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补遗89-王粲在麦城写《登楼赋》

大熊频道 2024-04-15 10:07:10
王粲在麦城写《登楼赋》

脍炙人口的《登楼赋》,系汉代大文豪王粲的代表作之一。全文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精巧细微的描写,为历代文人称作楷模传颂。

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年(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他为什么要来当阳写《登楼赋》呢?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复杂环境是分不开的。

那是公元193年,中原各武装集团之间战乱不休,十六岁的王粲避乱至荆州。当时荆州的刺史刘表,不参加中原之争,雍容荆楚,坐观时变,因此许多海内俊杰、文人墨客,纷沓而至。刘表过去曾受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与王粲可称世交,故王粲全家都来荆州投靠。

可是王粲到荆州后,刘表见他面貌长得难看,不为人喜爱,因而对他简慢,不予重视,以貌取人。王粲的祖父王畅、父亲王谦,都是东汉公爵,很有学识。王粲幼年聪明好学,才思过人,在京城洛阳是有名的。汉献帝时,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王粲随往,当时长安之内最负盛名的是蔡邕,他颇见重于朝廷,每日宾客盈门。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忙应接不暇。

王粲一进门,所在宾客见他既年幼弱,又其貌不扬,都很惊异。蒸邕却给大家介绍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有异才,非我所能及也。”王确实有奇智,能过目成诵。年幼时见路旁一碑文,转身背诵,一字不误。

王粲以权贵门第之尊,到达荆蛮之地得不到刘表的重用,内心常忧郁不安,认为刘表不善于用人,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得不到贤才志士的辅助,他的政权地位是难于维持的。大约在建安十一年,也就是刘表在荆州的统治崩溃之前两年,是王粲最感失意的时候。

他由刘表任职的地方汉寿(荆州刺史治汉寿),循虎渡河,由洞庭湖出太平口,北渡长江,经江陵溯沮河西上而抵麦城。在麦城城楼上,他极目远眺,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登楼赋》。全篇真是气势磅礴,凄怆满怀;既思故土以怀归,又愤壮志之莫展。《登楼赋》分三大段:第一段,描述麦城的地理形势和土地物产富饶,但叹惜山河虽美而非自己久留之所;第二段,叙述他处于乱世而怀归故里的向往;第三段说他怀才不遇,感物伤神,气愤难忍。

从政治的角度看,《登楼赋》是从王粲个人得失出发,气度、风格,未见得高超,但他奇才见案,值得同情。从文学上评论,他以辞赋抒情写物,描写细微而有气势,可谓精巧之至。

王粲长于辞赋,比起东汉以前其他的辞赋作者,如张衡、蔡邕等都有过之。王粲诗赋中的七哀诗、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可称是他的代表作。与他同时的孔融、陈琳、徐干、阮禹、应场、刘桢并称为建安七子,都是驰骋千里,齐足并驰的文人,后人有时称王粲为七子之冠。

他以贵公子孙,流离奔波,所作诗赋,多为凄凉悲凉的情调。王粲于建安18年归顺了夺得荆州的曹操。并说服刘表(此时刘表已死)的儿子刘琮也归顺了臂操。这时王粲三十一岁,曹操命他做丞相的僚属,赐他以关内侯的地位,后来被晋升为军谋祭酒。因他博学多识,坐曹操身边,对如何建立魏国如何兴立典章制度,贡献了一些智谋。后来由于战乱连年,王粲在一次随军东征途中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岁。

0 阅读:2

大熊频道

简介: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