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过轨的人还能收得住吗?你们婚姻的答案取决于这一点!

陈曼心理 2024-07-04 11:15:15

面对婚姻中出轨的另一半,许多人内心的最大困惑就是:已经背叛过婚姻的人,出轨之后能收得住吗?

问题关键不仅在于他们能不能收得住,而在于他们的心收回来之后,在原本的关系里有没有地方安置。

如果没有,那么收得住也没用,收回去的一颗心总有一天又会因为窒息而向外寻求空间,就像人可以在水池中憋气,但总有一天需要上岸呼吸必须的氧气。

出轨的人要收心从来不是ta一个人的事,而是夫妻两个人共同发现婚姻互动模式中的问题、一起调整夫妻间相处模式、跳出恶性循环的过程。

话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有不解:轨是ta一个人出的,关我什么事,怎么就要带上我一起改正呢?只要ta把自己的心收回来别三心二意不就行了吗?凭什么让我这个清清白白的人为其他人的错误负责?

先别急,这并不是指控你也有罪,而是在帮助你找回在亲密关系中的影响力。

你当然可以认为另一半出轨与你毫不相干,但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你认可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伴侣的出轨倾向,你在对方的心中无足轻重,你只能等着对方自己把心收回来,别的什么也做不了。想必你不会希望你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吧?你在这样的婚姻中永远不会有安全感,因为出不出轨都只在对方的一念之间,你和一个陌生人一样干涉不了他的选择与想法。

家庭的意味并不只是两个原子化、不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中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系统,两个人都在关系中无意识地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和行为互动模式往往是在长期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夫妻的互动模式稳固而均衡,那么即便不督促任何一方收心,他们的心也紧紧围绕着彼此;而当互动模式失衡,导致一方或双方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沟通变得稀缺或充满冲突,一方感觉被另一方压制而产生反抗或逃避的心理,便极有可能在最终发展为出轨的结局。

所以在经营婚姻时,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一个人怎么想怎么做,更是关系中的另一个成员如何互动、怎样做出决策应对问题,从微观到宏观,才能看出整个家庭系统将会走向何方。

说清楚了互动模式为何有必要修正,那么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是失衡的?从过往咨询经验中,我总结出来一种男女之间最普遍也是最典型的失衡互动模式:一方拼命追逐着淹没式的爱的体验,另一方却出于对失去自我的恐惧而向外逃窜,你追他逃,始终不得安宁。

1

亲密关系中的逐爱与消亡

出轨的人还能收住自己的心吗?当你这么提问的时候所描述的仿佛是这样一幅画面——两颗心中一颗是静止的,另一颗却四散奔逃,跑到看不见的天边。

从我在咨询中的所见所闻来看,这种想象实际上并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在许多发生问题的亲密关系中,是一颗心担任了逐爱的猎人的角色,另一颗心则在不断被逐爱的过程中担任了猎物的角色向外逃亡,这才导致了最终的“收不回来”的结局。

在正常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夫妻双方在不同的阶段调换逐爱的角色,或者同时逐爱着对方形成稳定的环绕轨道,不论角色如何,他们始终在试图深入地了解彼此。

而在一些出现问题的亲密关系中,逐爱者与逃亡者的角色固定在某一方的身上。逐爱者自认为深爱着对方,希望另一半能够填补自己情感中的无尽空虚,可逐爱者终究是要失望的,因为在这种窒息的爱意与需求面前,他们的另一半往往会当了情感的逃兵,只想从这样的亲密关系中逃亡。

与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不太一样,在大多数两性关系中女性会成为逐爱者,男性则往往拥有从情感中逃亡的心理倾向。

咦,你会想,真的是这样吗?明明在恋爱过程中总是男人当追求者,绞尽脑汁去赢得女朋友的欢心,女人只要在原地等待就行了,反过来女追男的例子总是少数呀?

非也。男人在恋爱中的追求总是有止境的,要么被心仪的女神拒绝,要么在恋爱中谈崩,最后的结局总是找到一个人交往直到一同走入婚姻的殿堂,然后这件事就翻篇了,结婚之后他们就丧失了逐爱与讨好的欲望,这也让许多女人在婚后大呼上当,觉得老公似乎变了个人。

陷入逐爱的女人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与想象却是没有尽头的。她们一直渴望寻求着亲密关系来填补内心的需要,于是向外界寻找着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不断向伴侣要求和争取她们所需要的爱,就像挤一头奶牛的奶那样不断榨取自己所需要的情感。

有的人会表现为过度依赖,对另一半的陪伴和关注有极高的期待,遇上生活中的繁琐小事就想甩给伴侣来代替自己处理,甚至不愿意去尝试解决小的问题,美其名曰夫妻就是要互相帮助,但本质上却是一直要求对方的帮助;

有的人会表现为情绪波动,她们把自己的感受建立在伴侣的反应之上,对方的一点点疏忽都会被解读为忽视或冷淡,引起她们的埋怨与发脾气,要求伴侣来哄着自己。她们甚至可能会使用情感勒索的手段,例如大哭大闹,赌气伤害自己等等来操纵另一半满足自己的需求;

有的人会表现为不断侵犯伴侣的边界,包括情感、隐私和个人时间上的界限,同时这样的人也会把自己的一切向对方敞开,不管另一半愿不愿意接受,从情感上来讲她们希望自己与伴侣彻底融合,再也不分彼此;

还有的人会表现为过度的自我牺牲,时刻操心为家人包办一切,自己再苦再累也不在乎,此时复出已经成为了她们的心理需要,是个人价值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她们也要求家人出于“感恩”而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安排,而最后她们总会发现自己为之牺牲的好像都是一些“白眼狼”,不仅不感恩,还希望她停止自己的牺牲;

……

逐爱者全身心地投入于对爱意的追求,仿佛亲密关系就是这一类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依赖着伴侣的爱意才得以生存。由此可以想象,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这份爱的时候,究竟会爆发多么惊人的毅力。

那么她们如此努力,最后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了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一方面,在逐爱者所构筑出来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中,另一半仿佛成了全年无休生产着爱意的机器。真正钢筋铁骨造出来的机器还要定时检修和更换零件,也总有报废的一天,何况是肉体凡胎的人类呢?

所以逐爱者的伴侣往往都变成了逃亡者,明明并不是想要离开对方,却又忍不住想要从这段令人窒息的关系中逃走。有的人会逃到自己的工作和爱好里,比如成为工作狂,或者去钓鱼打牌总之就是不回家;也有的人会逃到第三者那里,仿佛待在别的异性身边就能暂时获得喘息的空间,因为第三者在起初总是表现出自己并不真正需要完整的他,可以满足于分出来的一部分,这让逃亡者觉得自己不至于在情感中被彻底吞没。

另一方面,逐爱者永远不可能在这样的亲密关系里真正感到满足,因为这一类人内心里其实没办法接受伴侣的爱,ta们会有意无意忽视另一半的爱的表达,或者将之排除在自己对爱的苛刻标准之外,又或者觉得自己永远无法抓住虚幻的爱……这一类人的表现就像被诅咒永远饥饿,却没有长出可以进食的嘴巴的怪物。

2

对爱的追逐源于哪里?

为什么夫妻双方在同一段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却如此不同?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来解释,这是由于男女双方在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上的差异所导致的。

自我决定理论在人的内外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每个人都具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autonomy)、能力需求(competence)和归属需求(relatedness),这是人性所固有的,但又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展,并且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果说我们的心灵是由这三块木板组成的水桶,那么木板的长短就会影响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做出来的行为。女性的归属需求更强,所以在情感生活中总是执着于反复确认家庭能给自己提供的归属感,向伴侣要求足够强烈的爱意;男性则更为重视自身的自主需求,因而他们更倾向于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距离,避免过度亲密带来的情感负担,以维护自身的自主性。

为何男女之间在心理需求上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我们天生就不一样,所以才无法相互理解?不,这种差异其实是在两性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态度、价值观、动机和行为都有巨大的影响,环境会教我们如何思考,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去做什么,这就是人的可塑性。

很多女孩从小就被教导得到来自他人的爱是重要的,女性应该有爱心,主动关心他人,从紧密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归属与价值感。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望女成凤的家长也希望女儿获得良好的教育,拼一番事业,但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与家庭也同样是家长期望中的必选项。

不少颇有成就的女企业家、女明星、甚至女科学家也会被追问个人问题,人们会为她们难以平衡事业与家庭而感到遗憾。在这种社会舆论里,亲密关系简直成了女性的另一个“战场”,她们必须拼尽全力在这一方面也做到完美,人生才能算是圆满了。

因此,内心对于归属感的需求总是驱使女性去追逐爱意,沦为了亲密关系中的逐爱者。

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则相反,他们被教育不要耽于小情小爱、儿女情长,一心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才叫没出息。男孩从小被鼓励独立、竞争和保持自我,贬低他们对感情的依赖与表达,因此即便男人在长大成人之后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任务,他们依然对情感保持着警惕心,竭力维护着自身对自主性的需求。

有的男人会逃避自己对家庭的义务,借口加班或者个人爱好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有的男人会觉得自己只要出钱养家就够了,不愿把心思花在培养与妻子的关系或者育儿上面。

他们当然也渴望亲密关系所带来的爱与温暖。但当这种关系的密度过高,他们又会害怕因此失去自我,宁可保持若即若离。很多男人都会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他们觉得和老婆过分亲密的时候,就从婚姻中逃向婚外情,而当婚外情中的第三者也向他们讨要承诺,就又回归家庭,或者逃向下一段婚外情。

逐爱者与逃亡者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形成了一种“你追我逃”的永动机制,如果双方不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一直陷入在这样的情感漩涡中直到某一方精疲力尽,或者这段关系彻底崩溃。

归根结底,追逐的女性与逃亡的男性都是被内心不被满足的需求激发了恐惧与不安全感,要想打破追与逃的循环,双方都需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感受,也需要尝试去倾听另一方的内在动机,通过坦诚的沟通和稳定支持来增强安全感,在亲密关系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当你们的关系中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有了情感得以安放的位置,就算不刻意收心,两颗心也能紧密地贴在一起。

0 阅读:135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