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文亲历上甘岭炮雨让一个苹果的故事流传留住抗美援朝老兵声音

杰华摊点 2024-08-22 09:46:40

抗美援朝老兵名片

郑时文

1933年生,四川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29师司令部战地情报员、代理情报所所长,1956年5月入党。参加了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元山保卫战等,获志愿军司令部通令嘉奖。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2023年1月4日逝世,享年90岁。

三兄弟组团参军保家国

1951年的春天,郑时文从军校毕业。按理说,他能直接参军,但征兵处的负责人却有些犹豫,因为当时郑时文的两个哥哥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郑时文说:“我的四哥在47军当机枪班班长,我三哥在87团3营9连,也就是邱少云那个连当文化教员。出征离不了亲兄弟,杀敌离不了子弟兵,三弟兄去了,首长看见说,这个小屁娃太小,留一个回家给老娘养老送终。”

没被接收的郑时文想了一夜,直接咬破手指,写下了一封血书,表达自己想要参军的坚定决心,最终让征兵处的负责人同意了他的入伍请求。

1951年3月,郑时文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3营9连入朝参战,他没有下连队,被军务科科长留在了身边,做战勤工作。

(青年郑时文)

“一个苹果”的故事深入人心

不下连队,并不意味着可以远离残酷的战争。郑时文最难忘的是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战士不仅要面对来自敌人炮火的威胁,还面临缺水的考验:“没有水,吃那个饼干咬碎了,把舌头割破了。吃那个炒面,含在嘴巴里边,不敢说话,一说话就是呜呜。”

当时29师政委王新亲自率队将给养送往前线,警通连战士刘明生身上背满水壶跟随其中,途中遭遇敌人火力拦截,水壶全部被打烂。

在匍匐前进接近前沿阵地时,刘明生感到腹部被硌了一下,发现是一个苹果。擦去糊在上面的厚泥,他正准备张口咬下去时,想到坚守坑道的战友,他没动,把苹果藏到了怀里。郑时文说,当刘明生将这一个苹果送到坑道后,8个战友开始谁也舍不得吃,最后一人一口,轮流两遍才吃完。

1952年,作为通讯员的郑时文以此故事为基础写成了《一个苹果的故事》。这篇文章首发于《上甘岭战地通讯》,1953年1月25日,上海《新闻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再后来经改编后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郑时文在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设立家祭日传承红色家风

电影《上甘岭》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流下感动的眼泪。而郑时文回忆,真实的上甘岭战役,比电影演得要更加艰苦:“那简直是炮雨,尸骨成堆。”

在上甘岭战役之前,郑时文曾和并肩作战的18名战友握着一条红领巾发誓,如果有人倒下了,他的爹娘就是大家的爹娘,他的家就是大家的家。如果谁还活着,他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1952年12月,美军6架轰炸机将庄子山指挥所夷为平地,郑时文因为外出送情报,成了19个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每年12月9日便成了郑时文家祭日,一家人都会聚一起,摆上18个苹果,插上香,祭奠逝去的英雄。现在,子女们即便不在家,也会在那天以各自的方式来祭奠。这份家风的传承是郑时文对孩子们深入骨髓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我跟子女都交代了,好好地继承革命的传统,为祖国母亲可以毫无保留,牺牲一切。”

(郑时文在朝鲜战场上)

郑时文先后参了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元山保卫战等,曾获得志愿军司令部通令嘉奖。1955年,作为志愿军第六届归国代表团代表回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毛主席集体接见。

1966年,郑时文因伤病复发,转业回到地方,在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任党校校长直至退休。

为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郑时文努力写作。200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出版发行,被《解放军报》评为“近些年不多见的一本记述抗美援朝历史的优秀之作”。

留住抗美援朝老兵的声音(郑时文),泉州小鱼,9分钟

他们是破晓前的先导

他们以身为刀

用舍生赴死换岁月静好

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福建新闻广播福建之声百集系列报道

《留住抗美援朝老兵的声音》

山河已无恙,声音敬英雄!

0 阅读:5

杰华摊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