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是水谷并称,或饮食并称,水、饮与谷、食的消化过程是不同的。
一、水、饮与谷、食都入于胃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二、水、饮与谷、食消化中所走的脏腑不同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吴越解读:食(谷)与饮(水)在体内、在五脏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是不同的,食(谷)的吸收,重点是肝、心,然后流向肺、肾。饮(水)的吸收,重点是脾、肺,然后是其它脏。饮(水)主要是化气,所以先不是入肝、心,而是先入脾(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然后入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后呢,因为肺为水之上源,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膀胱与肾为对应的腑脏,肾主水,因此接下来是“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的精气走到全身,包括走到肝、心。这里也能理解为什么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为痰的主要成分是水,水的消化、代谢不良,主要影响到脾、肺嘛……食(谷)与饮(水)的消化过程不同还可参看笔者文章《“中医生理学”解惑:五脏气(五脏的营养演化)》。
三、下焦是水消化过程的终点
《下卷灵枢篇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吴越解读:下焦的位置在回肠之下(“别回肠”),主体是大肠外围网膜,其功能主要是排小便——下焦与膀胱连接,糟粕的液体部分渗入膀胱而成为小便。排大便属于大肠管道内的功能,不属于下焦的功能,下焦是大肠外围的网膜,其功能是将大肠内的水谷糟粕,进一步“济泌别汁”,即将液体过滤、渗出到网膜,然后从网膜渗入膀胱。特别注意:古代中医讲的“胃”,包括小肠。
特别注意:现代医学所说的膀胱,只是尿胞,古代中医称为“胞囊”,并不是古代中医所说的膀胱。古代中医所说有膀胱,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肾的部分功能(比如对水的重吸引、形成尿等功能)。
四、通过饮酒的例子来说明水饮的消化过程
《下卷灵枢篇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吴越解读:人一边吃饭一边饮酒,为什么小便先排出酒气来呢?因为酒是发酵或蒸馏过的谷液,是熟透了的谷液,所以入胃后不再需要胃的腐熟,而且酒气“悍以清”,因此很快就走完消化过程,很快走到下焦、膀胱了。
总之,水饮没有五味,水饮主要是化气,所以水饮的消化过程比谷食要简单。
先谈到这里,其它问题,我们后续再讲。
炎黄国医研学者吴越
2024年10月15日
郑重提示:本文旨在弘扬传统中医经典,传播炎黄国医文化,如果文中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
而且,出于对平台规则的遵守,也不发表有关医疗、医案等方面的内容,笔者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问题。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笔者的经验:学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容易得多,而且,是真正正确的开启方式!有兴趣者,可参阅笔者的著作、文章或课程。
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A、普及系列:《“阳主阴从”高效养生法》等自助中医普及课程。
B、针灸系列:《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门一日通》与《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道一点通》等
C、经方系列:包括由浅入深的《分类讲病》《经方易用》《经方直用》《经方逻辑》等阶梯
其中,《经方逻辑》特别系列:中医经方核心课程-中医经方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
附2: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