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供春壶,是目前历史上公认的第一把有名有姓的紫砂壶型!
相传龚春生活在明代的正德至嘉靖年代,出身平凡,没有显赫的背景,是宜兴望族吴颐山书童,伴随主人在金沙寺读书。
那里住着一位深爱品茗的老和尚,他不仅酷爱饮茶,还亲手制作了一些茶壶供自己使用。这些茶壶通常和其他的日常生活陶器一起,被送入窑中高温烧制。
后世把这位老和尚称为“金沙寺僧”,遗憾的是,他的手作茶壶没有流传下来。
至于金沙寺本身,现在只剩下微不足道的残迹,已经几乎消失在时光的尘埃之中。
龚春出于好奇,处处留心学习,勤于记忆,并将老和尚所制的各式壶型默记,并绘制成图样;接着,他便亲手尝试制作茶壶。没有好的紫砂泥料,他就挖地下深层的土来做。
某个夜里,月光斑驳地洒在桃枝上,树疤的影子落在地上,格外有味道。他边看边陷入沉思,突然灵光一闪:是不是可以把这影子设计成一款全新的茶壶呢?
早期制作的茶壶表面都挺简单的,连苏轼那个有名的提梁壶也是这样;虽然后来工艺有所提升,也不过是刻些粗线条的花纹而已。于是龚春打定主意要试试这么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无数个不眠之夜后,龚春的心血结晶,一把别具一格的茶壶,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壶身纹理带有一种自然的斑驳感,既古朴又引人入胜,纵横交错的疙瘩和瘿节,精巧别致,文雅天成。朴素的外表显露出一种平和且内省的氛围,充满了禅宗风蕴。
主人吴颐山一眼就爱上了龚春的壶,嘱咐龚春再打造几个同样的作品,并邀请了那些城里有名的大咖们一起来感受。
和吴颐山一样,这些名流也一致给出了超高的评价。
金沙寺的高僧,龚春的老师,做壶只是自娱自乐,说明他在制壶时,是有着一颗平静无求的心。龚春在艺术生涯的起步阶段,也是出于好奇心去学习,他的初衷也是纯粹又自然。
而龚春的作品,最早是在宁静的寺院里诞生的,之所以给人以坚韧之感,朴素又不失优雅,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制作者的宁静与无欲。
明末清初的知名文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记述了供春学艺的故事,并感叹道:“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历史上有一些研究者根据资料提出怀疑,觉得吴颐山在金沙寺的读书时间很短,供春只是偷学了几天,就能成为后来艺术领域的高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
考证者进一步推断,吴颐山的父亲吴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整天沉浸在山水之中,特别是对茶道有着深厚的研究,供春可能是在他多年的指点,和自己聪明才智的双重作用下,才在紫砂壶艺术上成了翘楚。
因为当时手工艺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吴家这种有声望的家族,可能不太愿意公开承认家里有个手艺人,于是就编造了供春偷师老和尚的故事。时间一长,这个故事也就被大众接受,并且广为流传。
不管怎样,作为书童的供春,不仅被《宜兴县志》记录下来,而且还在当地的传说和文献中流传,被大家公认为宜兴紫砂壶宗师!