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小道”的蛰伏等待

黎禾梨财经人物 2024-08-21 21:12:43

有一位老人,政治人生“三起三落”闻名世界。

这三次跌落,不仅是老人的人生低谷,更是蛰伏等待。

上世纪60年代,老人从政生涯第二次跌落。轰然坠落,从最高层变为普通党员。

1969年10月26日,老人和妻子离开北京。夫妻二人的去处被安排在南昌市郊区陆军步兵学校,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务工。

为了安全和便利,当地用炉灰渣修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供其使用。

这条小道,从老人住所直达工厂后墙小门。

老人早上六点半起床,上午当钳工,下午午睡、看书等,晚上十点睡前,再看一小时书。

此后,直到1973年2月,整整三年四个月,老人一直在此地生活工作。

一千多个寒暑,老人都走在这条小道上,往返反复。

这段时间,那烽火岁月中养成的冷水洗头洗脸习惯,被再次坚持下来。

散步思考,是老人生活中的常态。

后来,老人小女儿回忆说,“父亲每天步行大约5000步,围着小楼转40圈。一圈一圈地走着,走得很快,⋯⋯一边走着,一边思索,⋯⋯一步一步、一圈一圈地走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其所说,老人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情绪消沉,没有放弃哪怕是最后的一线希望。

即便,大儿子落得全身瘫痪,妻子哭了三天三夜,老人则一言不发,一支接一支抽烟。

老人白天为儿翻身子,还帮忙洗澡按摩。

为了给大儿子做点事做,老人找工友拿需要修理的旧收音机。可没想到,工人的家里没有收音机。

老人很伤心,解放已经20年,工人家庭仍然连个收音机也买不起。

更令其难过和不解的是,亲眼看见一个大人因孩子摔烂用做“大餐”的豆腐而动怒。

与此同时,来到住所的子女告知,陕北农村依旧没有厕所和猪圈。

一位同志和大哥在延安说,怎么如今延安生活比战争时还贫困?直言对不起老区人民!

历经调研和思索,老人逐渐坚定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几年后,老人甚至放言:“这样的革命是我从二十岁就追随的吗?如果人民生活依然贫困,还有什么进步意义?”

老人当年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年仅16岁便赴法勤工俭学。

面对真实存在又如同鸿沟的中外差距,说最少相差40年。

眼看国航飞机餐食面包掉渣,老人想起,早在60年前,法国的普通面包就已经不掉渣了。

步入新时期,春雷滚滚阵阵,东方风来满眼春。

老人的声音振聋发聩,终于响彻中华大地——“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位老人是世纪伟人小平同志。

跌落,是蛰伏等待,历练提升,是为从幽暗谷底稳步攀登谷峰。

“小平小道”,踏平坎坷,终成小平大道。

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0 阅读:1

黎禾梨财经人物

简介:聚焦中国财经、企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