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造车三年成了,贾跃亭十年还被人嘲笑!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互联鱼玩科技 2024-04-02 10:05:10

文l编-互联鱼

雷军造车:天时地利人和。

贾跃亭造车: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雷老板和贾老板的造车之路,两位大佬同样都是依托互联网思维进军汽车产业,从手机到电视到汽车再到智能生态,看似同样的道路,结果却大相径庭。雷军在短短三年内便打造出广受关注的小米汽车,而贾跃亭历经十年磨砺的FF(法拉第未来)汽车却至今仍在市场边缘徘徊,时常成为业界谈论的焦点,却更多的是嘲笑而非敬佩。

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二者在造车事业上的迥异命运呢?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至少以下四个方面可以解析清楚。

第一,雷军经常说的“顺势而为”,即环境因素。

可以说大环境对造车项目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雷军选择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时机恰逢中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出台多项利好政策之时。相关的补贴、购车优惠以及对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为小米汽车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反,贾跃亭在早些年间启动FF项目时,虽然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有抬头之势,但尚未形成气候,市场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加上彼时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法规还不完善,FF在初期就遭遇了较大的外部阻力。

第二,用户导向与品牌积累,即市场接受程度。

市场认可度方面,雷军带领下的小米公司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出色表现,为其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忠实用户,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忠诚度。小米造车的消息一经公布,引起的关注度极高,市场对其产品的期待值较高。雷军本人在业内的声誉和其在资本运作、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使得小米汽车甫一面世就获得了很高的接纳度。从开售几分钟后的数据表现就能看得出来。

反之,贾跃亭的乐视系在巅峰时期的确声名鹊起,但在此前的乐视危机出现后,贾跃亭背负了大量的债务和信誉损失,这对FF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公众对于贾跃亭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即使FF汽车的技术参数和概念设计看似超前,但在缺乏品牌信用背书的情况下,市场对其的认可度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成本控制与融资能力方面。

雷军在造车之初是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千亿现金),再加上造车过程中展现出了稳健的成本控制和出色的融资能力。小米汽车自立项之初,就明确了高效、务实的研发和生产策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相对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控制成本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并且,小米凭借其上市公司的背景和雷军在投资界的广泛人脉,成功筹集了充足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保证了项目按时按质地落地。

相比之下,贾跃亭的FF汽车在研发阶段就面临高昂的成本和较长的周期,由于前期过于追求创新和高端定位,导致研发投入巨大,且在没有成熟产品和市场回报的情况下,资金链处于紧张状态。尽管贾跃亭曾尝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但由于信誉受损,以及FF汽车迟迟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投资者信心逐渐瓦解,造成FF汽车多次陷入融资困境。

第四则是资源整合与伙伴关系,即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方面雷军能够依托小米多年来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积累,供应商网络和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很成熟的。所以这就让小米汽车在三年的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整合资源,采用成熟的汽车平台和零部件供应商,降低了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确保了新车上市的速度和质量。

相较之下,贾跃亭的FF汽车在供应链整合上明显滞后。FF汽车本身定位高端,很多技术及零部件都需要定制化开发,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难度极高。加之FF在早期与多家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并不稳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屡次出现延误和瓶颈,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如期交付。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认为雷老板造车三年就成了,而贾老板十年还在被人嘲笑的成败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市场环境把握、品牌信誉塑造、成本控制策略、融资能力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显著不同。

而从“领导力”的角度来看,雷军以其审慎务实的风格、深厚的品牌根基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成功推动了小米汽车的快速发展;而贾跃亭在造车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恰恰折射出他在上述几个关键维度上的失误和局限性。

所以总体来说,跨界造车不易,但雷军顺势而为,占到了“天时地利人和”,而贾跃亭的造车有点像“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远大的梦想让人敬佩,但更需要脚踏实地。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记得分享,写下您的观点!

0 阅读:0

互联鱼玩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