之后,现房销售逆袭。
二手房成交和现房比例增加,背后肯定有交付风险的挤入。
哪些城市白名单融资推进速度快,贷款放的快,房地产竣工面积增速快,哪些城市就会先一步走出谷底。
2024和2016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016是用强大的外力,凭空变出来的购买力,透支了低收入群体买房的念头,让开发商变得愈加疯狂。
2024做的是兜底,最重要的一条是所有房子都要保证交付,放开买房限制,用市场自身修复的力量,慢慢消化存量的土地和房子。
这就注定了,以后就算是热度回升,也不可能出现快涨、大涨和普涨。
新一线的远郊已经彻底丧失成长性,人口撑不住的。
100平米以上的三房,四房,临江临河临地铁,近郊的改善产品,这两年比较抗跌,但也没多大空间了。
环内的老破房源,房龄15年以上的一房,两房,房价要跌到和租金收益率相匹配才会企稳,这对年轻人来说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