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一高跷

多彩人生的感悟 2024-02-26 23:26:07

本文作者在春之韵一元宵节一文中提到踩高跷,这项民俗表演。后台读者询问这项表演的详情。应广大读者要求,现就这项表演的由来,起源,发展,现状做一介绍。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又称“扎高脚”,“走高腿”。高跷是民间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 分为武高跷和文高跷两种,武高跷强调的是个人技艺与绝招的表演,而文高跷则强调的是身段与唱腔的表演。

高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列子.论符》篇中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始见其技。以双枝长信其身,并超并驰。”这也是最早的高跷表演了。

据民间传说,高跷这种形式是古人为采集树上野果,给自己腿上捆绑上两根长棍,以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高跷艺术。又一说是沿海渔民为在浅滩上叉鱼,在腿上绑木棍以方便捕鱼。今防城港的京族渔民还使用此项技艺捕鱼。总之,古代百戏都是从劳动人民的日常劳动活动中演变而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高跷人物最早是扮演的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跷扮演的多为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南方多有济公,和尚,小神仙和八仙过海里的八仙人物组成。北方地区多有水浒一百单八将中的人物组成。这也凸显了南北地域特色。北方地区人物组成(清代时期)由大头衔武松,小二哥燕青,老座子扈三娘,樵夫石秀,公子王英,青杆青蛇,白杆白蛇,丑鼓时迁,俊鼓扬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还有个傻妈。十二角色,故也称作十二乐。由于时代变迁现代需要新的具有观赏性的内容,也加入了新的人物各地也略有不同。

上世纪改开时期,天津津南地区咸水沽有一支高跷队伍。当时刚一开始表演都是年过半百的老艺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引来万人空巷,表演队伍是咸水沽五街的同乐老会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当时笔者正值少年跟着队伍行走一天也不觉累,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高跷这一传统民俗表演,是当时对笔者最早的传统文化启蒙。

随着时代的发展,葛沽作为现代传统民俗文化之乡,很好的传承了各种民间传统百戏,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举办大型民间花会,又把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使人们对我们的民俗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知,这种民俗文化是符合人民大众的一种最接“地气”的文化,其来源于生活,由人民大众自发表演,寓教于乐。这种形式使人们认知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此项传统技艺可以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从最初的单人表演演变成不断推陈出新,表演形式也反映了时代的需要。这也使传承人有一种责任,那就是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改进,丰富其文化内涵,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才能永续传承。

由于作者非专业人士文中有谬误之处,请各专业人士指出,以免误传。

0 阅读:0

多彩人生的感悟

简介:与看到本大鱼号的有缘人员,共同进步,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