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深感仕途险恶想要隐退的诗,终其一生,也难逃命动的捉弄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9-14 10:05:15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苏轼〔宋代〕《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一位才华横溢却心系天下的文人,正站在仕途的风口浪尖上。他以笔为剑,直言新法之弊,却也因此触动了权力的敏感神经,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对官场险恶的深深忧虑。

于是,在熙宁四年的一个春日,他借着外任的契机,悄然踏上了前往镇江的旅途,心中既有解脱的释然,也有对未知前路的一丝期待。

行至镇江,苏轼的目光被那金山之上的寺院楼阁深深吸引。那些建筑,雄伟而深邃,仿佛能承载世间所有的忧愁与梦想,钟声鼓乐,悠扬远扬,直至淮南之地,那份庄重与神圣,让人心生敬畏。

然而,与金山的繁华相对,焦山却显得如此宁静而质朴,唯有竹林茂密,僧侣寥寥,人迹罕至,唯有波涛翻卷,偶尔有沙田农户前来,祈求着春蚕的丰收。苏轼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对比的感慨,却也更加坚定了他前往焦山一探究竟的决心。

当同游之人纷纷踏上归途,苏轼却独自留下,毅然决然地迈向那片未知的静谧。他笑对命运的捉弄,不惧江潭的险恶,清晨无风,波浪自涌,他乘舟中流,高歌长啸,半酣之间,豪情万丈。

老僧的意外到访,如同老友重逢,他们笑谈过往,分享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佛法的领悟。老僧言及自己久居异乡,已与弥勒佛相伴成习,那份超脱与淡然,让苏轼心生敬佩。

夜宿山寺,纸帐温暖,粗茶淡饭,苏轼却品出了别样的滋味。他深知山林生活的清苦,却也明白,未置田产、不肯退隐,并非贪婪,而是对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他自嘲虽未如展禽三黜,却也如嵇康般,深知官场之浊,非己所能容。于是,他心中生出一个念头,要辞去这繁重的官职,寻一山水佳处,筑一茅屋,安身立命,让心灵得以真正的栖息。

如此,苏轼在镇江的这段旅程,不仅是一场对自然美景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觉醒。他在这片山水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份超脱世俗、追求真我的深情与执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