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马陵之战:孙膑如何运用围魏救赵策略

劉同学 2024-02-11 12:55:03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在公元前362年,魏国的魏惠王决定将都城从安邑(现在的山西夏县)搬迁到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他的目标是向中原地区扩张领土。通过开凿鸿沟、选拔精兵、修建长城等一系列举措,魏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强大,足以让其他国家望而生畏。

同年,齐威王即位,他在位期间,任命邹忌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家改革。他主张忠诚于君主,完善法律制度,同时倡导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清除腐败势力。在齐威王和邹忌的共同努力下,齐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军事天才也来到了齐国,他就是孙膑。孙膑,是齐国阿鄄地方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兵圣”孙武的后代,他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需要注意的是,后世传说孙膑和庞涓是鬼谷子的弟子,但这种说法是在唐宋时期出现的,史记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庞涓在魏国担任将军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于是暗中策动,将孙膑邀请至魏国。然而,孙膑抵达魏国后,庞涓却 false 造了罪名,残酷地砍掉了孙膑的双脚,并在他的脸上刻上了耻辱的标记。这样一来,孙膑的罪犯身份家喻户晓,他自然不敢公然露面。

实际上,“膑”并非孙膑的真实名字,而是指他所遭受的酷刑。

后来,齐国的使者抵达大梁,孙膑视此为逃脱的机会,于是秘密会晤了使者,并巧妙地游说。使者被他的言辞所打动,决定将他偷偷带回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他非常赏识,于是将他以贵宾之礼相待。

在一次田忌与齐王及王族成员的赛马活动中,孙膑细心观察,暗自将马匹分为上、中、下三等,并建议田忌大胆下注。比赛时,孙膑巧妙地安排,使得田忌以下等马对阵敌手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对抗中等马,以中等马对决下等马。

果不其然,田忌在三局比赛中两胜一负,赢得了巨大的赌注。齐威王对孙膑的智谋感到震惊,于是任命他为军队的军师。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我们得知孙膑有着自己的兵法著作;而《汉书·艺文志》中则记载有《齐孙子》共八十九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孙膑兵法》这部作品并没有流传至今。这使得钱穆先生曾经怀疑,孙膑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孙子兵法》,而孙武和孙膑其实是同一个人。

幸运的是,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的一座汉墓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残篇,这证实了孙膑确实有兵法著作,而且他的确有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

虽然这部《孙膑兵法》并非完全出自孙膑之手,更多的是后人对他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整理和记录,但它仍然为我们了解孙膑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最初,整理组将这部汉简《孙膑兵法》整理为三十篇,但经过专家审定后,认为应该是十六篇。

虽然它在逻辑性和理论性上无法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但它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作战思想,杨宽先生曾经总结为五点:

一是将“道”视为战争的客观规律;

二是提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术;

三是强调制造有利的作战态势;

四是主张“必攻不守”的战略方针;

五是注重城池的攻取和阵法的运用。

这些思想为我们理解孙膑的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孙膑兵法》记录了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多次深入探讨的战争观点。

桂陵之战:首次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

魏国迁都大梁后,中原局势呈现出“一超三强”的态势,弱小的鲁、卫、宋等国以及相对较强的韩国都向魏惠王朝贡,但强大的赵国和齐国却不愿臣服于魏国。

公元前354年,赵国(今河北邯郸)出兵进攻卫国(今河南濮阳),并占领了漆、富丘,从而引发了“围魏救赵”的战略行动。

卫国作为魏国的盟国,魏惠王自然不能容忍其被侵略。在说客季梁的劝说无效后,魏惠王决定出兵解救卫国,并联合卫、宋两国共同进攻赵国。赵国的都城邯郸很快被魏军围困,赵成侯只得向其他诸侯国求救。

卫国对赵国的侵略自然是怀恨在心,但宋国却不愿意与赵国结怨。

于是,宋公采取了一种圆滑的态度,派使者前往赵成侯处,表示魏惠王的实力强大,如果宋国不遵从命令,将面临危险;但若遵从命令,又实在是不忍心。因此,宋国希望赵国能给出具体的指示。

赵成侯对此也感到困惑,反问使者应该如何行动。

使者早已准备好了说辞,建议宋国进攻赵国边境的城邑,采取慢慢耗时的策略;同时让魏军去进攻赵国的都城。赵成侯认为这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于是便同意了。这样一来,魏惠王和赵成侯都认为宋公出了力。

公元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援。

面对赵国的请求,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但朝堂上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相国邹忌持保守态度,认为不应该出援。然而,段干朋却坚决主张出援,认为不援救既不道德也无益处。

他的理由是,如果魏国吞并了赵国,邻近的齐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然而,直接援救邯郸并非上策,因为这会导致与魏军正面冲突,损失惨重。

相反,我们可以派遣一支军队驻扎在赵国的郊外,以此威慑魏军,使其暂停进攻;同时,另一支军队可以南下攻击魏国的襄陵。这样,即使邯郸被攻陷,我们齐国仍有机会在魏军疲惫时取得胜利。

在这个时候,田忌也想要援救赵国,而孙膑的观点与段干朋相似,但他认为应该趁魏国和赵国相互攻击之际,直接攻击魏国的首都大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围魏救赵”的战略目标。

同时,赵国也派遣大臣麛皮向楚国求援。

楚国的相国昭奚恤建议不援助赵国,让其两败俱伤;而景舍则认为赵国已经显示出灭亡的迹象,建议派出少许军队作为援军,这样可以让赵国保持信心,真正搏得两败俱伤的结果。

楚宣王批准了景舍的计划,于是昭奚恤对麛皮表示楚国将予以援助。麛皮回到赵国后,虽然对楚国的援助仍有所疑虑,但赵成侯却坚信楚国会出兵相救。

与此同时,齐威王也在暗中策反宋国和卫国。宋国和卫国看到魏国成为众矢之的,也迅速改变了立场。

显而易见,“一超”局面并不受各国欢迎。在这种情况下,宋国的景敾和卫国的公孙仓决定从邯郸撤军,并转而进攻魏国的襄陵。然而,魏惠王早已做好了准备,他派遣庞涓率领八万大军驻扎在茬丘(今河南长垣)。

当宋国和卫国反攻襄陵时,庞涓只需派遣部分军队前去支援。

与此同时,齐国也决定出兵,以田忌为将领,带领八万齐军;而孙膑尽管身体残疾,却坐在车中担任幕后的军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孙膑提出了向南进攻宋卫之间的东阳战略要地平陵的建议。平陵这个地方人口众多,兵力强大,且易于防守,难以攻取。

如果齐军与魏军正面交锋,或许还有一线胜算;但若选择进攻平陵,无疑等于自投罗网。

当齐军抵达平陵附近时,田忌又派遣两位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大夫前去攻城,结果他们遭到了魏国平陵驻军以及横、卷援军的夹击,齐军损失惨重,全军覆没。

所有这些战斗都在庞涓的掌握之中,他得意洋洋地大笑,认为田忌对军事一无所知。然而,孙膑的奇妙计策才刚刚开始展现。

当横、卷两地的军队调动时,魏国都城大梁的防务变得薄弱。

果不其然,孙膑建议田忌派遣轻装部队迅速抵达大梁城外。但他们的目标并非攻打大梁,而是引诱庞涓回军增援。庞涓果然被激怒,抛弃了粮车,连夜回军。

与此同时,齐军又派遣小股部队引诱庞涓,而将真正的主力部队埋伏在平陵附近的桂陵(今河南封丘)。

庞涓见到小股齐军,以为齐军软弱可欺,于是迫不及待地追击。然而,他没想到自己已经陷入了孙膑精心设计的圈套。结果,齐魏两军在桂陵相遇,庞涓兵力不足,被田忌俘虏。

马陵之战:再次运用“围魏救赵”的战略

桂陵之战中魏军的败退消息迅速传到了魏惠王的耳中,同时楚国的景舍也在对魏国南境发起攻势。

魏惠王并未对此过于担忧,终于在公元前352年攻克了邯郸,并联合韩国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的联军。

由此可见,桂陵之战的失利并未对魏国造成致命打击。相反,齐国不得不请景舍出面调停,并释放庞涓;而魏国也迫使赵国结盟,才肯退出邯郸。

这样一来,魏惠王依旧保持了其最强者的地位,并开始对秦国产生图谋。与此同时,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议,游说魏惠王召开逢泽之会,公开称王。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称魏惠王为“惠王”,但实际上他在公元前344年才正式称王,只是史书中都称其为“王”而已。魏惠王的称王之举,进一步暴露了他席卷天下的野心,结果甚至让他的盟友韩昭侯都产生了离心倾向。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遣穰疵攻打韩国,韩昭侯向齐威王求援。

此时,齐国的朝堂上再次出现了争议,张丐建议尽早救援韩国,以免韩国倒向魏国;而田臣思则认为,如果现在就去救援,可能会直接成为魏军的攻击目标;不如先暗中与韩国结盟,稳定其士气,待魏军疲惫后再出兵迎战。田臣思通常被认为是田忌。

这项计划应同样是孙膑的计谋,齐威王再次予以批准,命田忌、田朌为将领,孙膑为军师,出兵魏国以援助韩国。

公元前441年,魏惠王派遣太子申和庞涓为将领,带领十万大军。齐国和魏国的军队一交战,齐军便迅速撤退。孙膑运用了“减灶诱敌”的策略,每天减少营地中的军灶数量,三天之内从十万减少到五万,再减少到两万。

庞涓看到这一情况,心生欢喜,以为齐军尚未开战就已被吓退。于是,他指挥轻骑追击齐军,直至马陵(今河南范县)。当时天色已晚,道路狭窄,魏军进入了齐军的包围圈。

庞涓看到一棵没有树皮的树干上隐约有字,于是走近火把下查看,只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字,大惊失色。就在这时,齐军的一万名弓箭手突然出现,万箭齐发。魏军陷入混乱,彼此之间无法互相支援。

庞涓不愿再次被孙膑俘虏,叹息道:“竟成了这小子的成名之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随后,他选择自杀而亡。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并俘虏了太子申。

经过这场战斗,魏国的实力受到了重创,超级大国的地位不复存在,战国七雄之间的力量达到了相对平衡,齐、秦、燕、韩、赵等国纷纷自立为王。孙膑因此声名鹊起,但随后田忌在政坛上遭受排挤,孙膑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前台。

从桂陵之战到马陵之战,战略和战术都极为相似:起因都是魏国对某国的侵略,齐国在经过一番辩论后,由田忌率领军队进行救援,孙膑则两次运用轻敌之计击败了庞涓。

考虑到《孙子吴起列传》中庞涓之死的戏剧性,以及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中记载桂陵之战“擒”庞涓,“擒”可以表示生擒或死擒。

那么,马陵之战的剧情是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桂陵之战,而庞涓实际上已经在桂陵之战中死去呢?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

0 阅读:3

劉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