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再炸维和部队基地,中国在联合国严厉警告,俄罗斯措辞升级

含之世界 2024-10-13 18:29:05

“误伤”!又是“误伤”!

当这刺耳的字眼再次从以色列官方口中说出,当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营地再次被炮火吞噬,当象征和平的蓝盔再次被鲜血染红,我们不禁要问:这世界,究竟还有没有真相?

这和平,究竟还有没有希望?2024年10月9日和10日,黎巴嫩南部的夜空中,以色列坦克的炮火打破了宁静。

以色列国防军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营地进行了攻击。通信断了,灯也灭了,避难所被炸,瞭望塔被坦克炮轰了。

几名维和士兵中弹倒地,其中两名印度尼西亚士兵伤得很重。消息一出,全球哗然。

然而,对于长期关注中东局势的人来说,这不过是又一场早已预演过无数次的悲剧。

以色列,一个常自称受害者的国家,再次把枪对准了代表和平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这背后,是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长达百年的矛盾,也是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国际秩序的直接挑战。

要真正理解维和部队的困境,就必须了解以黎冲突的历史根源。

这并非简单的两国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宗教、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难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争夺交织而成的死结。

1948年,以色列成立了,从那时起,巴勒斯坦人开始失去家园。

和以色列接壤的黎巴嫩,自然成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重要基地。

对以色列而言,黎巴嫩就像一个邻近的麻烦,时刻让以色列感到不安。

1982年,以色列以“清除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武装”为由,悍然发动了“加利利和平”行动,大举入侵黎巴嫩,并占领了南部的很多地区。

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很多平民丧生,还为 future 的冲突埋下了更多仇恨。

以色列并没有真正放弃对黎巴嫩的影响力,而是通过支持当地的武装力量,在边境地区制造冲突,试图削弱黎巴嫩政府的控制,让黎巴嫩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2006年,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越境袭击以军哨所,以色列以此为借口,再次对黎巴嫩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进攻。

这场战争打了34天,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很多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虽然最终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停火了,但两边的敌对情绪反而更深了。

近年来,随着叙利亚内战的蔓延,黎巴嫩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以色列则趁机加强了对黎巴嫩的军事渗透和政治干预,试图将这个曾经的“中东明珠”彻底变成自己的附庸。

“误伤”背后的冷血算计**

以色列方面还是轻描淡写地称这次事件为“误伤”,他们解释说,本来的目标是黎巴嫩真主党,没想到维和部队不幸被牵连了。

不过,这种说法已经没人信了。回顾历史,以色列对维和部队的敌意由来已久,类似的“误伤”事件,早已发生过太多次。

1982年,2000年,2006年,以色列都曾对维和部队发动过袭击,其中,2006年,中国维和人员杜照宇,就牺牲在以色列的炮火之下。

18年过去了,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这一次,轮到了印度尼西亚的维和士兵。

“狼来了”的故事,已经上演了太多遍,世界还会再被以色列的谎言欺骗吗?答案是否定的。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以色列的“误伤”,不过是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其背后,是赤裸裸的冷血算计。

首先,对付真主党,增强自己在该地区的军事实力。以色列长期以来一直把黎巴嫩真主党看作是心头大患,巴不得早日除掉它。

而攻击维和部队,可以制造混乱,激化矛盾,为其进一步打击真主党制造借口。

其次,缩小黎巴嫩的战略选择,保护自己的利益。以色列一直想把黎巴嫩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但维和部队的存在阻碍了它的计划。

攻击维和部队能减少国际社会对黎巴嫩的支持,从而为最终控制黎巴嫩铺平道路。

最后,通过挑起冲突,把国内的问题转移到外部,制造紧张氛围。以色列内部矛盾多多,社会分歧很大。

对外发动军事冲突可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激发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以色列的“误伤”,并非偶然,而是其一贯政策的延续,是其冷血本性的又一次暴露。

以色列的行动不出意料地招来了国际社会的许多批评。

联合国紧急召开会议,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言,强烈谴责以色列对维和部队的攻击,要求立即展开调查并严惩责任人。

法国、罗马尼亚和西班牙等国也表示不高兴,要求以色列作出合理的解释。然而,愤怒的声浪,却难以掩盖行动的迟疑。

长期以来,在处理以色列问题上,国际社会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嘴上说着谴责,行动上却不断妥协。

一方面,美国在背后支持以色列;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对以色列的行为选择了沉默。

美国,这个自诩为“世界警察”的国家,在以色列问题上,却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双重标准。

长期以来,美国因为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国内政治因素,对以色列的行为大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次事件发生后,美国官方的表态依然暧昧不清,一方面表示“理解”以色列的行动,另一方面又强调要保护维和人员安全,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无疑是在给以色列撑腰打气,向世界传递出危险的信号:那就是,以色列可以为所欲为,而无需承担任何后果。

除了美国的纵容,一些欧洲国家在行动上的迟疑,也给了以色列可乘之机。

这些国家,一方面担心得罪美国,另一方面也害怕激化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影响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因此,在面对以色列的暴行时,往往选择沉默,或者仅仅是口头上的谴责。

正是国际社会这种“双重标准”和“绥靖政策”,纵容了以色列的嚣张气焰,使其一次又一次地践踏国际法,挑战国际秩序。

从1978年开始,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就一直在黎巴嫩驻扎,主要任务是监督停火、隔离冲突,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他们戴着蓝盔,拿着轻武器,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努力在战乱的地区守护一片和平。

然而,维和部队的努力,却常常被无视,被践踏,甚至被攻击。

他们在冲突前线,但自卫能力不足;本应维护和平,却常被政治博弈牵连。他们的存在,更像是国际社会用来掩盖无力和虚伪的一块遮羞布。

1982年、2000年、2006年,以色列都曾对维和部队发动过袭击,每一次,国际社会都表示了强烈谴责,要求以色列严惩凶手,但每一次,以色列都只是轻描淡写地以“误伤”搪塞过去,而事件最终也不了了之。

这一次,以色列故技重施,国际社会还会再次沉默吗?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会议上强调,故意袭击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必须彻底调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俄罗斯代表涅边贾直截了当地说,以色列的行为构成了“战争罪”,并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最强硬的措施,甚至不排除动用武力,迫使以色列停止挑衅。

不过,这些强硬的说法能不能真的付诸行动,还是个未知数。在国际关系这个大棋盘上,说到底还是利益说了算。

美国的放任:单边行动的霸权,给世界和平带来隐患在以色列一次又一次的挑衅行为背后,始终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影子,那就是美国。

作为以色列最大的盟友和支持者,美国长期以来,对以色列的所作所为一直采取纵容甚至包庇的态度,无论是军事援助,还是政治支持,美国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以色列,将其视为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战略资产”。

有了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才敢这么大胆地违反国际法,无视联合国的决议,挑战国际秩序。美国为何如此偏袒以色列?答案很简单,利益。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掌握着关键的战略位置,有助于美国制衡伊朗等地区大国,保持其在中东的影响力。

从国内政治角度来看,美国国内的犹太人团体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他们在选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不敢忽视他们的诉求。

然而,美国这种只顾自身利益,无视国际法和国际道义的行为,正在将世界推向危险的深渊。

单边主义的霸权,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美国越是纵容以色列,就越是会助长其嚣张气焰,最终将世界拖入更大的灾难。

面对以色列的挑衅,面对中东的乱局,国际社会,究竟该何去何从?答案是:对话、合作,共担责任。

靠打架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聊天和商量,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

国际社会应呼吁以黎双方保持冷静,坐下来谈,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

我们也应该多关注和投入巴勒斯坦问题,帮助巴勒斯坦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从根本上解决冲突。

和平,需要每一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中国一直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在以黎冲突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各方应保持克制,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局势升级的行动;应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维护黎巴嫩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应支持联合国在解决冲突中发挥斡旋作用,推动政治解决进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中东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希望和中东国家携手,加深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实现共赢,为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多做贡献。

头戴蓝盔的维和军人,在战火中坚守和平的使命,他们用实际行动呼唤着世界的宁静。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每一份付出都充满希望。和平之路虽然艰辛,但他们的努力令人鼓舞,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营地还弥漫着硝烟,以色列的坦克声还在耳边回荡。这刺耳的声音,是對和平的嘲讽,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国际秩序的践踏。

我们相信,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就在前方。因为,和平的力量,源于人心,源于正义,源于每一个对和平充满渴望的人。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中东带去真正的和平,为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完全不可接受!以色列袭击联黎部队营地引起强烈抗议——新华社

突发!以军向联合国维和部队开火——澎湃新闻

安理会紧急审议黎以局势 中方呼吁打破暴力循环实现停火——北青网

联黎部队总部遭以军袭击,2名维和人员受伤,中方表态——观察者网

冲突进一步扩大,以色列再次空袭叙利亚境内目标——北京日报

以色列袭击联黎部队,中国赴黎维和部队目前安全——央视军事

0 阅读:2

含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