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拒绝动物内脏原因:被隐藏的太深,韩国历史给出回答

问凝爱吃瓜 2024-09-14 16:03:04

刚刷到一个视频,几个欧美游客在小吃店里对着“夫妻肺片”面面相觑,犹豫再三,还是没敢下筷子。弹幕里有人调侃:“老外真难伺候”,也有人认真科普:“他们不吃内脏的”。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毕竟,一道菜背后藏着的是文化差异,是历史积淀,甚至可以说是文明的底色。不信?咱们今天就从这口“下水”聊起,看看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到底有多精彩。

先说结论,中国人爱吃内脏,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爆炒腰花、卤煮火烧、毛血旺......这些耳熟能详的美食里,内脏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这些“下水”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一种独特的饮食记忆。

可到了欧美国家,内脏的待遇就有点“凄凉”了。别说主动尝试,很多人光是听到“内脏”两个字,就已经开始皱眉摇头了。在他们的认知里,动物内脏往往和“脏乱差”、“难以接受”划等号,更别提端上餐桌了。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法国人就对鹅肝情有独钟,将其视为高级料理,价格不菲。但总体来说,欧美国家对动物内脏的接受度确实远低于中国。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人经历过苦难,所以“什么都吃”。这种说法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又站不住脚。难道古代欧洲人就比中国人过得滋润?他们就能心安理得地把内脏扔掉,眼睁睁看着自己饿肚子? 显然不可能。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 宋朝有个叫徐兢的使臣,曾经出使高丽(也就是现在的韩国)。这位老哥不仅外交业务能力强,还特别爱写日记,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他在高丽的所见所闻。

根据他的记载,当时的高丽人根本不会杀猪,每次招待使臣都要提前好几天准备。好不容易把猪抓来了,他们不是用刀杀,而是直接把活猪扔到火里烧死,然后再用水浇,直到猪毛全部脱落。 这操作,看得徐兢目瞪口呆。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高丽人处理猪肉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剖腹,肠胃尽断,粪秽流注”,看得徐兢直犯恶心,吐槽说“虽作羮䏑,而臭恶不绝”。

这段记载虽然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古代高丽的肉食供应非常匮乏,老百姓平时很少有机会吃肉,更别说处理内脏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农业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根本养活不了多少牲畜。 无独有偶,欧洲在中世纪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人使用的都是一种效率极低的“罗马浅犁”。这种犁只能浅耕土地,导致作物产量低下。据说当时欧洲小麦的亩产量只有70斤左右,而同时期的中国已经达到了130-150斤。 产量低,自然就意味着粮食短缺,老百姓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还有闲工夫养猪养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洲人在中世纪后期引进了一种“重犁”。但这种犁结构复杂,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率依然不高。直到近代,欧洲人引进了中国犁,才算彻底解决了农业技术难题,迎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所以说,无论是古代高丽还是中世纪的欧洲,粮食短缺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根本没有条件大规模饲养牲畜,自然也就缺乏处理内脏的经验和技巧。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粮食短缺,人们就一定会吃内脏。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和欧洲很不一样。他们不是依附于领主的农奴,而是拥有土地的小农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下,农民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己决定养什么、种什么,也能更灵活地处理农产品,包括牲畜的各个部分。

既然养得起猪,那自然就要物尽其用。内脏虽然处理起来麻烦,但毕竟也是肉,扔了多可惜。久而久之,中国人就摸索出了一套处理内脏的独门秘籍。 比如,为了去除内脏的腥味,中国人会用葱、姜、蒜、料酒等香料进行腌制和烹调。这些香料不仅能去腥增香,还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一举两得。

此外,中国人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比如爆炒、卤煮、凉拌等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内脏的鲜香,使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反观欧洲,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农民大多是给领主打工的农奴,手里没什么自主权。而且,欧洲香料的使用也不如中国普遍,烹饪方式也相对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开发动物内脏美食的可能性。

说白了,不是欧洲人不想吃内脏,是条件不允许,也没那个传统。等到了近代,欧洲殖民扩张,财富滚滚而来,吃肉早就不是什么难事,自然也就没必要再费尽心思去处理那些“边角料”了。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东西方饮食文化也开始了更加频繁的交流和碰撞。

就拿中国人爱吃的毛肚来说吧。这玩意儿在火锅界可是妥妥的“C位”,每年消耗量高达十几万吨。然而,国内的毛肚产量却远远跟不上需求,只能从国外进口。

问题来了,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出口毛肚到中国的。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获得了这个“通行证”,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检疫流程。 这可急坏了那些无良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他们不惜铤而走险,干起了走私毛肚的勾当。

这些走私来的毛肚,来源不明,质量堪忧,很多都是在国外低价收购的“洋垃圾”。更可怕的是,一些黑心商家为了掩盖毛肚的质量问题,还会用化学药水进行浸泡,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走私毛肚的猖獗,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面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当然不会坐视不管。近年来,各地海关加大了对走私毛肚的打击力度,查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走私案件。

但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光靠监管部门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自觉抵制走私毛肚,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从古代高丽的粮食短缺,到中世纪欧洲的农业技术落后,再到现代中国的毛肚走私,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却因为“吃”这个话题被串联在一起,折射出东西方文明发展轨迹的差异,也让我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饮食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复杂性。

也许在未来,东西方饮食文化会在交流与融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中国人爱吃的“下水”,还是欧洲人偏爱的牛排,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尊重、去传承。

0 阅读:114

问凝爱吃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