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之父周有光:能活112岁,不吃补品不健身,这三点秘诀是关键

莼鲈澄思 2024-10-16 12:40:56

112岁,什么概念?

放到古代,那是妥妥的“寿星”级别,是要被街坊邻居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是要被皇帝老儿召进宫里传授“长生秘诀”的存在。

放到现在,科技发达了,医疗进步了,人类的平均寿命比过去提高了一大截,但112岁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一个普通人只能仰望的高度。

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位“大神”,实实在在地活了112岁,他就是周有光,那位被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语言学家。

看到这,你是不是已经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了?

他是怎么活这么久的?

吃什么灵丹妙药了?

有什么祖传的养生秘诀?

别急,咱们慢慢说。

周老这一生,可不是简简单单用“长寿”两个字就能概括的。

他出生于晚清,经历了民国时期,见证了新中国从成立到发展的全过程,就像是中国近代史的“活化石”。

更牛的是,他50岁才开始“转型”,从一位在银行里朝九晚五的金融工作者,一头扎进了语言文字研究的浩瀚海洋,愣是搞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这种足以载入史册的“大工程”。

你说说,就这经历,这成就,够不够传奇?

所以说,研究周老,可不能光盯着他活了多少岁,更要看他这一生都干了些什么,是怎么活的。

新思想的洗礼

1906年,周有光出生了,那时的大清朝已经不太稳了。

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就像一锅沸腾的开水,热闹得很。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周有光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新事物和新想法。

当时国内兴起了“国语运动”,提倡大家说“国语”,也就是现在的普通话。

要知道,在那个方言盛行的年代,要统一语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像陈独秀、胡适这些人,他们认为推广“国语”是打破地域隔阂、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一步,所以就大力宣传,积极倡导。

周有光和同学们成了最早一批学“国语”的学生,这为他后来从事语言研究打下了基础。

除了国语运动,当时还掀起了白话文运动。

说白了,就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让老百姓都能看得懂文章,都能写文章。

在过去,文言文那是官方语言、知识分子的“专利”,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更别说写了。

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炫技”的,要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使用语言,就必须推广白话文。

所以,他们就带头用白话文写文章、写小说,还创办了很多白话文报刊杂志,鼓励大家用白话文创作。

周有光在中学时就受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他有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这位老师虽然讲课时还是用文言文,但鼓励学生们用白话文来写作。

这位老师认为,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和表达效果,只要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用什么语言都行。

这种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对周有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在日后的学术研究中,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那时候,周有光17岁,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这所大学当时可有名了,是很多年轻人心向往之的地方。

它是由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教会大学,教学理念先进,学术氛围自由,吸引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

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选择了经济学和语言学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各个领域,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交流学习。

这段求学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对东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日后从事跨文化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周有光和张允和一起去了日本。

他想赴日本拜师,跟着名叫河上肇的经济学家学习。

这位河上肇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日本学术界很有影响力。

周有光对他非常崇拜,一直想去日本当面请教。

等他们夫妻俩到了日本,才发现河上肇因为宣传左翼思想被政府抓了,没法继续教书了。

留学计划泡汤了,周有光并没有气馁,他心想,来都来了,不能白来一趟。

于是,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日语,还开始研究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这段在日本的经历,虽然短暂,却让周有光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意识到,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但同时也要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

从银行家转行成语言文字学家,这样的职业变化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原本在银行工作,后来却对语言和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换个方向,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这种转变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探索。毕竟,从数字和金融转向文字和语言,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过,只要心怀热爱,一切都有可能。

从日本回国后,周有光进入上海新华银行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金融民工”。

那时候的银行,可不是现在这样遍地都是,能进银行工作,那可是妥妥的“金饭碗”,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工作。

周有光在银行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很快就积累了丰富的金融实务经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按理说,凭借着他的能力和资历,在银行系统里混个“行长”当当,问题应该不大。

但周有光心里始终放不下他的“学术梦”。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不是金融,而是语言和文字。

每天和数字、报表打交道,让他感觉很枯燥,他渴望能够回到学术研究领域,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为什么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呢?

说白了,就是为了解决汉字难写难记的问题,提高全国人民的识字率。

要知道,在当时,中国还有很多人是文盲,他们不认识汉字,更不会写汉字,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国家决定制定一套简单易学的拼音方案,来帮助人们学习汉字,掌握汉语。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这可是件大事,需要很多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

周有光在语言文字方面很有研究,所以就被邀请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对于已经50岁的周有光来说,放弃稳定的银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确定用什么样的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还是自己创造一套新的符号?

要考虑各种方言的发音差异,制定一套能够尽量准确地拼写出各种方言的方案。

最后,还要考虑方案的易学性和推广性,要让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学得会。

这些问题需要专家学者们多次讨论和研究,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周有光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毅然决然地辞掉了银行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中。

他虚心向语言学家请教,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和辩论。

最终,他和同事们一起,制定出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音素化程度较高、拼写规则简明易记的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这套方案正式公布,并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官方使用的拼音方案。

这套方案的实施,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周有光也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的名字与这项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工程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

从那以后,周有光就彻底告别了金融行业,全身心投入到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中。

他先后出版了《汉字改革概论》、《中国语文现代化问题》等多部著作,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为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有光到了85岁still对学术充满热情。

他开始关注文化学领域的问题,并将自己多年来对语言、文字、文化的思考和研究成果汇集成了《朝闻道集》这部著作。

这本书出版后,在学术圈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被认为是周有光晚年思想的精华。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学习和研究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有热情,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跨越世纪的人生与智慧

四、长寿之道:生命的本真与智慧

活到112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很多人会好奇,周老是不是有什么“独门秘方”?

其实,周老自己也说过,他从不刻意追求长寿,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

他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应该坦然地面对生死,不必刻意去追求长寿,也不必为身后事过于担忧。

他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不写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

他认为,太过在意仪式和形式,反而会失去生活的真谛,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周老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中的风雨,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淡然态度和对名利的看淡。

年轻时,周老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医生甚至还说他可能活不过35岁。

换成别人,早就不抱希望,自甘堕落了。

但周老没有,他反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积极地生活。

他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只有短暂的生命,也要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结果,他不仅战胜了病魔,还活到了112岁,狠狠地“打了”当年那位医生的脸。

周老不仅心态乐观,还特别讲究生活有规律,喜欢简单。

他几十年来一直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晚上9点半睡觉,早上6点起床,从不改变。

在他看来,良好的作息规律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比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

周老在吃上从不挑三拣四,每顿饭都吃得简单,口味偏淡,很少吃油腻或辣的食物。

他最喜欢喝的就是白开水,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一大杯温水,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好几十年。

周老说,他之所以能长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简单规律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周老的长寿完全归结于这些外在因素。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对世界充满热爱,对知识充满渴望,对生活充满热情。

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依然坚持读书、看报,关注时事,学习新知识。

他曾经提到,思考是生活中最享受的事。

他认为,保持大脑活跃比维持身体健康更重要。

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支撑着周老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也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活力和光彩。

传承周老精神,活出精彩人生

周有光先生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一部个人奋斗的史。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他说,人生不仅要看活了多少年,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多彩的经历和深刻的感受。

我们要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活得无愧于心。

周老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就是周老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